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葛桂斌:谈读书二则》
     阅读次数:223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葛桂斌:谈读书二则

走出迷惘的森林

——与中学生谈读书方法

葛桂斌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我想同学们对这段话都会很有同感。一方面我们都渴望读好多好多的书,使自己成为十分博学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该如何去选书和读书,常常像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上下寻觅,却找不到出路。

因此同学们都会希望有人指出一条读书的捷径来,沿着这条捷径走出迷惘的森林,到达阳光灿烂、四季芬芳的乐园。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寻这条可以通向乐园的捷径,这就是按照科学的读书方法,遵循读书的基本规律,从而使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成为读书的主人,从而卓有成效地享受读书的乐趣,用书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我们最迫切要了解的一些读书方法。

一、选择法

屠格涅夫说:不要阅读信手拈来的书,而要严格加以挑选。因为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书籍数不胜数,而我们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因此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歌德)这就需要选择。如何选书呢?

第一、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来选书

经验证明:那些能引起你兴趣的书,你会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因而读了收获丰富。喜欢小说的同学读了《鲁宾逊飘流记》会大大增强自己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征服困难的勇气。一位爱好无线电的同学读了有关方面的著作则会了解许多无线电的奥秘,变得更加聪明更有信心。

第二、根据学习需要来选书

假如你语文方面文言文基础薄弱,你可以选读一些难易适中的文言文读物;假如你英语阅读能力差,你可能选读几本英汉对照的有趣的英语读物。假如你对历史上某一朝代不太清楚,你可以选读介绍这段历史的小说、故事或史学专著。假如你面临考试,你就去选读有关复习指导的书。

   第三,根据特定阶段的需要来选书

你现在正读初中,最好围绕初中学习的要求,选读作为初中生能够读懂的书。以后工作了,就可以再选读就业,或专业方面的书。随年龄和具体情况需要来选读。

为了选准适合自己的读物,应注意如下几点:

1、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最适用的书

2、了解、请教别人选书的经验

3、通过比较发现优劣

4、感到不适应及时调换

5、不要赶时髦随大流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健康的、有用的、好懂的)

二、统筹法

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就要学会划分自己的时间。从一个人一生的情况看,可以制定如下计划:

1、长期读书计划:童年的、少年的、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

2、中期读书计划:以一年为宜。选定一批必读书目。

3、每天读书计划:规定每天的阅读量,强迫自己读完。

如何切实实现这些计划呢?不少人计划很宏伟也很周密,可是偷懒,对自己宽容,从而让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做到一点,这就是—“从时间中找时间

古人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晚上是一天的空余;阴雨天是晴天的空余。要学会利用零星时间读书。欧阳修一生读书的时间多半是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杰克·伦敦在刮脸穿衣时能看到他贴在四周墙壁上的词句。毛泽东行军时常常吟诗。爱因斯坦在等人时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这些都可给我们启迪。鲁迅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从这些情况看,要读好书,真的离不开一个勤字!

三、点面法

前苏联学者季米里亚捷夫说:一切学科你都要知道一些,但是有些学科你要知道其中的一切。

这也是在说如何处理好读书博与专的关系。一方面应该博览群书,使自己的视野开阔,从而博取百家,自成一家。如毛泽东就研究过历代书法名帖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只重博不重专,又会流于空泛肤浅,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终究难以成才。

曹雪芹正是在具备了医学、建筑、地理、音乐、诗词、风俗、服饰、烹调、心理学、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具有小说创作的专才,才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红楼梦》。

那么,如何处理博与专的关系呢?

1  在博上专

《基督山伯爵》写到法利亚长老的读书情况: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把应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三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

对各学科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呢?比如世界名著学校已印发了一份必读书目,这就是比较后,从许多名著中精选出来的。你要了解唐诗,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三百首是从数万首中选出来的。这样读书省时而高效。

2  略读与精读

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应该咀嚼消化。

茅盾的经验是:重要的书至少要读三遍:(一)对经典文艺著作先粗读一遍,领略其大意;(二)精读之,入细体会要旨,领会技巧;(三)将书中最精彩部分,重新过目温习一遍,这是咀嚼功夫,以便牢记。

诸葛亮正是既熟悉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又精通军事科技,才能造出木牛流马、连弓弩箭,并屡出奇计,建立功勋。而其友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因学识不够广博而不能与诸葛亮相比。

四、循序法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

古代《百喻经》记一富翁要人盖楼,只要盖上面三层,不盖最下一层。这是无人能办到的。

因此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

1、 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南宋秀才陈正之读书如过眼烟云,人称陈傻子。后朱熹教他每次只读50个字,一连读他二三百遍,看记不记得住。终成学者。

2、 积累与渐进的关系

荀子: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聚沙成塔。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凡事要循序渐进。

五、质疑法

法国哲学家阿伯拉尔说: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读书应遵循无疑——生疑——释疑——长进的规律

读书时应做到:

