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出处:源自茸城博客 王白石转载    作者:李镇西   阅读次数:240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应该承认,确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特别是应付高考和中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无异于南辕北辙!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通过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并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的一些思考,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

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这里的“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使二者互相促进,使语文教育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以及于漪老师所说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语文”也可以称作“素质语文”。

 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习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文讲读“生活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旧时书斋学子的典型写照,然而今天的一些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这种发霉的学究气¾¾学生所学似乎是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名家名篇”,因为教师所讲更多的是围绕“考试抓分”而来的“阅读分析”、“写作借鉴”。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智力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讲《一件珍贵的衬衫》前,我先请学生们起来谈谈当前出租车行业的不良风气,学生们谈到报上所载几天前成都街头某司机撞了人还要将受伤者打个半死然后扬长而去的社会新闻,他们义愤填膺;在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比较两种天渊之别的人格境界,进而整个心灵都被周总理的崇高品格所震撼。学《长江三峡》,我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下的“迂回曲折的画廊”再到如今人们惊呼的“第二条黄河”的变迁,使学生在课文上欣赏长江昨天瑰丽景象的同时,忧虑地关注长江明天的生态状况。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2.语文训练“生活化 ”

    这里的训练,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短语、句子知识,可以从学生交来的请假条人手;改病句练习,最好从学生日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因此,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布置初一学生每天写日记,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我批评学生时,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于是,我反复给他们讲,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日记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这首先不是日记是否真实的问题,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为什么到了日记本上却如此“规范单一”呢?经过多次引导和训练,学生们逐渐明白了,日记不是交给老师打分的“好人好事讲演稿”,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他们现在越来越习惯于写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而又各具个性的日记了。

    3.语文教育“生活化”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富兰克林的《哨子》,我要求学生们以“我的‘哨子’”为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反省自己曾经犯过的类似错误;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和学生一起审视我们今天的星期天是怎么度过的,并思考怎样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学鲁迅的《孔已己》,我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已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已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一下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学《“友邦惊诧”论》时,恰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不久又抛出了一个所谓的“考克斯报告”,诬蔑中国长时间广泛“窃取”美国的各种军事技术,于是,当年鲁迅先生的满腔义愤就化作了学生们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万丈怒火——《质问克林顿》、《“友邦惊诧”新论》、《如此“误炸”!》、《驳“考克斯报告”》等等,一篇篇感情炽热、语言犀利的文章就这样从学生心灵深处喷发了出来……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教育是“非语文”的——如果把“语文”仅仅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话,但我认为它确实是非常“语文”的,因为这些教育无一不是根植于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因而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它既紧扣着学生的生活,又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所以对学生无疑是具有心灵震撼力的,

 



回复:李镇西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yetiancheng发表评论于2007-2-18 10:36:28

 二 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义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1.日常生活“语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有一次,我班学生强烈要求成立足球队,我要求学生给给我写一封信,谈谈“为什么要成立足球队”;学生交上信后,我安排一节语文课就“成立足球队是否有必要”’与学生展开辩论。在写信、辩论过程中,连最不喜欢作文、最不好意思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后,我终于被球迷们“说服”了,学生们十分兴奋¾¾不仅因为能成立足球队,而且也因为他们在这件事上感到了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96年暑假,我给学生布置的语文作业是:读有关长征的书,以回顾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读有关“文革”的书,以了解共和国最黑暗的一幕;每天必看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以感受当今中国的时代气息。这种溶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此外,日常生活中,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运用。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十多年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不但班级文化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班级建设也可以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有集体共同追求又有个人心灵自由的丰富多采的班级生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良田沃土。班委选举,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开新年联欢会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的说明书……参加工作以来,我每带一届学生,都在该班毕业之际和学生们一起编写一本反映班级风采的“班史”,而这个打算在学生们进校第一天我便告诉他们了。这样,在三年中的每一天,我不但教育学生用奋发向上的言行为班争光,而且还引导学生平时便留心把班级生活中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儿笔录下来。并不一定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很高,可是在表达自己对班集体的热爱时,全班学生都倾注了真诚而浓烈的感情¾¾他们并没有写命题作文的感觉,不过是用笔挽住一段人生的纯真而已,但一篇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内容鲜活的文章却由此诞生。于是,十多年来,我和我的历届学生便先后编印了《未来)(一)《未来》(二)《花季》和前面提到的《恰同学少年》。对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中学时代的青春纪念碑;而在我眼里,这些书是班级教育与语文教育和谐统一的结晶。“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¾¾而这一切又是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

    3.社会生活“生活化”

