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宁家瑞:电视解说词山海盐田》
     阅读次数:20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宁家瑞:电视解说词山海盐田

山海盐田

                               

题记

从深圳繁华的市区向东,再向东。

人们都知道,深圳的东部是大海。当海浪声隐约传来时,人们都知道,要到深圳的黄金海岸,还得过一座山,这座山叫梧桐山。

一千多年前,有个渔夫发现了一座山,穿过山上的一个洞口后,就到了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这个故事是晋朝的陶渊明讲的。

现在,穿过这座梧桐山,也会进入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这里倚山临海,风光旖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个地方叫盐田。

 

第一集  梧桐烟云

 

《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山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古人看来,梧桐是能引来凤凰的神树。那么,以梧桐命名的山,自然也是神奇的了。千百年来,梧桐山用满山的烟云浇灌了深圳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飘洒出自己无言的风流……

 

梧桐天地

 

历史上,深圳有“新安八景”,“梧岭天池”是“八景”之一。“梧岭”,就是梧桐山顶。

史书记载:梧桐山,周匝数十里。山顶有天池,深不可测。梧桐山上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龙也。这给奇秀的梧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梧桐山,曾经风云际会。

1899316,大清帝国和英帝国的勘界人员来到梧桐山下,两天后,在梧桐山下竖起了20块界碑。这界碑,不只是钉在梧桐山身上,更是钉在梧桐山心里啊。那情景,恰如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史的车轮迈入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的春风吹皱大鹏湾这一湾平静的水面,梧桐山见证了它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如何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变成一座繁华大都市的过程。

19845月,共和国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诞生,这便是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新安八景”中的其他“七景”已悄然引退。只有梧桐山历经岁月的打磨而恒久恒新,继续成为新“深圳八景”之一,名为“梧桐烟云”。

 

深圳,向东看!

吸引深圳人的视线转向其东部的原因是海和山。海,是秀丽逶迤的南中国海;山,就首推这巍峨挺拔的梧桐山。

梧桐山,这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峰,是深圳最佳的观景台。

站在山上远眺,天高地广,无限风光。西边是深圳市区满城的繁华,东边是太平洋拍岸的涛声,南边是香港大帽山满山的青翠,北边是关外大地无尽的生机。难怪,它能让无数人为之折腰。

 

梧桐之约

 

这梧桐山——

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来过。他们在此休养生息,劳作繁衍,留下了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清朝时,一位官员来过。在梧桐山上,他看见一轮红日正冉冉从东边的天海相连处升起,而月亮还挂在西边的海上,不禁吟道“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来过。在梧桐山南麓的的仙湖植物园里,这位伟人流连忘返,在湖边的草坪上栽种了一棵树。于今,这树已亭亭如盖矣。

 

历史的脚步迈入现在,人们越来越亲近梧桐山了。

“走,爬山去。”成为一种经常听到的邀请,更有人将偌大的梧桐山作为每天健身的场所,将满山的层绿叠翠当作自家天然的大氧吧。

梧桐山,一座大众的山。

人们从开放冷气的办公室里走出来,从自家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从天南海北走过来,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梧桐山上。

于是,登山道上,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前者呼,后者应。梧桐山成了人们放飞好心情的地方。如果让北宋的欧阳修看到,他一定会新写一篇《梧桐山记》。差不多一千年前,他写过一篇《醉翁亭记》。

 

梧桐山有五条登山道,每一条都修了部分的登山台阶,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

盐田区西侧的登山台阶,用青石板精致地铺成,掩映在荔枝林中,显得古朴而典雅,路随山转,景随路变,活脱脱就是一条艺术长廊。漫步在台阶上,也许会有苏州园林里路回廊转的感觉。

及至上到好汉坡,回过身来:看温柔地偎依在山脚下的沙头角,看恬静地停泊在大鹏湾里的明思克航母,看繁忙地热闹着的盐田港码头,看轻快地在山海之间飞舞的海鸥。也许,还能看见中英街上那棵枝叶繁茂的古榕,还能听见三洲田上那一声庚子首义的枪声。

 

也可以不走登山道,就溯溪而上。梧桐山南面的老虎涧,是梧桐山最长、瀑布最多的一条溪沟,可以直通梧桐山顶。溪谷中的石头由于千百年来水流的冲刷而圆润光滑,瀑布流经的石壁由于千百年来的湿润而泛着青苔的绿光。水流从石壁上溅落,或敲在蕉叶上,或落在水潭中,清清脆脆,空谷传响。两岸是藤树缠绕,鸟栖枝头。那意境,怎一个清幽了得。

 

登山的乐趣,欧阳修说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对梧桐山来说,登山的情趣就在一个“闲”字。高跟鞋脱下,休闲服穿上;西服退下,T恤衫换上。全是悠悠游游、闲闲适适。这些时候,梧桐山是云做的,像云一样的舒散,像云一样的自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28个字,湿湿的划过时空,让重阳节的梧桐山润润的。在这一天,梧桐山是水做的。那一份对亲人的思念,真是柔柔如水啊!

