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刘小华:让对联巧妙地走进课堂》
     阅读次数:260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小华:让对联巧妙地走进课堂

让对联巧妙地走进课堂

邮编:518107     深圳市宝安区光明中学   刘小华          13480898949

邮箱:liuxiaohuadyl@163.com

 

让课堂出趣出彩出新一向是教师教学中所追求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对联,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点评作品人物,归纳总结内容,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势必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纯粹地介绍作家作品相对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对联来介绍,就能起到独具匠心的效果。如讲《药》一文,自然要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导语中可以选用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一幅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板书此联于黑板,让学生填两部作品名,进而围绕此联,提出质疑:“陨星”何意?《呐喊》、《彷徨》指什么?等等。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以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景仰之情。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把作家作品与对联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二,用对联引入文章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导课非常讲究,一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能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感和求知欲。在授课中,可以结合课文选用或自拟一个合适的对联进行导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为完美地研习课文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勾践灭吴》时,可借用这样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导入新课,通过对对联的质疑解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再如,学习《报任安书》一文,可由对联“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导入新课,也会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三,用对联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思路、概括层意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环节,尤其是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时,不妨模仿一下古典章回小说回目的形式,给每层拟一个对联式的小标题,既有助于遣词造句的培养,又能理解归纳文章内容,新颖别致。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明确全文记叙三件事以后,可拟以下对联进行概括:第一回:“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第二回:“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第三回:“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用这样的形式,不仅激活了文言文课堂常见的沉闷气氛,尤其是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每层的含义,还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四,用对联归纳课文主旨。教学中,在理解层意的基础上,往往要引导学生总结中心归纳主旨,如果使用传统的方法,则显得平淡无奇,学生兴趣不大。若采用对联形式进行归纳,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一语中的的效果。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殿后结尾,就可以表现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具有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震撼效果与冲击力;对展示作者从诗人到学者到战士的伟大人格有言简意赅的概括力;对归纳课文内容与全面评价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有积极的作用。

五,用对联激活课堂氛围。有时巧妙地把对联引人到课堂,能改变过去课堂中存在的生疏乏味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对于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祝福》中鲁迅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抓住下联大做文章: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一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出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 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六、用对联来评价作品人物。通过评价人物这一环节加深对人物及课文内涵的理解,这种充满个性的对联解读,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舒张!如归结《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可拟以下对联:“仁而下士,大义大勇救赵国,可敬可叹;前后对应,有曲有折用映衬,多姿多彩。”上联总结了人物形象,下联则概括了文章写法。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对历史知之甚少,对以往的生活、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凭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泛泛而谈,学生是难于接受的。而有些对联却对过去的生活、历史上的名人做出了精确的概括,且形式短小,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学习《沁园春·雪》时,用对联对诗人毛泽东作这样的介绍及评价:“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嵌字对联言简意赅,异常大气,高度颂扬了政治家的伟大气势和非凡抱负,对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七,用对联渲染升华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慢慢蕴积,在领悟中渐渐升华,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抒情的出口来以情传情,以情感人。这时如果巧借对联就有可能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如用“青山含悲声声泪,声声呼总理;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作《周总理你在哪里》开场白,用以介绍背景,营造气氛,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入到那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取得情定全篇的效果。并用“千秋青史,不忍归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作课文的穿插,展现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眷恋爱戴之情。“寸草春晖”让学生油然回忆起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的诗句,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让学生理解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何等的热爱。时间距离拉近了,新世纪的学生终于体会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大众的情感。言尽情远、余味悠长。
   
特别注意的是,把对联引进课堂,需要教师细心谨慎选择,引用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影响课文教学时间,更切忌兴之所至地旁征博引。对联,它只是一味药引子,用得恰当,画龙点睛;滥用,有卖弄、矫情之嫌,适得其反。

 


最后更新[2007-10-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