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力求“五美”
邮编:518107 深圳市宝安区光明中学 刘小华 13480898949
邮箱:liuxiaohuadyl@163.com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为了让“眼睛”更加明眸善睐,在拟新闻标题时要力求“五美”。
一,新闻标题的数字美。
数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被忽略,但在新闻中有时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标题中巧妙引入数字往往能形成对比美、反差美,强调美,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感情共鸣,从而起到画龙点睛,深化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在2000年3月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四次大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其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工作,博得多次热烈的掌声。对此,《羊城晚报》3月11日的标题:引题《最高人民法院加大打击犯罪惩治腐败力度深得代表赞赏》,正题:《一个小时报告,九次响起掌声》。这里用两个数字充分表达了人大代表对社会上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要求惩治腐败的迫切心情。两组数字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再如:《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有一条标题:《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个标题可谓经典之作。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平反。马寅初曾在50年代提出了“新人口理论”,却被当作资产阶级理论受到批判,从而造成我国人口急剧膨胀。新闻引入数字作标题,对比强烈,反差巨大,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与当时大多数报纸的标题“北京大学为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相比,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
以上标题正是抓住了数字的特殊意义,将新闻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一时间交给了读者,同时也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过来,体现了新闻标题的数字美。
二,新闻标题的变异美
新闻标题的变异美就是利用变异性修辞手段制作新闻标题达到目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标题在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向读者提供完整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利用变异性修辞手段(如比喻、谐音、排比、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制作新闻标题能取得语用上新奇的美学价值,使标题活泼而诙谐,新颖而别致,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从而实现新闻和读者之间的“双赢”。
如:2004年5月13日《经济日报》有一条标题:《教师:身在校园“薪”在外》。这则标题利用谐音变异,“薪在外”是“心在外”的仿拟,两者语义截然不同,却巧妙地表达了当下一些教师不安心教学而在社会上挣钱的不正常现象。标题语义双关,含蓄风趣。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如2007年8月《宝安日报》一则新闻标题:《市场招聘会:热!热!热!》深圳人才招聘市场举行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有六万多人冒着骄阳涌入,场面火爆,记者连用三个“热”字,颇觉热气扑面,一经叠加来反映这种火爆,不但真实,而且具有强烈的排列变异之美。
三,新闻标题的音乐美
制作新闻标题,可以利用同韵呼应、平仄相协、排偶对称等语言表达手段,这样拟出的标题不仅看起来醒目美观,新颖别致,而且读起来顺口,听起来节奏感强,声情并茂,使新闻标题具备音乐美。
如:2001年10月24日《楚天都市报》一则新闻标题:《共圆足球梦,同唱一首歌》。标题前后两个分句平仄相对,声调变化富有规律。这种表达使标题节奏鲜明,抑扬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
四,新闻标题的情趣美
好的标题除了能主动明快地传递新闻内容的主体信息,还能够营造一种轻松而又充满风趣的氛围,给人们带来智能的释放和审美的愉悦。这种情趣美主要得益于标题的修辞运用以及幽默成分的嵌入。这样的标题能强化表情达意的功能,传递丰富的审美信息,调动读者的情感与想象,显得情趣盎然。
如:2002年3月21日《中国青年报》一则新闻标题:《北京城“黄天厚土”,内蒙古“闻风色变”》。标题“黄天厚土”仿拟“皇天后土”这个成语来的,里面的“黄”字既形象贴切地道出了沙尘暴的特点,又强化了视觉效果,使人容易联想到京城上空风沙茫茫,灰蒙蒙的情景,而“闻风色变”这个成语的运用,又让人想到沙尘暴的威力。标题对应排列,诙谐成趣,形象幽默,感染力和表现力强烈异常,读来情趣十足。
五,新闻标题的意境美
新闻标题既有诗的情味,又有画的意境,看来赏心悦目,妙趣横生,读后联想浮翩,思绪飞扬。因此制作标题时,要尽量创造意境,点染意境,使标题富有诗情画意。也就是说,要通过事情理的融合,或者以景传情,情随景生,或者以事传情,情附于事,或者以理传情,情溶于理。总之,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创造出飘逸流动、意境深远的新闻标题
如2001年9月16日《楚天都市报》一则标题:正题《壮岁旌旗拥百万,巨擎挽狂澜,兵谏一功垂千古。异国他乡寄客身,怅眼望神州,依稀黑水绕白山》。副题:《张学良乘鹤西去》。标题笔饱黑酣,寓强烈感情于行间,用诗话的语言描述了张学良将军的丰功伟绩和人生经历,传达了深切怀念之情。标题情真意切,文采斐然,意境深远。
要想快速抓住读者的眼球,新闻标题就得讲求“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