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诺贝尔文学奖 一笔钱 一个戏剧化的情节》
     阅读次数:12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诺贝尔文学奖 一笔钱 一个戏剧化的情节

诺贝尔文学奖 一笔钱 一个戏剧化的情节

南方周末    2007-10-18

  □受访 作家 张炜 □采访 本报记者 夏榆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又是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节,媒体照例要躁动一番。对媒体的躁动你怎么看?

  张炜:一笔钱,一个戏剧化的情节,让人找到了说话的机会,但这恰恰无助于对文学的理解。

  南方周末:你个人怎么看瑞典学院的这次选择?怎么看瑞典学院以往的选择?

  张炜:这是一个西方奖,东方只是点缀。再说不同的民族相互都看不准,彼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

  南方周末:多丽斯·莱辛这个女作家你有印象吗?她的获奖你感觉意外吗?怎么判断她的写作?

  张炜:看过但印象不深,知道她是一个大劳动者,对这样的人获奖当然不感意外。

  南方周末:“诺奖”似乎是作家国际化的一个标志,“国际化”似乎成为当代作家努力靠近的一个目标,你怎么看待作家的这种集体性努力?

  张炜: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都是充分地方化的。任何一个奖要恪守什么都很难,写作者或许明白,那是逗着作家玩的。

  南方周末:“诺贝尔”和“汉学家”的双重承认几乎是中国作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就你的经验而言,“诺贝尔的标准”及“汉学家”评判的价值和意义是有限的吗?

  张炜:写作是如此艰难深奥的工作,具有内在的尊严、诗意和专注,怎么能让一些人、一些集团去逗着玩呢?

  南方周末:马悦然对中国文学的热情,顾彬对中国文学的轻慢,是汉学家面对汉语文学的两种态度,作为文学工作者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态度?

  张炜:我不太了解。反正他们都是广大读者中的一员。

  南方周末:文学写作真正的力量在当下文学中已经迷失,您的看法呢?

  张炜:中国正在孕育着最深沉的写作。阅读与写作并非时刻同步,泡沫下边总是水流。

最后更新[2007-10-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