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阅读次数:165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2007-10-28   齐伯凯     来源:南方都市报

   消失在列宁背后的人

  1920年5月5日,列宁在莫斯科对准备开往波兰战线的红军战士演讲。摄影师戈尔德斯泰因拍摄下的照片很快传遍全世界。照片上,列宁独立高台,如同高尔基所描述的那样,“动作轻巧而灵活,手势简捷而有力,与他那言语不多但思维丰富的演说完全吻合。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熠熠发光。”而台下黑压压一片的,是那些慷慨激昂、从容赴死的青年士兵。
  很多年以后,人们却发现,原来在照片的原件上列宁并不是台上唯一的演讲者。托洛茨基与加米涅夫正在后方的台阶上,等待继续发言。这两人都绝非等闲之辈: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后,曾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并被尊为苏联红军的缔造者;加米涅夫以国防委员会特派员身份巡视前线,并在列宁身患重病期间,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局会议主席。但是他们在斯大林上台后先后被无情清洗,于是曾经同样叱咤风云的领袖与英雄,成了寥寥几级黑漆漆的台阶。
  上海社会科学院徐觉哉副研究员在自己长期从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之外,还尽力拓宽视野,关注其他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他新近再版的《社会主义流派史》一书对几百年间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进行详细的考察,并梳理出了二十五个主要派别。此书就像在谈及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贡献时所配的上述照片一样,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已被奉为经典的理论背后,还有着许多如今变得模糊黯淡、沉默无语甚至不为人知的人物、流派和理论,但他们也曾为信仰和追求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安逸生活甚至血与肉的生命。

  二十五个社会主义流派

  作者在研究框架和叙述体系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尽力避免前人类似研究中简单化地划分理论发展阶段、“让史实服从现成公式和既定结论”的不足,而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国际性思潮的同时,关注到具体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实践。书中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概要地叙述和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如何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而产生,如何在乌托邦的荒野中徘徊了三百多年,又如何像闪烁的流星一样从社会的地平线上消失;封建社会主义如何代表着封建贵族的利益,从反潮流的立场上抨击带有进步色彩的资本主义以图倒退到封建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如何希望用自身证明上帝法则的存在;工场社会主义如何相信阶级调和,设计通过国家权力组织劳动、建立“社会工场”以消灭竞争;农民社会主义如何在俄国的广阔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如何衍生出民粹社会主义这一“在经济学的形式上是错误的,而在历史上却是正确的”(列宁语)的矛盾结合体;以及无政府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议会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整体社会主义、总体性社会主义、托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职能社会主义、基金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种种你曾略有所闻、存在误解甚至从未听过的社会主义流派。通过作者的整理与总结,不再是让人眼花缭乱、茫然无措的思维碎片与史料堆砌,而是展示出多元演进的历史进程与思想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一思想脉络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提到的二十五个社会主义流派中,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列为第八章,与我们按常规地设想应将其置于理论神殿最高处以供顶礼膜拜完全不同。这既显示了作者的勇气,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理论和思想演化过程透彻的了解的智慧。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与黑格尔所总结的哲学思想的历史一样,“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像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个圆圈又是许多圆圈所构成,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教科书上所描写的知识的积累、理论的演化、思想的流变,似乎总是不言而喻的直线式演进,似乎如今存在的现实便是诸多历史选择中最为合理的一种。但其实思想史绝对不是一条唯一的直线,不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主导的天下。真正的历史不过是现实从无数可能中选择了成为后来事实的那种可能,不过是随机涨落造成了后来的事实。思想本质上是流动的现实的反映,因此真正的思想也像分叉的树支,向每个可能的方向上伸展。主干固然至为关键,但正是那些霜积雪压常长常折的枝桠、雨打风吹一岁一凋的树叶,给整棵大树带来了阳光与活力;而无论是什么理论,所对应的一定是具体社会实践意义上的现实对象,并且应该是历史的、系统的思想而非概念式的、空洞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优胜劣汰的历史,但存在着能被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思想。
  因此,作者所梳理出的二十五个社会主义流派的源起、谱系、流变及影响,或许正是全书理论体系上最有价值之处。但遗憾的是,作者独独缺乏了对各流派进行综述、比较、分析、总结、概括乃至升华的部分,于是读者看到的只是关于二十五个社会主义流派的“小二十五史”,却无法窥得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维过程、一种信仰选择、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取向、一种实践过程和一种客观事实的“大通史”面貌。而正因为这二十五种甚至更多的社会主义流派的存在,读者最需要的恰恰是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构成、诸种定义、历史背景、理论结构进行考察,对“社会主义”各种意义、各种主张、各种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理,这才有益于而不是无助于澄清围绕“社会主义”问题引发的各种混乱理解、肆意阐释甚至恶意曲解。此外,书中部分语句的翻译腔过浓或出现误译,部分第二手资料的使用欠斟酌,文风有时欠周详而与学术著作要求相悖,使用的数百张图片质量良莠不齐,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理想的阴阳两界

  无论如何,作者用三年的心血、十余年的积累写出的这本超过四百五十页、四十万字的作品,书中满满的都是数百年来的一种理想,而许许多多人带着这种纯粹的理想,想要在这个丑恶的世界振臂一呼、激浊扬清之时,却悲哀地发现并非云集响应者众。但是美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不那么容易倒下;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拼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努力地发出自己所能发出的最后一声喊叫,想要震醒沉睡的世界。思想可能会湮灭,行动可能是徒劳,历史甚至会被篡改,但这种理想,是值得尊敬的。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主张以宗教社会主义走向人类平等。他对平等的论述,至今仍然让人读来激动不已:“如果说,我再一次相信自由,这是因为我相信平等;我之所以设想一个人人自由并像兄弟一样相处的政治社会,则是由于我设想了一个由人类平等的信条所统治着的社会。事实上,如果人们不能平等相处,人怎么能宣布人人自由呢?”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也走了不少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弯路。但前人的话总是可以为我们觅得些许温暖,点滴希望,还有不懈的坚持:
  “我相信,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对平等、公正、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任何人也不能判定它是空想,任何人也不能宣布它的死亡,因为这种追求已贯穿了人类的全部历史,它将继续下去。也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历史为人类准备的仍是官僚奴隶制度。就算是这样,我仍旧站在奴隶一边。我不会为新的剥削者鼓掌呐喊,不管新的剥削制度怎样是‘历史的必然’。”
  这段话的作者是托洛茨基,那个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几乎被丢弃了的人。他的身后是那些理想,它们也有阴阳两界,在聚光灯下的时候存在于经典之中,而在阴影下的时候生活在沉默里。

    


最后更新[2007-1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