 

梧桐烟雨

 

山不在高,有雾则名。梧桐山是时常云雾缭绕的。

大自然赋予梧桐山以灵秀,灵秀的神韵是这雾。

 

过去,深南路上流光溢彩的璀璨、东门街上熙熙攘攘的繁华常使人流连忘返;现在,烟雨轻笼的梧桐山正发出无法抗拒的邀请。

据说,很多人是冲着梧桐山的雾去的。

而梧桐山的雾也确实值得去看。清代诗人桥顺咏诗曰:“梧桐山,高倚天,冬来积霜雪,雨后多烟云。”

 

梧桐山的雾,少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般微茫的景观。它如轻纱般飘拂着,因此软软的;它又如水般流动着,因此柔柔的。

梧桐山的雾,犹如一首清新隽永的诗。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逸趣。

梧桐山的雾,又如一副神韵天成的画。这画镌刻在绿色的巨壁上,满山的树是它的背景,湛蓝的天是它的画框;而雾,自然是这画中最灵动的色彩。

 

梧桐山的雾,仿佛在讲述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这雾是从什么仙境飘来的;它告诉我们,雾起时,谁在它怀里;它告诉我们,当清风徐徐,阳光朗照时,它又去了何方。

 

倘是雨后,雾气蒸腾,如丝如缕,恰似姑娘美丽的纱巾。这时,山也清新,树也翠绿,雾更迷人。可以听雾中鸟的啁啾,可以嗅林间传来的湿润的芳香。

太阳出来,满山的雾气慢慢化成晶莹剔透的露珠,再慢慢消失在穿林的山风中。只是那雾气,已飘浮在我们的心里,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升腾为一缕清风。

 

于是,经年累月,这雾啊,就这样慢悠悠地飘呀飘呀。直飘出6000年前的文明,飘出汉唐盛世,也飘出了今天的富足。

 

第二集   中英街

 

梧桐山下,大鹏湾畔。

有一条只有250长的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英街。国家主席杨尚昆称赞它是“世界所无,中国惟一”。的确,这条街独一无二。

“没到过中英街,就不算去过深圳。”人们在口头曾经这样传诵。

 

界碑·古榕

 

100多年前,一群穿马褂的清朝人和穿西服的英国人来了,他们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打下了一排木质界桩。

于是,在这条干涸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的界桩,就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

几年后,木质界桩换成石质界碑。每块界碑上刻着“中英地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等字样。界碑一侧用中文书写,一侧用英文书写。

屈辱,就这样被历史长久地钉在一个民族的身上!崔巍的梧桐山用静穆表示它无言的抗议,苍茫的大鹏湾用波涛挥洒它愤怒的泪水。

 

后来,在第一块界碑到第八块界碑的两侧,有人开始填土建房屋,摆摊做生意,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

 

100多年了,梧桐山的山风吹打着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太平洋的水气侵蚀着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这些界碑历经岁月的沧桑,它们看惯了风生云起,它们听尽了潮起潮落。于今,依然默默地立在那里。

100多年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过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纷纷纭纭的眼睛看过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界碑上的字迹已磨损,但记忆是永远不会磨损的。从青灰色的碑身上,人们分明可以读出感慨唏嘘,可以读出凄风苦雨。

徜徉在中英街上,这些界碑最能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一直陪伴界碑的是这棵古榕树。事实上,榕树比界碑更为古老,115年前,也许是梧桐山的风吹来一颗种子,也许是太平洋的潮送来一颗种子,总之,它就从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但使古榕名动天下的并不是它的年龄,而是它生长在中英街上。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别的树比这棵古榕更会选择生长的地方了。它把根扎在界碑一侧的中方土地上,然后树干就向界碑另一侧的香港上空伸展,形成了“根在中方,叶覆香港”的奇特景观。

 

这棵百年古榕,时间已在它的身上留下痕迹,它暗褐色的枝干如虬龙般苍劲,但它的树冠依然舒展,枝叶依然繁茂,依然像张开的一把翠绿大伞,遮挡百年风雨。

这棵百年古榕,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当那块界碑竖立在离它咫尺之隔的地方时,想必它也流过泪的,那情景,就是“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啊!然后,它看着从它的树阴下走过的芸芸众生,它看着这条街的冷清和繁华;再然后,它就有一种铅华洗尽的从容了,就有一种岁月阅尽的莞尔了。

 

这棵百年古榕,它的魂是不离不弃,它用根在地下把两地连结在一起,它用叶在空中把两地缠绵在一起,它不愿两地长久分离啊!而今,两地又合为一体了,于是,这古榕,终于可以放心了,它又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春风的吹拂了,它又可以悠悠游游地谛听海鸥的欢叫了。

 

八块界碑,一棵古榕,往往就是人们涌来中英街的主要原因。

 

古井·天后宫·吴氏宗祠

 

3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来梧桐山下拓荒。面对满湾波光粼粼的海水而不能饮,于是,他们就凿了这口井。也许是来自清冽的梧桐山山泉水,这口井的水质清澈甘甜,养育了这些早期的拓荒者。

据说井水还能治病。当地人得了水肿病,取瓢井水来喝,水到病除。这井水也真神奇。

界碑竖立起来后,住在英方一边的居民,还是来这井挑水喝,两边的乡邻在井边拉拉家常,诉诉衷肠。“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所以,桥头附近的这口古井,给每一个来中英街的人讲述的就是一个血浓于水的故事,这一讲,就是几个世纪。

 

这些来海边谋生的人,尊崇天后,天后即妈祖,是救海救难的海上保护神。清朝嘉庆年间,他们在中英街沙栏吓修建了一座天后宫,这是中英街唯一一处仍保持历史原貌的古建筑。

这道青石门槛,不知道有多少人踏过。也许身穿黑色长袍、手捧圣经的瑞士传教士踏过,也许玉衣锦食、手握香袋的达观贵人踏过。当然,更多的是粗衣短食、手擎香烛的渔民虔诚地踏进这门槛,他们来此叩首祈福。

以前,天后宫的香火旺盛,很多善男信女在此祭拜“母德宏施,圣恩广播”的妈祖。每十年还要举行一次打醮,以驱邪保平安。

而现在,它只是安安静静地躺在周围的楼宇之间,青砖的墙体已爬上苔痕。宝顶型的香炉犹在。只是现在已少有人在香炉里焚供纸,烧香烛了。它孤寂地立在墙边,想必是在缅怀逝去的香烟缭绕、佛号轻诵的日子。

 

离天后宫50处,有一座吴氏宗祠,是从博罗迁来沙头角的吴氏先辈修建的,建成的时间也在清朝嘉庆年间。

 