    培养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人,是当代中国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不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辩字正音的明目聪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而且,当学生将反映语言混乱、文字错误的《调查报告》寄往有关单位和部门时,他们不就为呼吁净化祖国的文化环境尽了一份公民的责任了吗?不仅如此,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所感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新建大厦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社会生活‘语文化’”,并不只是指学生的街头活动,也包括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北京中办奥运末成。王铜写下《北京不是失败者》;面对徐悲鸿画展在成都受冷落而与此同时“逃税歌星”刘德华备受蓉城追星族青睐的现象,陈蓓写下《悲鸿不悲,德华缺德》;看到电视上小山智丽赢了邓亚萍以后的狂妄表现,谢宇写下《小山,你高兴得太早了吧?》;针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的某些形式主义现象,王劲写下《“创卫”杂感》……96年4月,我班年仅12岁的马宁同学,撰文对某些国人热衷于“愚人节”等洋节的现象提出批评:“中国人百年来被洋人愚弄得还不够吗?为什么到了今天有的中国人却要借洋人的节日来愚弄自己的同胞呢?……我盼望有那么一天,所有美国人能在他们的国土上方鞭炮、舞龙灯,心甘情愿地过春节。那才是我们的祖国以世界强国的身份屹立于地球东方的日子¾¾那将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节日!”这篇题为《盼望美国人过春节》的文章在《成都商报》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这类以语文为工具的社会参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收获的已远远不止是不断提高的语文实践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民主、独立、批判、创造等现代公民意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好,“学生生活‘语文化’”也好,都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笔者姑且这么表述,不过是想揭示并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必然联系罢了。同样,“应试语文”与“生活语文”,也未必是经得起逻辑推敲的严谨概念,但如此用语似乎还是大体可以概括两种不同的语文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的。当然,“应试”与“生活”绝非截然对立,因为学校语文教学不可能脱离各种考试。而“生活语文”也非随心所欲的“开门办学”。因此,我们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大语文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既能在近期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考试而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更能着眼于未来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唯“应试”是从,使学生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时,不但学生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而且教师所期待的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可谓“多情却被无情恼”;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应试成绩也自如水到渠成令人欣喜。这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回复:李镇西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yetiancheng发表评论于2007-2-18 10:34:28

语文呼唤素质教育

李镇西

    无论我们对语文教育现状有多么不满意,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批判,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永远无法走出困境。批判当然是应该的,但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既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又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对于“语文素质教育”的提法,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学究式地拘泥于名词术语的话,应该说,“语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表达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愿望,这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素质教育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这与语文新大纲所确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相吻合。据庄文中先生介绍,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突出了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¾¾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观决定了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在交际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语文的交际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庄文中:《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柳斌同志对素质教育的论述和庄文中先生对语文学科新性质观的分析,并纵观以往各家各派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及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真正科学的语文教育是与素质教育天然相连并融为一体的;或者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提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决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以外“加进”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还科学与民主的语文教育的本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十分丰富。根据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着眼于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开放的思想、全面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的。

    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今天的观点看,传统教育¾¾特别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封建正统教育,固然有种种糟粕与腐朽之处,但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教育精华¾¾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修养等等,都应该融入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之中。同时,不断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当今社会某些理想沉沦、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的现象,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题出了更迫切的人格培养的要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进取勇气,“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民族气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品格……总之,塑造高尚的人格,永远应该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激越而辉煌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是21世纪不仅更加繁荣而且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开放的思想”,主要是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这是让我们的学生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必需的思想素质。不能想象,一个目光短浅、心灵封闭、观念保守、思维萎缩的人,会成为下一世纪中国的脊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前提是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拿来主义”的眼光注目世界和未来,学习、借鉴世界上人类共同的进步文明成果,以充实壮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¾¾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社会生活面,训练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善于科学鉴别的能力等等,以引导他们在信息时代能吸收真正的文化营养。

    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即着眼于学生将语文知识由教材上的训练转化为生活中的运用,而又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语文综合素养。在这里,“能力全面”的含义至少有三:一是学生最终拥有的语文素养是完整而丰富的¾¾既有语修逻文的知识,又有读写听说的技能,既有高雅的文学修养,又有实用的语文本领;二是学生能以“生活”(班级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等)为中心学语文、用语文¾¾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国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汲取语文养料,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得心应手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三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比如阅读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作出推论或预测的能力,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的能力,综合串联拓宽思维广度的能力等等,又如作文过程中立意的正确独到,思想的辩证深刻,构思的新颖奇妙,语言的鲜活自然……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中,重点是创造能力¾¾这是对束缚学生思想,扼杀学生创造欲望的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也是跨世纪人才观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柳斌同志所说:“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学生个人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这是针对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目中无人”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命题。应该说,在过去的教育理论中不是没有提到过“教育个性”,但那更多的是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已。今天我们谈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固然也有应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意思,但更强调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禀赋、兴趣、气质、情感、技能等方面具备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具魅力的精神空间,使我们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他都能成为心灵高贵而自由的精神巨人。因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语文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具备高度的民主素养和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即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起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与朋友。


最后更新[2007-10-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