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政治解读《色戒》败坏了艺术胃口》
     阅读次数:138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政治解读《色戒》败坏了艺术胃口

政治解读《色,戒》败坏了艺术胃口 

 

  2007-11-25 《南方都市报》 

 

  

  

  我在大学学了四年的历史,后来又教了四年的历史,有一个女性的名字一直没有遇到,她叫郑苹如,一位刺杀汪伪政权政要的女特工。直到李安导演的《色,戒》公映后,一些学者通过电影女主角王佳芝,索引出这位民国时期的女英雄。这里我不仅要感谢这些索引学者,还要感谢李安导演。

 

  有一点是肯定的,电影导演在片头没有标明: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只是注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而张爱玲的小说也没有说她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或属纪实小说。所以,将电影中的女主角与所谓的小说原型人物捆绑在一起,将艺术电影上升到政治历史层面,总使人觉得心有不安。还是那个关于画家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一位妇女问毕加索,“你画中女人的胳膊那样长,我们女人的胳膊有那样长的吗?”毕加索回答,“太太,那不是女人的胳膊,那是我的绘画。”李安导演完全有理由回应那些索引学者,“先生,你说的郑苹如是郑苹如,她是历史的女儿,《色,戒》中的王佳芝则是艺术的女儿。”

 

  艺术是借着历史说故事,而不是借着故事说历史。借着故事说历史,那是历史学家或历史教员的习惯,而借着故事说艺术,则是艺术家的方式。艺术的职能不是寻找历史的真实,它是通过历史来发现人性与美,它让人思索让人感叹。而一门心思去索引,则是学者专家们的专业行为了。如果没有专家们去索引,有多少人会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个伟大的郑苹如?又有多少人看过电影后,又因发现了一个“原型”郑苹如,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会觉得一个民族的情感受到了伤害?

 

  我不会因为电影人物异趣于历史人物而对电影艺术充满敌意,甚至觉得深受伤害,也不会觉得一部电影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它是为了歪曲历史还是为了丑化英雄人物?历史人物是专业特工,而电影中女主角却是稚气的大学生;历史人物是满门忠烈,而电影女主角却简单动摇;历史人物与汉奸势不两立,而电影中的女主角却爱上了汉奸政府中的政要。这样的反差令一些历史卫道士怒不可遏,他们因此代表中华民族来发言,认为这样下去,中华民族真的要灭亡了。一个民族因一部电影而灭亡,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搞笑调侃。

 

  当年张爱玲不过是借虎画猫,她画自己心中的猫,并没有丑化原型老虎的动机。她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女人,所以会有自己的父亲母亲还有丈夫。令中国人最反感的是,她的丈夫竟是“汉奸”,这样她就自动转化为“汉奸妇”了。但骂张爱玲是汉奸妇的人有没有查一下历史,就是张爱玲有没有卖国的行为?有没有侵犯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如果上述这些都没有,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张爱玲,没理由将张爱玲划入汉奸成分,这种“文革”中的成分论居然蔓延到历史人物身上,是不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不公?

 

  如果真要将《色,戒》中的女主角与作者相联系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在历史中的无奈与悲哀,因为她是女性,天性中既具女性的柔弱,却在历史中不乏正义献身的精神,我们把她参与革命活动看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尽了自己全部心力,牺牲了身体还有情感,只是她没有完美,没有最后将应该消灭的敌人消灭掉。这是一个普通女性参与革命的过程,我们看到革命的残酷,看到动荡年代政治人物的可悲(易先生说他每天见到的人眼睛中都充满恐惧)

 

  那些总是通过政治解读艺术的学者们,还喜欢以民族人民的名义,让艺术无条件地歌颂高大全的历史原型,不允许艺术变形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他们似乎有对艺术立法的权力,也有替观众甚至替民族代言的权力,是他们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呢,还是他们的思维已形成习惯?

 

  (吴祚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最后更新[2007-11-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