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
——程少堂老师执教课《荷花淀》观后
深圳市翠园中学 邹 玲
听完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上得如此从容不迫,上得如此兴味盎然,上得如此诗情画意。由这节课引出了我对语文课,对语文味儿的一些思考,这节课之所以这么让我们觉得震撼,觉得耳目一新,就因为它是一节体现了语文味儿精神实质的实践课,它让我们对语文味儿的理论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对语文味儿可以作以下的解读:
一. 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
语文味儿强调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感悟,这一点在《荷花淀》这节课上体现得很充分。程老师讲《荷花淀》,并没有从传统的社会学和广义的文章学(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去讲,因为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套路,这种讲法不具有个性特色,他是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讲的,而这个角度却是大家陌生的。这样处理教材,迄今为止,是我们未曾领略过的。这样的教材处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整个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新鲜状态,一种欲知根底的期望状态,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
程老师之所以能做出这种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处理,我想是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长期的文化积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嗜书如命,不懈的阅读和思索产生的文化积淀使得他对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和体会,他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居高临下、独辟蹊径地做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程老师这个高度,但由此,我感到对文本做个性化的感悟就是要对其作文化关照、情感关照。语文教师不但应当在课堂上讲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出自于个体生命体验和个性品味的感悟,甚至还要有点批判精神,这种感悟绝不是照抄教材和教参,而是在其基础上内化出的具有教师鲜明主体色彩的“我这一个”,即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出你的哈姆雷特,才是读出了你的个性。有了出自于心灵的感悟,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有了你的批判精神,才会有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不辞冒昧在此续上一句: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你有你独特的体验,它又是发自于内心的,是真切而鲜活的,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吸引学生呢?讲出教材中最震撼心灵的篇章段落,讲出心中最温柔最敏感的感受,讲出读书的思考,讲出生命的困惑,这些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也许,你没有对课文作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但那又有多大关系呢?既然你已经用你的心智开启了学生的心扉,用你的感悟触发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已经给学生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人存此心,事循此理,教师有了出自于性灵的个性化感悟,才能藉此洞开学生心灵,赋予语文课灵动的语文味儿。
二. 诗意人生的追求:
语文味儿的追求应该是一种浪漫人生的追求,一种诗意的追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自由舒卷之地,是我们在现实的疲惫和无奈之中抚慰精神的一方家园,正如程老师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描绘的,应该是一个奠基人的精神根基的幸福之所在。当你面朝人生的大海时,沐浴的是和煦的春风,看到的是灿烂的春花。这种灿烂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充足的精神底气带来的一种气定神闲,一种优雅,一种诗情画意。
诗意是什么?正如风景优美的阿尔卑斯山急转弯处那道著名的广告牌:慢慢走,欣赏啊!它不崇尚追逐名利的急切和匆忙,而是追求一种唯美的自由舒展的精神生活,一种生活的情调和韵味,一种对自然的欣赏和品味以至于对自然的参与和融合。徐志摩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就是在这种与自然的交融中体现生命的自由的生存状态。
程老师这节《荷花淀》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品位,实际上体现的是诗意人生的追求。课的题目是:“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他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面对自身痛苦的“哀而不伤”,这三方面关系体现出来的都是和谐美,这种和谐美正是一种诗意。程老师借助这篇小说充分揭示出了这种诗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程老师这节课强调的是生命本真状态的和谐美:月光如诗,女人如诗,芦苇如诗。诗意的芦苇象征贞洁的爱情。诗意也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上。中国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这种含蓄是需要花时间去品味,用心灵来感受的,其中更有诸多难以言说的朦胧情愫,正是这些朦胧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哀而不伤”的节制,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即使悲伤也是掩泣,而不是号啕,因为后者是缺乏诗意的。诗意还是对现实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执着和信念。这节课讲到的爱情的坚贞,人情的善良和美好,无不体现了这种追求。耐人寻味的是,这儿的诗意并不回避人间的苦难和不幸,战争正是对诗意的生活的破坏,反战则是要维护美好生活的诗情画意。可见,诗意并不见得非要靠讴歌真善美来体现,对假恶丑的鞭挞仍然可以展示诗意,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它,以对人类的爱为根底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善的情感同样也是诗意的,因为它体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悲悯意识,同样指向人的精神家园。
讲出语文课的诗意,面向人的精神——对自然的感悟,对人世的思考,对心灵的探索,这样的语文课当然充盈着语文味儿。
三. 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读《论语》,作为教师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其中四名弟子各自申述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老师微笑鼓励,他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平等交流,积极鼓励,适时点评,真是其乐融融,如沐春风。孔子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赞赏,不就是注重精神享受的诗意人生吗?
程老师执教的《荷花淀》,再现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在课堂上谦和、平易、风趣、幽默,他对学生的尊重、肯定、激励使得学生充满自信;他的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笑口常开。要与学生情意相通,水乳交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人生的智慧,更要有激情的投入。当学生诵出艾青的诗“我的眼睛为什么时常蓄满着泪水”时,程老师能够充满激情地应接:“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学生朗诵出《诗经·蒹葭》时,他便深情地吟唱出《在水一方》的歌曲……这里,老师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学生忘却了老师的威严,师生的情感双向交流,智慧的火花相互撞击,教师迸发激情,学生体验激情,课堂成为展示心灵的舞台,成为师生情感激荡,心灵交融的文学殿堂。这种交融性及情感性,正是语文味儿所追求的境界。
整节课中,程老师的教法是灵活多样而非刻板既定的,是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这样一个陌生的话题,程老师多处运用比较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积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他把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改写成诗歌的形式;用现代理念来改编小说的对话,让学生在幽默睿智的笑语欢声中理解原著简洁含蓄的话语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韵味。当学生感觉到环境与人是一种渗透关系时,他能马上给予肯定,引申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千法万法,教无定法,所以,语文味儿其实是最不受具体模式、固定步骤限制的,它更多地渗透在一种情感交融、品味欣赏的浓浓的文学氛围的营造中。
作家毕淑敏说,“爱好文学的人,是比较不容易犯罪的”,因为他“比较地多一些宣泄情感的渠道,比如可以在阅读名著中受到精神的净化,在欣赏作品中体验高尚的情感,在写作中倾诉对人生的感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到创造的喜悦。”(《喜欢文学,比较地不容易犯罪》)我们的语文味儿所追求的,也应该是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感”和“净化的精神”,对于语文味儿的咀嚼,我们的态度实在应该是朱光潜大师所提倡的:“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