古井、天后宫和吴氏宗祠,点点滴滴,记录的是早期来此创业的先祖们的生活。我们用心聆听,也许能听见祖先们挑水时扁担晃动的嘎吱声,也许能看见祖先们祭拜完妈祖后勇敢走向大海的身影。

 

一街两制·购物天堂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条街像中英街一样实行两种制度。界碑的西侧曾由英国管辖,现属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界碑东侧属于中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两种制度在中英街对垒始自194910月。当时,中方中英街的高音喇叭经常喊着激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而英国,则将其管辖的中英街设为宵禁区。

从那以后,中英街上的八块界碑就把这条街变为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两个世界。曾经的乡邻即使擦肩而过,也都低头不语,恍若陌生人;亲戚赠送的礼物也不敢接受,生怕被说成里通外国。一个人若在中方中英街犯了法,只要他轻轻跳过界碑,中方的边防警察就不能跟过去抓人。

这种界限森严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

 

就算时至今日,两边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各自区域巡视的两方警察的服饰和配备不同。

深圳一方的临街建筑比较气派,香港一方的比较低矮;深圳一方商铺的招牌比较整齐,多用简体字,香港一方的比较混乱,多用繁体字。

 

就是这样的一条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购物者的天堂。曾经有一天,多达十万的游客涌进这条只有250长、三四米宽的街。这种景观,相信全世界绝无仅有,已不是只用熙熙攘攘就能描绘的了,游客们你挤我、我挤你,只有侧着身才能往前挪动。每个商铺前,都只见拥挤的人群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一个,给我一个!”仿佛那东西不要钱似的。然后就大包小包的装满相机、水果、奶粉乃至方便面等,满意而归。

把中英街“购物天堂”的美誉演绎到极致的是“购金热”。由于当时内地黄金不能随意购买,所以中英街的黄金饰品迅速热销起来,到1988年,共有47家金铺,中英街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当年的5月到10月,中英街共销售黄金饰品50吨,这一数量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古塔·海滨长廊

 

一条小河从梧桐山上缓缓流下。

它从中英街的第八块界碑边轻轻经过,然后悠悠流进大鹏湾,把中英街百年的故事讲给大海听。

 

在这条小河入海口右边,有座七层高的塔。塔的年代并不古老,却也名叫古塔,大概是由于其仿古的建筑样式,也许更由于它站立在沧桑的中英街旁边,于是也就融进了几分岁月的沧桑。

 

这座古塔,青灰的瓦,朱红的漆,翘起的檐,尖尖的顶,亭亭的塔身,就这么施施然立在海边,不用言语,就已有万种风情,宛如江南娉婷的采莲女。海风从檐上穿过,吹动高悬檐下的铜铃,仿佛悠扬的采莲曲;海鸥在塔前曼妙飞舞,仿佛柳絮飘飘的江南三月。古朴和新鲜,挺拔和秀美,就这么完美地结合着。

 

这座古塔,实在是沙头角看海的最佳之所在。它以偌大的梧桐山做后院,以浩淼的大鹏湾做前庭,以闻名的中英街做背景。站在塔上,眼底就是那一湾醉人的海水啊!海水温温柔柔地低回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触到岸边,就泛起些许雪白的浪花。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水上飞翔,塔影山影天空的影,一齐映入水中,与婀娜的水草互相摇曳。

 

站在塔上凭栏而望。对面是“新界”郊野公园,那里有谷埔村、荔枝窝等古老村落,远一点是风景秀美、花红叶绿的鸭洲岛和吉澳岛。视线顺着海水而去,那就是无边无垠的太平洋了。塔的西边,就是那条著名的街了,依稀可以听见那古榕在低语。站在塔上,有欣喜,有感慨,有一种内心的充盈,这份意境,就是柳永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谁会凭栏意。”

 

古塔的下面是一条海滨长廊。逛完中英街,到这长廊上来徘徊一番,吹吹海风,听听浪花轻吻堤岸,看看水天一色,实是人生美事。

 

第三集  大小梅沙

 

盐田是蓝色的,因为它怀抱蔚蓝的南中国海。

盐田很小,但她有悠长的海岸线。大、小梅沙,是镶嵌在她悠长的海岸线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有人评价说,大、小梅沙,是东方的夏威夷。

 

抚沙戏浪

 

好一片美丽的黄金沙滩,好一片蔚蓝的大海!

当人们来到深圳东海岸,面对1800米海滩的大梅沙和新月形海滩的小梅沙的盛情邀请,很少有人能拒绝。

 

一走进13万平方米的太阳广场,三个风格各异的白色张拉膜,像展动的风帆,一下子就带来了海的气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来圆海的梦,而大、小梅沙总是使出浑身解数,举办各类“盛宴”来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脚下是细软的金黄的沙粒,看着就让人喜欢。使你忍不住想抓一把在手,看它从指缝间像细流一样滑下。然后,你就想光着脚投入它温软的怀抱,让笑容追逐黄沙,让黄沙漫过脚背,看身后留下脚印一串串。要么,就在沙上静静地坐下来,感受沙的体温,享受阳光的沐浴,听任海风把你的思绪带到天的尽头。要么,就在沙滩上释放你的快乐,打打沙滩排球,放飞美丽风筝,堆砌沙滩艺术。

 

在沙与海交接的地方,海浪轻轻地雕刻出一线如镜子般平整的沙面,然后,它就泛着白沫、心满意足地退回大海里去了。于是,海浪就给沙镶上了一条最美丽的银白的边儿。

 

海浪,有时会给沙滩带来一点礼物,也许是一些贝壳,也许是几只珊瑚,甚至,也许是几块陶器的破片,那么,它就可能是我们祖先六千年前的器物了。那时,先祖们在大梅沙一带捕鱼狩猎,渴了饿了,就用陶器做的碗取水来饮,盛食物来吃,今天,考古学家把先人们在此的生活踪迹,称做“大梅沙遗址”。

