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王君频道
文章标题: 《王君:《陋室铭》教学一得》
     阅读次数:382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君:《陋室铭》教学一得

岂一句“独善其身”了得?

                                 ——《陋室铭》教学一得

 

重庆外国语学校 

                                     

对于《陋室铭》,我的教学目标一向不过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刘禹锡的“穷则独善其身”,敬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精神高洁。但是这一次,孩子们在置疑阶段竟一口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前后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让我猛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浅尝辄止:我对文本的细腻品味不够,对人物的深层心理挖掘不够,对主题的把握也不准确。孩子们的置疑提醒我:教参对《陋室铭》简单的分析也许仅仅只是触摸到了这篇传世美文的皮毛。

孩子们是这样问的:

——既然“苔痕上阶绿”了,怎么会“谈笑有鸿儒”呢?博学的朋友熙熙攘攘,苔痕怎么可能一直长到阶上?

——既然“无丝竹之乱耳”,前文又怎能说“调素琴”,难道素琴就不是丝竹之声了吗?

——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引出“唯吾德馨”,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味儿,仙和龙都是地位崇高受人膜拜之物,可后文刘禹锡追求的却是“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这和龙仙的领导气质相悖。

——诸葛子云都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人,刘禹锡以此自比,似乎和前诗中自由清高甚至有些骄傲的形象不相吻合。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自励,孔子一生追求“治国平天下”,历经百折而不挠,他的生活也不可能“无案牍之劳形”吧?

该怎么来向孩子们解释?是蜻蜓点水地讲讲比兴手法,说说素琴之音与灯红酒绿的区别,谈谈精神与物质的差异,不行!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不能够说服孩子们。因为,从一连串尖锐的提问中,我朦胧感受到他们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诗歌的灵魂。

我很坦诚地告诉孩子我需要重新思考。下课后,我翻书上网查资料。在跟随史料重新走进刘禹锡的过程中,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一句“穷则独善其身”,一句“安贫乐道”岂可以定义《陋室铭》中的刘禹锡!

就是这个刘禹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

就是这个刘禹锡,因为一首“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语涉讥讽”,被贬为连州刺史4年半。但连州人却“因祸得福”。在这位“怀宰相之才”的诗人的倡导下,当时地处偏远的连州竟然“科第甲通省”。他在连州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遗迹,更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发展连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连州的4年半时间里,他在政治、思想、艺术上都更为成熟,上升到新的境界,奠定了他成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基础,并形成了他不屈的战斗性格。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书写的“功利存乎人民”更勋彪青史。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前期他与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他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在哲学上他又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天论》、《问大钧赋》等留传后世。

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呢?刘禹锡的一生,都是在奋争追求和创造啊!

孩子们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陋室铭》哪里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分明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当时,刘禹锡一贬再贬为和州通判,半年之内被逼三次搬家。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他用“德馨”鼓舞自己的斗志,用“苔痕”“草色”“素琴”“鸿儒”装点自己暂时清苦寂寞的生活,用“无案牍劳形”安慰自己屡受排挤的压抑。诸葛子云是他心中的楷模,圣人孔子的德行功业更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相信自己有“仙”之飘逸能化解心中不平,更祈愿有“龙”相助,使“德馨”之人一展宏图。

孩子们提出的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那是一颗暂时寂寞的灵魂在艰难世事中的顽强抗争,是一颗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平凡的心灵的坚韧呼唤。而历史证明了刘禹锡的勇敢,陋室之中他不曾沉沦,若干年后,他被贬连州刺史,生命再次跌入最低潮。在连州,这个当时地偏人穷的地方,刘禹锡在“穷”中依旧实现了“兼济天下”的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的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啊!他在沉默中等待,等待爆发,等待崛起!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像刘禹锡一样的诗人啊!白居易、苏轼、陆游、周敦颐、范仲淹……他们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很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应该说,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不沉沦不逃避的诗人们,真正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那么,为什么,我不可以通过《陋室铭》,还有《爱莲说》,让孩子们与一颗颗高尚的灵魂对话呢?

而后对《短文两篇》,我及时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我提出了新的目标:通过《陋室铭》和《爱莲说》,让我们走进一群特殊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我的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你用一句话点评你所感受到的这一类的知识分子形象。

请允许我摘录几个孩子的课堂发言:

——世人皆醉,惟我独醒。醒着的你们绝不选择举身汨罗江。(杨雅云)

——你们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为五斗米折志。(陈熙之)

——你们用傲气和骨气写诗,写成了中国站得最直的文学史。(郭丽阳)

 


最后更新[2007-10-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