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余克俭:我教《赤壁赋》》
     阅读次数:27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克俭:我教《赤壁赋》

我教《赤壁赋》

罗湖区教研员    余克俭

 

    教学大比武,钟情《赤壁赋》,三周磨一剑,校场竞逐鹿。

这是去年的事了,如今随意翻翻教案,情不自禁地吟哦起《赤壁赋》,又仿佛看到了旷达、乐观的东坡在古道上来去匆匆,风雨兼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飘起他的美;雨,淋湿他的青衫,他浑然不觉,“既无风雨也无晴”,正如他醉卧船上,尽享清风明月,“不知东方之既白”一样。

我是真的喜欢他的美文,我是真的仰幕他的懿范。

《赤壁赋》的好,“前人之述备矣”,余诚也好,全圣叹也罢,说来说去,无非是“作者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胸怀”云云,无非是“文章把写景、抒情和说理交织在一起,选材精,构思巧,结构严,用语妙,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扬,情景交融,富于哲理”云云,不能说评论家说得不对,说得不好,评论家嘛,总是有理的,只是,这种过于程式化的评点,总让人觉得对不起东坡。在我看来,她不只是篇美文,更是一篇诉肺腑的内心独白,“字字看来都是血”。

东坡痛苦啊,他怎么能不痛苦?

21岁从四川眉山到东京,同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才高年少,春风得意。26岁任陕西凤翔节度判官,30岁再回东京就职,36岁被贬为杭州太守,40岁迁山东密州太守,42岁迁江苏徐州太守,45岁被陷害下狱,侥幸免死,被贬黄州。

30岁前一帆风顺,36岁仕途受挫,45岁被逼上绝路。这时,他名为团练副使,实则有名无实,生活贫困,亲朋故旧,音讯断绝。小人把苏轼推进了监狱,昏君把苏轼流放到黄州。

也许,黄州会如某些人之愿成为东坡人生的终点,东坡在这里“痛”着,但,并“不快乐”。

他的痛苦是怀才不遇的痛苦,是壮志难酬的痛苦,这种痛苦,古往今来,被文人无数次地重复。无需举例,随便翻翻书,俯拾即是。

“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外,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想像的。”卢梭说。东坡无须自责,“乌台诗案”,本来就子虚乌有,不足“文章憎命达”,而是“小人嫉文华”,所以东坡后来戏言,生儿不须识文字,“无病无灾到公卿”。三苏的后人境况如何,有谁去考证?

被鞭笞杖棰的伤口早已结痂,不甘寂寞的东坡在一个晚上来到了赤壁下。他不傻,说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实,是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正如西人信神,有没有关系,他相信有,这就足矣。东坡故作轻松地“随波逐流”,“扣舷而歌”,他的心却在滴血,当“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东坡的心里也在翻江倒海,满心满眼的苦闷,需要解脱。

这里“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大败孟德;而孟德呢?“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也是一世之雄。可如今,公瑾安在,孟德安在,“山形依旧枕寒流”。但,时隔上千年,睹物思人,他们不又还“活”着?这想法只如火花一闪即逝。

生死,得失,荣辱,毁誉,在人的一生中究竟应供在什么位置……

看到又一个儒家弟子在为这些事情痛苦得死去活来,庄子撇撇嘴,甚为不屑。

东坡注视着江水,凝神思考:

滔滔江水从眼前一闪而过,眉山、东京、风翔、杭州、密州、徐州依次闪过,庙堂闪过,监狱闪过,皇上和小人一同闪过,达官的乌纱闪过,文人的青衫闪过,周瑜和曹操手牵手走过,一切的一切,倏然出现,倏然消失。除了水,还是水,水在动,水也没动。水去了,还是水,甩亏了,月还圆。……东坡似所悟:为什么苦闷,苦人生短暂,苦功名不立?万物有变与不变的两面: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变;但水从雪域来,到大海中去,水不还是水?这是不变。“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变;但月或圆或缺,是天道使然,从来如此,永远如此,是不变。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作为种类,生生不息,作为肉体,会“零落成尘”,但如有所成,终会流芳百世。“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放弃”,“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笔下书法,胸中文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夫复何求?东坡大悟,一觉醒来,东坡已不是东坡。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早说过。东坡从黄州的破屋中来到赤壁下,只坐小舟划了几十米,就“幡然领悟”,“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既然作不到“泯然”,那就超然;做不到同流合污,那就独立独行;失去的太多,就忽略不计吧。这就是东坡的旷达。庄子撇撇嘴,又是不屑(这点小理,今儿才懂,!)

迭遭坎坷,东坡完成了“突围”,文章那么真切可信地再现了他思想的转变,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黄州由终点变成起点,悲剧到此演变为滑稽。不能对东坡的痛苦感同身受,就不能对东坡的自我救赎有透彻的领悟。

勤奋的皇帝挥动御笔如扫帚:贬。于是东坡49岁从湖北黄州到河南汝州,50岁到河南登州,51岁回东京,55岁再贬杭州,56岁到安徽颍州,58岁到河北定州,60岁更远到广东惠州,63岁到海南儋州,66岁卒于常州,葬于汝州。

苏轼“一路走,一路唱,一个人走在旷野上”,留下《东坡全集》一百多卷,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秀散文,这20年竟成了他创作上的黄金时期。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冲出挫折的围追堵截,不是每个人都能熬过那令人窒息的漫漫长夜。

《家》中的鸣凤,《东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为抗婚,“举身赴清池”;

抗清义士陈子龙,事败被俘,投身太湖;

近代斗士陈天华,壮志难酬,投海自尽;

人民艺术家老舍,耿直刚烈,宁死不辱,投未明湖;

大学者王国维,“士可杀不可侮”,在颐和园投湖;

一代浪漫漫主义诗人屈原,叹“举世混浊”,恨“众人皆醉”,孤掌难鸣,无力回天,投泪罗江。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又是陶潜在唱,完成这一次超越,对苏轼来说,该有多难。查找资料,也只见黄州的古赤壁遗址,二赋堂,挹爽楼,坡仙亭,东坡井,纪念馆,东坡塑像。

最后,我用配乐朗诵同事张和荣兄的《东坡,赤壁》作结,张兄数游赤壁,在文中融入了文人对文人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崇敬,惋惜,庆幸,怜爱,愤慨,种种情绪,复杂真挚,感人至深。

曲终人寂,掌声骤起,给谁:东坡?评委?张兄?我?抑或学生自己?

 


最后更新[2007-10-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