 

站在沙滩上,眺望眼前这微波荡漾的大海,海鸥牵引你的视线,海风吹拂你的裙裾,海浪在你的脚下呢喃,你会不自觉地迷醉自失起来。

大海是首诗,海鸥是她最美的诗句,海岸是她最长的诗行;大海是首诗,海浪是她最动听的歌潮,海风是她最悦耳的乐章。

 

然后,你就忍不住要跳进海的怀抱了,让身体与鱼虾相伴了;你就会放下所有的矜持,让身心随这蔚蓝的柔波荡漾。游疲倦了,你会懒散地浮在海面上,看掠过的摩托艇喷出的白沫,看静静地停泊在海面上的巨轮,它们也许是从纽约开过来的,也许是从伦敦驶过来的。于是,你的思绪又会不自禁地回到明朝,那时,明王朝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郑和,率领他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恍惚间,你的耳边会传来劲风扯动云帆的声音。

 

朝阳下的梅沙,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妩媚。圆圆的红红的太阳像刚出浴的少女,散发着柔美而艳丽的光辉,冉冉地从海平面上升起。这其实就是唐朝的王湾写的“海日生残夜”的意境。现代有人这样写道:“人们喜欢看海上日出的美景,可对于海,那是她最伤心的时候,因为美丽的太阳就要从她的怀里飞走了。”可千百年来,太阳和海分开的这一刻,不知折倒了多少人啊!

海,可以得到安慰的是,被她染红的海面,金光闪烁,那荡漾的浪花里其实跳跃着无数个太阳。

 

浪漫梅沙

 

大、小梅沙是浪漫的,浪漫是梅沙的精神。

 

有月光的晚上,梅沙当然是诗意朦胧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浪有韵律地缓缓涌动着,星星把璀璨揉进海里,明月在海面上款款漫步。在沙滩上支一顶帐篷,正好枕着涛声,就着月光慵懒入睡,梦中,可以听到这片海六千年的诉说,可以看到这如水明月六千年的相思,醒来时,枕边一定还会留下甜甜的回忆。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这种雅趣。

 

什么叫海誓山盟?大梅沙的这两块石头会告诉你。

这两块被命名为“天长地久”的礁石,就这样手挽着手立在海水里,也许已经有一万年了。一万年了,海风吹打,海浪冲刷,都无法把他们分开;一万年了,纵使他们变得苍老斑驳,但依然不改相依相偎的承诺。

于是,情侣们喜欢上他们了。在他们身前,留下过多少婚纱的艳照,留下过多少甜蜜的微笑。

 

小梅沙有条情侣小径。

一边是满山的青翠,一边是满海的蔚蓝;一边是鸟雀轻唱,一边是海浪低语,在这样的路上漫步,不想陶醉都很难。

 

墩洲岛是另一种形式的浪漫。

这个由大大小小的礁石堆积成的小岛,想必经历过无数次的惊涛拍岸,直至嶙峋的礁石变得圆圆润润。于是,大海就只好妥协,允许它们在此长居。

这样,墩洲岛就拥有了一种历经风云后的淡定。晴朗的日子,它们悠闲地晒晒太阳;潮起的时候,它们从容地迎接冲击。

 

愿望塔,本身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这座81米高,像片片风帆,又像宽大椰树叶子的塔上许下愿望,就能得到美丽女神的眷顾。这愿望,可以关乎天高云淡,或是大海蔚蓝;可以关乎风花雪月,或是细雨柔曼。

 

又或者,就只在沙滩的木质栈道上随便走走,浪漫很容易就会涌上你的心头。光着脚丫,和身边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前面是盛开的鲜花,两边是细润的黄沙。

 

椰风花影

 

大、小梅沙就像两个美丽的花园,她们美得像两个降落凡尘的仙女。

 

花园从濒海的弯道上就开始了,那里有四座观景平台,都有非常优雅的名字:秀峰观澜、滨海明珠、雅兰梦海和东埔渔火。它们是花园秀美的屏风,推开它们,梅沙的秀色就一览无遗了。

 

三洲田、梅沙尖做了花园的背景。南国的和风吹绿了这满山的树,南海的水气滋润了这花的姹紫嫣红。一百多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义军的枪声,更使这连绵群山增添了无声的骄傲和自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诗句,倘要借过来用在梅沙,就应该变成“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的确,这是一个四季都鲜花盛开的地方。椰子树、大油棕的枝叶随风轻摆,缀花草坪和叶绿花红的景观随处可见。

 

432长的阳光走廊,是一派椰风花影的景观。走廊蜿蜒曲折,两旁是层层的厚积的绿,清风起来,送来醉人的清香;顶部是杜鹃的世界,株株杜鹃沿彩色砂岩石柱蔓延而上,繁花盛开的时候,就是一片绚丽的紫红的云。艳阳高照或月明星稀之时,走廊内斑驳陆离,暗香浮动,不免让人诗意绵绵。

 

要么就随便找棵树,坐在树阴下。听身边传来盈盈笑语,让海风带走缕缕暗香。闭上眼睛,阳光和月亮,诗情和画意,全在心头酝酿,恍恍惚惚间,你就变成了苏轼似的“闲人”;或者,你就想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了。这时,想必你会期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直到地老天荒。

 

尾声

 

“造化钟神秀。”是杜甫对泰山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的赞美。

其实,盐田何尝又不是得到了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爱呢?大自然把它最珍爱的两样东西都给了盐田,它把巍峨山峰给了盐田,让盐田有了山的宁静和厚实;它又把蔚蓝大海也给了盐田,让盐田有了海的生动和胸襟。而历史呢,又在山和海之间,置放了一个中英街,这就让盐田又有了岁月的沧桑和感慨。

于是盐田啊,就成了多少人悠然神往的梦想!

