关于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育网(深圳市布吉中学) 王泽中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的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的和平就蕴含着和谐,因为和谐是和平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社会的主载体,人的活动又受教育的潜在影响,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社会的进步,最终是由人来推动的。因此,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就需要一种和谐的教育。构建和谐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阐述了和谐教育的含义、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意义、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和谐教育的内涵、意义、范畴、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研究教育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将近二十年了,经过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试教育逐渐淡化,素质教育日渐提上重要位置,在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如急功近利、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配置不均衡(软件及硬件)、师资水平不均等、生源不合理、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等。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性缺陷,工资构成比例不均,导致同学历、同职位、同工同效但报酬不同,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在学生接受教育方面,接受同一层次的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环境不均,交纳费用不均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展趋势,人为地制造着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历年教育投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这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总之,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其中的“和”应该解为“和谐”。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现在的和谐教育,应当根据目前的教育方针,力争促成教育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相互协调,力争使其处在最佳的功能状态,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体系,它既包括针对个体和谐教育,也包括针对社会和谐教育,及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教育;它既包括教育内容的和谐,也包括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效果的和谐;它既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也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等等。总而言之,和谐教育是对人类有史以来关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学说的丰富与发展。但不管怎样分析,它追求的总目标不会改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和谐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谐教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和谐教育价值观着眼于和谐教育的构建,它的根本目标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和谐教育价值观与和谐教育本身,都是在我国当前和谐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出现的,构建和谐教育是和谐教育价值观的直接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和谐教育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正因为如此,和谐教育价值观必须以和谐社会的基本方针为指导,在方向上与其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进而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正确认识和谐教育,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环节。因为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根本要素。没有人,社会就不存在,没有和谐发展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备受人们关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考虑人民是否满意,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由此可见,和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
四、和谐教育的范畴
(一)教育内部规律需要的和谐
1、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
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必须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而社会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最终达到和谐互动。
2、学科知识之间的和谐教育
从教育发展史上看,各科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成为教育内容时并不平等。例如宗教知识占统治地位时,其他知识都要向宗教知识附会,宗教解释一切,以至于经院哲学盛行;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学占优势地位,自然科学不被教育界承认;直到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实用知识才获得与古典文学知识的平等地位。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才获得均衡及和谐的发展。
3、知识和能力间的和谐教育
在封建社会,知识大都起到装饰作用。受教育者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被重视,因为受教育者绝大多数是宗教和上层人士的子弟,其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都有人替他们来做。所以教育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社会发展与实践的需要,知识与能力显得日益重要,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才成为衡量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4、知识与爱好的和谐教育
斯宾塞、乌申斯基等人都曾指出,和谐发展应当包括个人爱好的培养。知识和爱好共同发展才是一个和谐的人。因此,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成立,再次证明这种设置的重要性。
5、学科内部的和谐
在一个学科中,有多方面类型的知识,受教育者应当对整个学科进行全面掌握,达到学科知识内部和谐均衡发展。如语文的听说读写、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及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兼顾。
(二)教育外部环境需要的和谐
1、教育机会和配置基本要均等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保证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接受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反之,必定带来社会最普遍最深重的民怨。教育要做到不分贫富贵贱,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均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公民的素质,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努力做到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基本一致。教育机会实际上的不均等往往是由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要合理、良性流动,让教师资源配置逐渐均衡化。
在经费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山寨学校、岛屿学校、贫困乡村学校乃至城市里的民工子弟学校,国家财政、地方财政都应当列专项拨专款。改革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均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人均经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化。为了避免教师流失,教师管理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了避免弱势地区、弱势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建议可考虑依法建立人才流动规章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缩小校与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
2、坚持基础教育公益性
坚持基础教育公益性,这里的“公益”的概念要认真理解。因此我们要遏制基础教育产业化和商业化。教育高收费,学校乱收费,不但增加群众负担,而且还还使已经步入小康人家的家庭退出小康行列,脱贫农户重返贫困。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率在一些地区逐步上升;有的青少年学生考上重点学校、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只能望校兴叹;有的超经济能力极限“硬拼”着上学,结果是拖垮了家庭拖累了家族。这些现象已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不满。因此,实行“一费制”是治理学校乱收费、减轻群众负担的一个强制性的好办法。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公益救助体制,鼓励社会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资助贫困生,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曾说,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永远不能变,基础教育的平民化、全民化永远不能放弃。
3、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只有和谐,才有共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在知识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要在作人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爱护学生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把伟大的爱主动抛给天真无邪的学生,主动营造和谐氛围。假如一个学识很深的人在讲课,但他的学生不信任他,甚至讨厌他,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4、师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是构造和谐教育的主体。为了提高教研能力,师师之间要常常保持长久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双方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一个有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教学与教研方面,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是促进教师自身提高业务的关键。谁说这种和谐不能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5、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师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加速。生生之间,同样需要和谐,因为,学生的成绩是参差不齐的,这为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奠定了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拜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为师。孔子曾说过“三人行,九有吾师焉”。再说,学生之间建立互相学习机制,并不亚于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效果。因为学生之间在辈份上是平等关系,他们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在信任过程中,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6、师生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是在一定环境下教师,学生也是一定环境下的学生。他们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有位名人曾说过,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但也可塑造一个人。因此,教师及学生所处的环境,除了教师及学生自己需要注重外,上级政府同样要为教师学生设置健康的和谐环境,诸如社会治安、用人制度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和谐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和谐教育的教学原则
1、和谐的人际关系原则
教育是有信任的教育,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信任与尊重学生。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内化活动才能实现。教师要启发与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鼓励学生作出好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
2、知识、智力、学法同步性原则
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还应使他们学会学习。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一贯好的学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概括总结出来的,并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广泛的迁移。然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必须在教师的直接传授下,才能察觉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智力的同时,还要传授给这些成绩差的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
六、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靠教师,和谐教育的方法更是靠勤于钻研教研的教师。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和谐教育不难。而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和谐教育相对有点难。学习长期失败使这些学生形成偏常的自我概念:我成绩差,我不是学习料子,……由此形成的偏常的行为,使其行为模式、行为效果都偏离一般学生的角色模式。由于认知系统的偏常,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的有不少漏洞,有的组织不合理,有的缺乏应有的系统整合。这样,就很难促使他们在与一般学生一起学习时感到新旧知识难以衔接,难以完成一般学生所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们能从实际出发,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或许对他们来说帮助颇大。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首先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家庭、全社会共同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和谐教育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工作落到实处。这样,一个和谐教育的局面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518112 广东省深圳市布吉中学(中学语文教育网) 王泽中
电话:0755-28554678 81348059 28553664 13723724519
邮箱:msce78@126.com
参考文献
A、胡俊娟.和谐教育的原则与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1994(5)
B、 宗树兴.和谐教育内涵的发展及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C、 张子旭.论和谐教育,《石油教育》,1997(5)
D、 朱小蔓.谈和谐教育,《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1)
E、 卓立.实施和谐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1998(5)
F、《教育学》与《心理学》有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