1、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2、旁征博引,质疑书中的观点

3、集思广益,争鸣质疑的观点

4、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六、个性法

根据人们的个性,可大致分为

1、探索型

敢于挑战,创造力强。亚里士多德先拜柏拉图为师,后独立出去,自成一家,并留下名言:我爱我师,更爱真理。探索型个性较自信,应注意不可自以为是。

2、经验型

善于思考、推理。善用经验分析,做事较稳妥。这类个性应注意克服畏惧心理,发挥创造性。物理学家胡克,因缺乏牛顿那样的创造性,而与万有引力定律失之交臂。

3、混合型

介于探索型与经验型之间。

按生理特征可分为:

1猫头鹰型

一到夜晚脑细胞就特别兴奋。精神专注,思路敏捷,文思泉涌,效率极高。毛泽东,东方红时才入睡。福楼拜先生窗口的灯光成为塞纳河上船夫们的灯塔。

2百灵鸟型

金鸡啼鸣时脑细胞呈现新的焕发状态,清晨读书效率极高。

3、混合型

休息充分时,就可高效率读书。

除了上述读书方法之外,还有档案法、批注法、联想法、对比法、会友法等等方法。大家可以选用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方法。

笛卡尔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同学们在立下读书的志向后,再掌握适当的读书方法,就一定能成为博学多才之士!

最后是就读书问题给同学们的几点建议:

1、 科学方法,提高效率,省出时间,博览群书,功夫在课外,竞争在课外,决胜在课外!

2、 讲究方法,系统阅读,先总后分,先面后点。

3、 既要博览又要深钻。

4、 要苦读也要乐读。

5、 可读可不读的不读。

6、 非读不可的先读。

7、 多与书友交流。

8、 重视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9、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10、辩证地读。

11、不可读坏书。萧伯纳:当心谬误的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菲尔丁: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所以为了健康地成长,在书山面前要选准方向。会选的将登上壮丽的高峰,不会选的会跌入黑暗的深谷。

愿同学们在科学的读书方法引导下,走出迷惘的森林,走进姹紫嫣红、莺歌燕舞、芳菲无限的乐园,走进果实累累,芳香四溢的秋天。

 

 

名著的力量

——对名著的感悟与沉思

 

葛桂斌

 

现代人可看的东西很多:从五彩缤纷的影视,到五光十色的光盘,到五花八门的画刊,应有尽有,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常有学生问我,既然我们已有这么多轻松有趣的东西可看,既然名著与高考无关,你为什么还让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啃那些大部头呢?我说,为什么呢?因为需要,无论这世界有了多少好看的东西,都代替不了阅读——对名著的感悟。名著是有力量的,他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健康、正直、强壮,正像太阳对于万物一样。

我常想,现代人由于功利、由于浮躁、收于浅薄,越来越远离名著,使他们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下,在附庸风雅者的客厅里,在忙于著书立说的学者、教授、大腕、明星的意识里,在手握权柄的大人物、董事长、总经理的心目中倍受冷落。这,并不是名著的错,而是时代在堕落。常常禁不住想到,假如我们的时代有更多更多的人经常读一读名著,也许清澈美丽的江河就不会这么发臭变黑啦,也许綦江彩虹桥就不会那么快地垮塌啦,也许法轮功就不会那样“法力无边”啦!

关于名著,人类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曾有过一段饶有趣味的自述,达尔文说他青年时代对莎士比亚等人的诗十分入迷,这使他心灵自由而快乐,思维也异常活跃。以后好多年随着对名著的疏远,他的思想近乎变成了一种机器,只能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中另一部分能够产生高级意识状态的能力的衰退。为此,达尔文给自己开了一个良方:假如自己能够从头再活一次,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去读名著听音乐,“只有这样,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多年来,我们社会上红得发紫的那些“明星”、“偶像”、“公仆”们,不正是因为不学无术、狂妄自大而危及道德心了吗?那些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苦苦挣扎的远离名著的孩子们,不正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只会从纷繁材料中剔取答案的机器吗?因为远离名著而使心灵枯竭异化,正像没有阳光而使草木枯萎衰败,这是自然规律。

由此联想到当年美国的北方人民因为阅读了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而发起了著名的“南北战争”,从而使南方万恶的奴隶制化为灰烬,也使整个美国人民的道德心得到了升华。“南北战争”结束后,《汤姆大伯的小屋》被搬上了银屏,在首映式上,林肯总统握住斯托夫人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写了这部书,它使我们发动了一场伟大的战争。”斯托夫人因而被后人誉为“发动伟大战争的小夫人”。一部书改变了一个国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同样,保尔正是因为阅读了《加里波的传》和《牛虻》,才立志要成为“钢铁”。而千百万苏联青年,也正因为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才毅然投身伟大的卫国战争,在战争的烈火中把自己熔铸造成“钢铁”!不少人牺牲时身上都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因为保尔·柯察金已与他们的躯体和灵魂密不可分!

高尔基说:“假如没有书籍,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因此他“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正是那些宝贵的精神食粮拯救了、哺育了高尔基,使一个流浪汉成为无产阶级文学大师。

的确,名著是有力量的。名著的力量是无形的。名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愿我们的民族从名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早一天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愿我们每一个人多多与名著亲近!

 

 

 

 


最后更新[2007-10-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