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丽 的 阅 读
——谈阅读的“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
程少堂
我一向认为,阅读着是美丽的。
“举一反三”的阅读是美丽的。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观,最近几年语文界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照我看来,叶圣陶的语文教材“例子”的观念,是正确的。
首先,“例子”具有代表性。语文教材在语言文字的典范性、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培养能力的层次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学生阅读了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其次,“例子”具有示范性。教材所选课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是典范的样品。学生阅读了这些“样品”,不仅增进了阅读能力,而且指导自己作文,以“样品”为借鉴来运用语言,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第三“例子”具有隅反性。课文是例子,是教师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举一隅”的“例子”,学生可以借此“反三隅”,举一反三,形成学生的读写能力。总之,语文教材是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特殊“例子”,因此教学中要诊视“例子”,切切实实运用好“例子”,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
但是青少年学生要学好语文,具备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语文能力,只学课文是不行的,还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即既要“举一反三”,又要“举三反一”。“举三反一”的广泛阅读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举一反三”的阅读是美丽的,“举三反一“的阅读则更是美丽。
首先,青少年学生只有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三”),才能真正领会课文这个“例子”(“一”)。规律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平常人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一条阅读规律,它的实现也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有经验的阅读者都会有以下这种特殊的体验:有的文章如果我们孤立地去阅读它(哪怕反复阅读),也读不懂或抓不住要领,但如果我们采用“配伍阅读”,即大量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前面看不懂的文章我们马上就能看懂了,抓不住的要领也能抓住了。语文课文作为“例子”,它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与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往往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或掌握的,这时,大量的课外阅读即“配伍阅读”即成为必要。
其次,青少年学生只有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才能真正掌握阅读、写作的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好的手段。从写作角度看,尽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并不是唯一源泉,广泛的阅读也是写作的重要源泉。换言之,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阅读是写作的第二源泉。从广泛的阅读中,青少年学生不仅能学习许多写作方法,而且能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独特思维方式。阅读本身也能引发阅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者的想象和灵感。
再次,阅读,特别是课外(或业余)阅读,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干脆点,阅读本身就是生活,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我读故我在。一般说来,喜欢乃至热爱课外(或业余)阅读的人,大都是内心世界比较丰实的人,也大都是精神境界比较高尚的人。
最后,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语文味儿”的特殊魅力。“语文味儿”是一种文化味儿,喜欢乃至热爱课外阅读的青少年身上总是洋溢着一股书卷气,一种气质美。课外阅读可以美容。
阅读是美丽的。
喜欢课外(或业余)阅读的人不仅是美丽的,也是幸福的。
如果你真正领略到阅读的美丽和幸福,那你就根本用不着回答“为什么要阅读”。
因为阅读,所以阅读。
2001年11月8日
(作者附记:本文是为宝安区教研中心胡滨老师主编的《语言的品味与运用——中考课外阅读45天冲刺训练》一书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