 

(撰稿:沙头角中学 

山海盐田

                               

题记

从深圳繁华的市区向东,再向东。

人们都知道,深圳的东部是大海。当海浪声隐约传来时,人们都知道,要到深圳的黄金海岸,还得过一座山,这座山叫梧桐山。

一千多年前,有个渔夫发现了一座山,穿过山上的一个洞口后,就到了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这个故事是晋朝的陶渊明讲的。

现在,穿过这座梧桐山,也会进入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这里倚山临海,风光旖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个地方叫盐田。

 

第一集  梧桐烟云

 

《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山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古人看来,梧桐是能引来凤凰的神树。那么,以梧桐命名的山,自然也是神奇的了。千百年来,梧桐山用满山的烟云浇灌了深圳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飘洒出自己无言的风流……

 

梧桐天地

 

历史上,深圳有“新安八景”,“梧岭天池”是“八景”之一。“梧岭”,就是梧桐山顶。

史书记载:梧桐山,周匝数十里。山顶有天池,深不可测。梧桐山上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龙也。这给奇秀的梧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梧桐山,曾经风云际会。

1899316,大清帝国和英帝国的勘界人员来到梧桐山下,两天后,在梧桐山下竖起了20块界碑。这界碑,不只是钉在梧桐山身上,更是钉在梧桐山心里啊。那情景,恰如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史的车轮迈入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的春风吹皱大鹏湾这一湾平静的水面,梧桐山见证了它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如何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变成一座繁华大都市的过程。

19845月,共和国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诞生,这便是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新安八景”中的其他“七景”已悄然引退。只有梧桐山历经岁月的打磨而恒久恒新,继续成为新“深圳八景”之一,名为“梧桐烟云”。

 

深圳,向东看!

吸引深圳人的视线转向其东部的原因是海和山。海,是秀丽逶迤的南中国海;山,就首推这巍峨挺拔的梧桐山。

梧桐山,这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峰,是深圳最佳的观景台。

站在山上远眺,天高地广,无限风光。西边是深圳市区满城的繁华,东边是太平洋拍岸的涛声,南边是香港大帽山满山的青翠,北边是关外大地无尽的生机。难怪,它能让无数人为之折腰。

 

梧桐之约

 

这梧桐山——

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来过。他们在此休养生息,劳作繁衍,留下了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清朝时,一位官员来过。在梧桐山上,他看见一轮红日正冉冉从东边的天海相连处升起,而月亮还挂在西边的海上,不禁吟道“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来过。在梧桐山南麓的的仙湖植物园里,这位伟人流连忘返,在湖边的草坪上栽种了一棵树。于今,这树已亭亭如盖矣。

 

历史的脚步迈入现在,人们越来越亲近梧桐山了。

“走,爬山去。”成为一种经常听到的邀请,更有人将偌大的梧桐山作为每天健身的场所,将满山的层绿叠翠当作自家天然的大氧吧。

梧桐山,一座大众的山。

人们从开放冷气的办公室里走出来,从自家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从天南海北走过来,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梧桐山上。

于是,登山道上,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前者呼,后者应。梧桐山成了人们放飞好心情的地方。如果让北宋的欧阳修看到,他一定会新写一篇《梧桐山记》。差不多一千年前,他写过一篇《醉翁亭记》。

 

梧桐山有五条登山道,每一条都修了部分的登山台阶,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

盐田区西侧的登山台阶,用青石板精致地铺成,掩映在荔枝林中,显得古朴而典雅,路随山转,景随路变,活脱脱就是一条艺术长廊。漫步在台阶上,也许会有苏州园林里路回廊转的感觉。

及至上到好汉坡,回过身来:看温柔地偎依在山脚下的沙头角,看恬静地停泊在大鹏湾里的明思克航母,看繁忙地热闹着的盐田港码头,看轻快地在山海之间飞舞的海鸥。也许,还能看见中英街上那棵枝叶繁茂的古榕,还能听见三洲田上那一声庚子首义的枪声。

 

也可以不走登山道,就溯溪而上。梧桐山南面的老虎涧,是梧桐山最长、瀑布最多的一条溪沟,可以直通梧桐山顶。溪谷中的石头由于千百年来水流的冲刷而圆润光滑,瀑布流经的石壁由于千百年来的湿润而泛着青苔的绿光。水流从石壁上溅落,或敲在蕉叶上,或落在水潭中,清清脆脆,空谷传响。两岸是藤树缠绕,鸟栖枝头。那意境,怎一个清幽了得。

 

登山的乐趣,欧阳修说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对梧桐山来说,登山的情趣就在一个“闲”字。高跟鞋脱下,休闲服穿上;西服退下,T恤衫换上。全是悠悠游游、闲闲适适。这些时候,梧桐山是云做的,像云一样的舒散,像云一样的自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28个字,湿湿的划过时空,让重阳节的梧桐山润润的。在这一天,梧桐山是水做的。那一份对亲人的思念,真是柔柔如水啊!

 

梧桐烟雨

 

山不在高,有雾则名。梧桐山是时常云雾缭绕的。

大自然赋予梧桐山以灵秀,灵秀的神韵是这雾。

 

过去,深南路上流光溢彩的璀璨、东门街上熙熙攘攘的繁华常使人流连忘返;现在,烟雨轻笼的梧桐山正发出无法抗拒的邀请。

据说,很多人是冲着梧桐山的雾去的。

而梧桐山的雾也确实值得去看。清代诗人桥顺咏诗曰:“梧桐山,高倚天,冬来积霜雪,雨后多烟云。”

 

梧桐山的雾,少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般微茫的景观。它如轻纱般飘拂着,因此软软的;它又如水般流动着,因此柔柔的。

梧桐山的雾,犹如一首清新隽永的诗。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逸趣。

梧桐山的雾,又如一副神韵天成的画。这画镌刻在绿色的巨壁上,满山的树是它的背景,湛蓝的天是它的画框;而雾,自然是这画中最灵动的色彩。

 

