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也能算一派,那么京剧“麒派”很孤单,只有周信芳一个。这个“麒派”老生不同于其他演员之处,不仅在于塑造的戏剧人物性格都很有硬度,更在于在那样一个社会时代环境 下,他洋派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与其所钟爱的传统戏剧看似多少有些矛盾。 ■海派艺术符号 京剧本是在北京繁荣起来的艺术,周信芳却留在了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一个,却抵得过北京许多。据说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崇拜一个权威,但却可以崇拜一个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并不是京剧重镇的上海,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卫护住了一个奇特的周信芳。 1906年,从小随父母过着漂泊艺人生活的浙江慈溪人周信芳首次来到了上海,这个艺名叫“麒麟童”的娃娃生便与这个城市展开了一段长达70年的情缘。从上世纪20年代的声名鹊起,到抗日战争前的独步南方京剧舞台,再到50年代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提起“海派”艺术,还能找到比“周信芳”更恰当的符号吗? ■洋派的艺术家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髦的洋玩意儿纷纷登场,周信芳对此表现得兴致盎然。他喜欢跳舞,有时去舞厅,西服革履、神采飞扬,大家只觉得这是个很洋派的京剧艺人。但他曾对弟子们说过,“我有时去跳舞厅,这倒并不是我对华尔兹、伦巴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我是去琢磨舞步的。那些舞步引发出我对舞台上走台步的改进”。 在女儿周采茨眼里,青壮年时期的父亲周信芳,是一个胆大包天、想到做到的男人,而且也很时髦:“他舞跳得非常好,喜欢看电影,会把好莱坞电影里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自己的京戏舞台上。” 被公众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其实涉猎十分广泛,周信芳一生出演过600部整剧、编过200部戏,在京剧这个行当,他既是戏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又是大胆勇猛的革新家。他追求进步,对涌现的新兴艺术形式总是很有兴趣,不但为我所用,还热情地身体力行,洪深、欧阳予倩、朱石麟、费穆等都是他的好友兼合作伙伴。 电影在那个时代还是个新鲜事物,看电影成为继去某某舞台看戏之后的另一大时髦消遣活动。一些戏剧界人士甚至认定电影将成为戏剧的掘墓人,但周信芳却不像他们那样悲观。1920年,商务印书馆提出为他拍摄戏剧电影,他欣然接受,这也是他初次“触电”。 对电影的热爱影响到了周信芳的戏剧表演方法。一次他教弟子演《坐楼杀惜》,演到宋江杀人后,只见他站起来身体稍稍摇晃一下,然后右手拾起地上的匕首,放在鼻子边嗅了一嗅,若有所悟,接着做向前刺的动作,左手好像去抓人,踮起脚尖。这样抓了三次,再小步冲前,随着锣鼓声,脚步踉跄,眼神恍惚。 弟子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这一段戏以前都不是这么演的。周信芳解释,这段表演是从美国明星考尔门那里学来的,他觉得这样表演有助于表现宋江的内心活动。(据《新世纪周刊》安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