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有诗味
——“陌生化”理论对指导学生写作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顾金光 (邮编:222046)手机13775491088)
邮箱gujinguang2006@sina.com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内、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的要求。“独特与创意”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强调写作的个性化与多元化。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并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大胆创新,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
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而不是给人“等闲识得东风面”之感。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对指导学生写作有着极为有效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许多学生写作都是因为缺少诗味而缺乏赏读的价值。陌生化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多用心思,延长构思时间,增加了作文的诗味,增加了文章审美的因子。我想,作文不能简单等同于说话。“鞋子放在床前”这很一般,而“鞋子停在床前”就是诗了,味道绝对不同。“北风呼呼地刮着”是成人语言,“风好像被什么掐住一样,不停地叫”是儿童语言,但儿童语言的想像就给语言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成人听来是陌生的,但是无比美好的,是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话语与大自然对话。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诗性的语言与自然、社会、文化、历史、人生对话,不断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语文要有语文味,作文要有作文味,而决不是白开水。
一、什么是“陌生化”
针对西方长期以来流行的文学模仿说和重视社会功能的倾向,有一批理论家开始重视文学自身本质和内部规律的研究,即由关注文学的外部关系,转向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是这方面的代表。该派主要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所谓内部规律,“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他所说的形式,已不是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分的理解,而具有本体的意义:“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关于散文的理论》,转引自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换言之,文学性在于文学的形式。运用陌生化手法,把生活中熟悉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目的在于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笔者认为陌生化更能够强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不简单地恢复。
我国古代理论家也有相近似的论述,如晋代葛洪《抱朴子 辞义》说:“文以罕睹为异,辞以不常为美。”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陌生化在实质上是美学追求意义上的自足存在。
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是“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对陌生化的解释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转引自张龙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他举例说,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常常故意不说出熟悉物品的名称,他描绘物品就像第一次看见这物品,描绘事件就像这事件是第一次发生,使熟悉的物品和事件也变得似乎陌生了。陌生化理论给写作教学以非同一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表述语言、素材处理、结构安排、文章立意、文体形式五个方面。
二、表述语言的陌生化
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表述的陌生化。写作语言与日常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语言是写作语言的直接来源,写作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种升华。但日常语言用于生活中的实用交际,重视的是说话的内容,实现的是沟通功能;写作语言的内容却不及形式重要,因为表达本身就是目的。例如抒情语言,就要人为地使读者阅读时的接受过程受到阻碍,增加其接受的难度,延长接受的时间,于是,抒情者常常诉诸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一句话,进行变形或陌生化处理。这就是写作语言的诗学功能。我们阅读优秀作文时,常常会遇到夸张、比喻、用典等表达法,还有用词的新警出奇,有意打破和颠倒语序, “以故为新”、“化熟为生”、“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究其实都是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运用。
固然,质朴是一种文风,但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不是已经不合乎今天学生的审美口味了。追求华美也不是罪,就好像一个青年人爱穿时装,老年人却不屑一顾。生命与青春的美丽是要用华语中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呈现。作文中即使出现奇装异服,我们也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要让作文审美上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代沟。
三、素材处理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叙事文体研究,可以将生活本事即作为叙事素材的事件,当本事变成处理加工的情节时,经过创造性的变形,呈现陌生的面貌。所以越是将素材变形,叙事习作的艺术性和新奇感就越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摹写基本功是基础,用虚拟和变形的手法,对事物进行适度的夸张、扭曲,其他如内心独白、梦幻多层次结构、意识流等等,都能取得陌生化的效果,更好地表达自己深层次的情感。
在习作中为什么要这么做? “间离效果”理论告诉我们,“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成为一种特殊的奇特的意料之外的事物”,是一种陌生化手段,可以运用到各种文体的写作中去。作文素材的陌生化处理使文章颇有几分张力。
四、结构安排的陌生化
我们强调写作要有“艺术细胞”。要不拘泥于素材,而是大胆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给予创造性地剪裁与安排。陌生化不是人格上的,这与伦理不同,陌生化的运用对写作是一种精彩、一种智慧,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手法,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要学会在熟悉的形式上加上创新的因子,使之呈现陌生化的一面。
结构的出新是思维活跃的标志,是思维拓展的艺术天空。作文绝对不会排除技巧的,特别对于中学生而言,技巧的领悟与运用是写作基本功。
五、文章立意的陌生化
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是一种好的切入点。这类作文,更具有欣赏的价值。当然,如不掌握陌生化的度过分追求新奇效果,使作品变得晦涩难解。但适当地将立意隐喻,也是陌生化理论的艺术追求。
(六)文体形式的陌生化
在我们看来,陌生化理论重视写作自身的审美特征,追求对写作内部规律的探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从重视对生活和事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到追求形式的创新,强调作文语言的新鲜感和表达功能,从而强调写作绝非生活的模仿和简单反映,而是生活的变形这一角度而言,陌生化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写作和赏读甚有启发。在文体选择上,小小说,日记体,寓言,童话,皆可出彩,关键是要有可读性。
作文恰如行路,要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一篇《赤兔之死》轰动文坛。但从此之后,文言之作疯狂上市。屈原投江、霸王别姬、李白脱靴、贵妃醉酒……随处可见;走上了返古的老路,故事新编也到了尽头,不但没有升值,还有贬值之虞。故而,作文当重创新,做人当有个性,走路当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是陌生的,但风光无限。对于学生追求形式的“独特”与“创意”,不要简单地视之为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适度地运用陌生化为自己的作文打上自己的烙印,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当然也不能坠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舍本逐末,选择属于合乎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形式,让形式最大限度地为表达自己的内容服务。
注:该文在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8月发表
邮发代号8—303
附:个人简介
姓名:顾金光
男,38岁,本科,中共党员,连云中学校长办公室主任,2005年获“四方杯”全国语文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二等奖,22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
工作单位: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邮编:222046
手机:13775491088
邮箱gujinguang2006@sina.com
(感谢顾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