梧桐山的雾,仿佛在讲述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这雾是从什么仙境飘来的;它告诉我们,雾起时,谁在它怀里;它告诉我们,当清风徐徐,阳光朗照时,它又去了何方。

 

倘是雨后,雾气蒸腾,如丝如缕,恰似姑娘美丽的纱巾。这时,山也清新,树也翠绿,雾更迷人。可以听雾中鸟的啁啾,可以嗅林间传来的湿润的芳香。

太阳出来,满山的雾气慢慢化成晶莹剔透的露珠,再慢慢消失在穿林的山风中。只是那雾气,已飘浮在我们的心里,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升腾为一缕清风。

 

于是,经年累月,这雾啊,就这样慢悠悠地飘呀飘呀。直飘出6000年前的文明,飘出汉唐盛世,也飘出了今天的富足。

 

第二集   中英街

 

梧桐山下,大鹏湾畔。

有一条只有250长的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英街。国家主席杨尚昆称赞它是“世界所无,中国惟一”。的确,这条街独一无二。

“没到过中英街,就不算去过深圳。”人们在口头曾经这样传诵。

 

界碑·古榕

 

100多年前,一群穿马褂的清朝人和穿西服的英国人来了,他们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打下了一排木质界桩。

于是,在这条干涸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的界桩,就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

几年后,木质界桩换成石质界碑。每块界碑上刻着“中英地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等字样。界碑一侧用中文书写,一侧用英文书写。

屈辱,就这样被历史长久地钉在一个民族的身上!崔巍的梧桐山用静穆表示它无言的抗议,苍茫的大鹏湾用波涛挥洒它愤怒的泪水。

 

后来,在第一块界碑到第八块界碑的两侧,有人开始填土建房屋,摆摊做生意,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

 

100多年了,梧桐山的山风吹打着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太平洋的水气侵蚀着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这些界碑历经岁月的沧桑,它们看惯了风生云起,它们听尽了潮起潮落。于今,依然默默地立在那里。

100多年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过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纷纷纭纭的眼睛看过这些界碑。

100多年了,界碑上的字迹已磨损,但记忆是永远不会磨损的。从青灰色的碑身上,人们分明可以读出感慨唏嘘,可以读出凄风苦雨。

徜徉在中英街上,这些界碑最能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一直陪伴界碑的是这棵古榕树。事实上,榕树比界碑更为古老,115年前,也许是梧桐山的风吹来一颗种子,也许是太平洋的潮送来一颗种子,总之,它就从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但使古榕名动天下的并不是它的年龄,而是它生长在中英街上。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别的树比这棵古榕更会选择生长的地方了。它把根扎在界碑一侧的中方土地上,然后树干就向界碑另一侧的香港上空伸展,形成了“根在中方,叶覆香港”的奇特景观。

 

这棵百年古榕,时间已在它的身上留下痕迹,它暗褐色的枝干如虬龙般苍劲,但它的树冠依然舒展,枝叶依然繁茂,依然像张开的一把翠绿大伞,遮挡百年风雨。

这棵百年古榕,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当那块界碑竖立在离它咫尺之隔的地方时,想必它也流过泪的,那情景,就是“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啊!然后,它看着从它的树阴下走过的芸芸众生,它看着这条街的冷清和繁华;再然后,它就有一种铅华洗尽的从容了,就有一种岁月阅尽的莞尔了。

 

这棵百年古榕,它的魂是不离不弃,它用根在地下把两地连结在一起,它用叶在空中把两地缠绵在一起,它不愿两地长久分离啊!而今,两地又合为一体了,于是,这古榕,终于可以放心了,它又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春风的吹拂了,它又可以悠悠游游地谛听海鸥的欢叫了。

 

八块界碑,一棵古榕,往往就是人们涌来中英街的主要原因。

 

古井·天后宫·吴氏宗祠

 

3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来梧桐山下拓荒。面对满湾波光粼粼的海水而不能饮,于是,他们就凿了这口井。也许是来自清冽的梧桐山山泉水,这口井的水质清澈甘甜,养育了这些早期的拓荒者。

据说井水还能治病。当地人得了水肿病,取瓢井水来喝,水到病除。这井水也真神奇。

界碑竖立起来后,住在英方一边的居民,还是来这井挑水喝,两边的乡邻在井边拉拉家常,诉诉衷肠。“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所以,桥头附近的这口古井,给每一个来中英街的人讲述的就是一个血浓于水的故事,这一讲,就是几个世纪。

 

这些来海边谋生的人,尊崇天后,天后即妈祖,是救海救难的海上保护神。清朝嘉庆年间,他们在中英街沙栏吓修建了一座天后宫,这是中英街唯一一处仍保持历史原貌的古建筑。

这道青石门槛,不知道有多少人踏过。也许身穿黑色长袍、手捧圣经的瑞士传教士踏过,也许玉衣锦食、手握香袋的达观贵人踏过。当然,更多的是粗衣短食、手擎香烛的渔民虔诚地踏进这门槛,他们来此叩首祈福。

以前,天后宫的香火旺盛,很多善男信女在此祭拜“母德宏施,圣恩广播”的妈祖。每十年还要举行一次打醮,以驱邪保平安。

而现在,它只是安安静静地躺在周围的楼宇之间,青砖的墙体已爬上苔痕。宝顶型的香炉犹在。只是现在已少有人在香炉里焚供纸,烧香烛了。它孤寂地立在墙边,想必是在缅怀逝去的香烟缭绕、佛号轻诵的日子。

 

离天后宫50处,有一座吴氏宗祠,是从博罗迁来沙头角的吴氏先辈修建的,建成的时间也在清朝嘉庆年间。

 

古井、天后宫和吴氏宗祠,点点滴滴,记录的是早期来此创业的先祖们的生活。我们用心聆听,也许能听见祖先们挑水时扁担晃动的嘎吱声,也许能看见祖先们祭拜完妈祖后勇敢走向大海的身影。

 

一街两制·购物天堂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条街像中英街一样实行两种制度。界碑的西侧曾由英国管辖,现属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界碑东侧属于中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两种制度在中英街对垒始自194910月。当时,中方中英街的高音喇叭经常喊着激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而英国,则将其管辖的中英街设为宵禁区。

从那以后,中英街上的八块界碑就把这条街变为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两个世界。曾经的乡邻即使擦肩而过,也都低头不语,恍若陌生人;亲戚赠送的礼物也不敢接受,生怕被说成里通外国。一个人若在中方中英街犯了法,只要他轻轻跳过界碑,中方的边防警察就不能跟过去抓人。

这种界限森严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

 

就算时至今日,两边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各自区域巡视的两方警察的服饰和配备不同。

深圳一方的临街建筑比较气派,香港一方的比较低矮;深圳一方商铺的招牌比较整齐,多用简体字,香港一方的比较混乱,多用繁体字。

 

就是这样的一条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购物者的天堂。曾经有一天,多达十万的游客涌进这条只有250长、三四米宽的街。这种景观,相信全世界绝无仅有,已不是只用熙熙攘攘就能描绘的了,游客们你挤我、我挤你,只有侧着身才能往前挪动。每个商铺前,都只见拥挤的人群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一个,给我一个!”仿佛那东西不要钱似的。然后就大包小包的装满相机、水果、奶粉乃至方便面等,满意而归。

把中英街“购物天堂”的美誉演绎到极致的是“购金热”。由于当时内地黄金不能随意购买,所以中英街的黄金饰品迅速热销起来,到1988年,共有47家金铺,中英街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当年的5月到10月,中英街共销售黄金饰品50吨,这一数量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古塔·海滨长廊

 

一条小河从梧桐山上缓缓流下。

它从中英街的第八块界碑边轻轻经过,然后悠悠流进大鹏湾,把中英街百年的故事讲给大海听。

 

在这条小河入海口右边,有座七层高的塔。塔的年代并不古老,却也名叫古塔,大概是由于其仿古的建筑样式,也许更由于它站立在沧桑的中英街旁边,于是也就融进了几分岁月的沧桑。

 

这座古塔,青灰的瓦,朱红的漆,翘起的檐,尖尖的顶,亭亭的塔身,就这么施施然立在海边,不用言语,就已有万种风情,宛如江南娉婷的采莲女。海风从檐上穿过,吹动高悬檐下的铜铃,仿佛悠扬的采莲曲;海鸥在塔前曼妙飞舞,仿佛柳絮飘飘的江南三月。古朴和新鲜,挺拔和秀美,就这么完美地结合着。

 

这座古塔,实在是沙头角看海的最佳之所在。它以偌大的梧桐山做后院,以浩淼的大鹏湾做前庭,以闻名的中英街做背景。站在塔上,眼底就是那一湾醉人的海水啊!海水温温柔柔地低回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触到岸边,就泛起些许雪白的浪花。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水上飞翔,塔影山影天空的影,一齐映入水中,与婀娜的水草互相摇曳。

 

站在塔上凭栏而望。对面是“新界”郊野公园,那里有谷埔村、荔枝窝等古老村落,远一点是风景秀美、花红叶绿的鸭洲岛和吉澳岛。视线顺着海水而去,那就是无边无垠的太平洋了。塔的西边,就是那条著名的街了,依稀可以听见那古榕在低语。站在塔上,有欣喜,有感慨,有一种内心的充盈,这份意境,就是柳永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谁会凭栏意。”

 

古塔的下面是一条海滨长廊。逛完中英街,到这长廊上来徘徊一番,吹吹海风,听听浪花轻吻堤岸,看看水天一色,实是人生美事。

 

第三集  大小梅沙

 

盐田是蓝色的,因为它怀抱蔚蓝的南中国海。

盐田很小,但她有悠长的海岸线。大、小梅沙,是镶嵌在她悠长的海岸线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有人评价说,大、小梅沙,是东方的夏威夷。

 

抚沙戏浪

 

好一片美丽的黄金沙滩,好一片蔚蓝的大海!

当人们来到深圳东海岸,面对1800米海滩的大梅沙和新月形海滩的小梅沙的盛情邀请,很少有人能拒绝。

 

一走进13万平方米的太阳广场,三个风格各异的白色张拉膜,像展动的风帆,一下子就带来了海的气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来圆海的梦,而大、小梅沙总是使出浑身解数,举办各类“盛宴”来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脚下是细软的金黄的沙粒,看着就让人喜欢。使你忍不住想抓一把在手,看它从指缝间像细流一样滑下。然后,你就想光着脚投入它温软的怀抱,让笑容追逐黄沙,让黄沙漫过脚背,看身后留下脚印一串串。要么,就在沙上静静地坐下来,感受沙的体温,享受阳光的沐浴,听任海风把你的思绪带到天的尽头。要么,就在沙滩上释放你的快乐,打打沙滩排球,放飞美丽风筝,堆砌沙滩艺术。

 

在沙与海交接的地方,海浪轻轻地雕刻出一线如镜子般平整的沙面,然后,它就泛着白沫、心满意足地退回大海里去了。于是,海浪就给沙镶上了一条最美丽的银白的边儿。

 

海浪,有时会给沙滩带来一点礼物,也许是一些贝壳,也许是几只珊瑚,甚至,也许是几块陶器的破片,那么,它就可能是我们祖先六千年前的器物了。那时,先祖们在大梅沙一带捕鱼狩猎,渴了饿了,就用陶器做的碗取水来饮,盛食物来吃,今天,考古学家把先人们在此的生活踪迹,称做“大梅沙遗址”。

 

站在沙滩上,眺望眼前这微波荡漾的大海,海鸥牵引你的视线,海风吹拂你的裙裾,海浪在你的脚下呢喃,你会不自觉地迷醉自失起来。

大海是首诗,海鸥是她最美的诗句,海岸是她最长的诗行;大海是首诗,海浪是她最动听的歌潮,海风是她最悦耳的乐章。

 

然后,你就忍不住要跳进海的怀抱了,让身体与鱼虾相伴了;你就会放下所有的矜持,让身心随这蔚蓝的柔波荡漾。游疲倦了,你会懒散地浮在海面上,看掠过的摩托艇喷出的白沫,看静静地停泊在海面上的巨轮,它们也许是从纽约开过来的,也许是从伦敦驶过来的。于是,你的思绪又会不自禁地回到明朝,那时,明王朝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郑和,率领他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恍惚间,你的耳边会传来劲风扯动云帆的声音。

 

朝阳下的梅沙,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妩媚。圆圆的红红的太阳像刚出浴的少女,散发着柔美而艳丽的光辉,冉冉地从海平面上升起。这其实就是唐朝的王湾写的“海日生残夜”的意境。现代有人这样写道:“人们喜欢看海上日出的美景,可对于海,那是她最伤心的时候,因为美丽的太阳就要从她的怀里飞走了。”可千百年来,太阳和海分开的这一刻,不知折倒了多少人啊!

海,可以得到安慰的是,被她染红的海面,金光闪烁,那荡漾的浪花里其实跳跃着无数个太阳。

 

浪漫梅沙

 

大、小梅沙是浪漫的,浪漫是梅沙的精神。

 

有月光的晚上,梅沙当然是诗意朦胧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浪有韵律地缓缓涌动着,星星把璀璨揉进海里,明月在海面上款款漫步。在沙滩上支一顶帐篷,正好枕着涛声,就着月光慵懒入睡,梦中,可以听到这片海六千年的诉说,可以看到这如水明月六千年的相思,醒来时,枕边一定还会留下甜甜的回忆。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这种雅趣。

 

什么叫海誓山盟?大梅沙的这两块石头会告诉你。

这两块被命名为“天长地久”的礁石,就这样手挽着手立在海水里,也许已经有一万年了。一万年了,海风吹打,海浪冲刷,都无法把他们分开;一万年了,纵使他们变得苍老斑驳,但依然不改相依相偎的承诺。

于是,情侣们喜欢上他们了。在他们身前,留下过多少婚纱的艳照,留下过多少甜蜜的微笑。

 

小梅沙有条情侣小径。

一边是满山的青翠,一边是满海的蔚蓝;一边是鸟雀轻唱,一边是海浪低语,在这样的路上漫步,不想陶醉都很难。

 

墩洲岛是另一种形式的浪漫。

这个由大大小小的礁石堆积成的小岛,想必经历过无数次的惊涛拍岸,直至嶙峋的礁石变得圆圆润润。于是,大海就只好妥协,允许它们在此长居。

这样,墩洲岛就拥有了一种历经风云后的淡定。晴朗的日子,它们悠闲地晒晒太阳;潮起的时候,它们从容地迎接冲击。

 

愿望塔,本身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这座81米高,像片片风帆,又像宽大椰树叶子的塔上许下愿望,就能得到美丽女神的眷顾。这愿望,可以关乎天高云淡,或是大海蔚蓝;可以关乎风花雪月,或是细雨柔曼。

 

又或者,就只在沙滩的木质栈道上随便走走,浪漫很容易就会涌上你的心头。光着脚丫,和身边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前面是盛开的鲜花,两边是细润的黄沙。

 

椰风花影

 

大、小梅沙就像两个美丽的花园,她们美得像两个降落凡尘的仙女。

 

花园从濒海的弯道上就开始了,那里有四座观景平台,都有非常优雅的名字:秀峰观澜、滨海明珠、雅兰梦海和东埔渔火。它们是花园秀美的屏风,推开它们,梅沙的秀色就一览无遗了。

 

三洲田、梅沙尖做了花园的背景。南国的和风吹绿了这满山的树,南海的水气滋润了这花的姹紫嫣红。一百多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义军的枪声,更使这连绵群山增添了无声的骄傲和自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诗句,倘要借过来用在梅沙,就应该变成“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的确,这是一个四季都鲜花盛开的地方。椰子树、大油棕的枝叶随风轻摆,缀花草坪和叶绿花红的景观随处可见。

 

432长的阳光走廊,是一派椰风花影的景观。走廊蜿蜒曲折,两旁是层层的厚积的绿,清风起来,送来醉人的清香;顶部是杜鹃的世界,株株杜鹃沿彩色砂岩石柱蔓延而上,繁花盛开的时候,就是一片绚丽的紫红的云。艳阳高照或月明星稀之时,走廊内斑驳陆离,暗香浮动,不免让人诗意绵绵。

 

要么就随便找棵树,坐在树阴下。听身边传来盈盈笑语,让海风带走缕缕暗香。闭上眼睛,阳光和月亮,诗情和画意,全在心头酝酿,恍恍惚惚间,你就变成了苏轼似的“闲人”;或者,你就想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了。这时,想必你会期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直到地老天荒。

 

尾声

 

“造化钟神秀。”是杜甫对泰山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的赞美。

其实,盐田何尝又不是得到了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爱呢?大自然把它最珍爱的两样东西都给了盐田,它把巍峨山峰给了盐田,让盐田有了山的宁静和厚实;它又把蔚蓝大海也给了盐田,让盐田有了海的生动和胸襟。而历史呢,又在山和海之间,置放了一个中英街,这就让盐田又有了岁月的沧桑和感慨。

于是盐田啊,就成了多少人悠然神往的梦想!

(撰稿:宁家瑞 13714065398

 

 

 13714065398

 

 


最后更新[2007-9-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