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语文味
钱胜武 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自从从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一词以来,受到大江南北语文教育届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育者的成长。
现在,经常性地听到一些老师评课,会提到“语文味”一词。听完一节课后,或曰:这节课,语文味不浓;或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语文味。当然,听到后者,上课者会释然一笑,自我满足一番,不过,他也不会就此停滞不前,这位语文教学的实践者,一定会依着此次课得到的一些经验、体会,然后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
但是,试想一下,当我们听到前者时,我们又会怎样面对呢?我们一般会考虑,我这节课,到底哪里让人听了感觉会“语文味”不浓?我是经过自己深思的,经过自己研究而开出的课,而这一节课,明明就是语文课,为什么就“语文味”不浓?是不是自己经过努力研究的结果,上出的一节语文课,最终不是语文课?
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概念是由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的,提出之后,他们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直到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不过,在1953年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1958年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1959年和1961年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促成的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以及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自此之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与人文性的特点,慢慢地,而后又不自觉地运用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之中。
我们欣喜,我们有上世纪语文教学的摸索者,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注重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作用。从钱梦龙身上,我们懂得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三式”为教学基本式的语文教学体系。从宁鸿彬身上,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应当强调传授方法、讲解疑点难点、主线鲜明、整体感强,从事物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结构线索、课文特点入手巧妙多样地设计。……
在他们身上,我们获得了许多,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至少,语文课的特点,让我们也逐渐明白一二了。
那么,针对“语文味不浓”一说,我们就此最终会思考这样一个本质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语文味呢?每当问此问题及他人时,总是得不到确切答案。
“语文味”似乎成了玄而又玄的词语。“语文味”不再是“语文味”!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呢?
据少堂先生所言,其实语文味,就是企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另外,就是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审美个性也应该是语文味。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真正意义的“语文味”是什么了吧!语文味,应当是集大家之长的教学理念,其间,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
《新华字典》,中国最普及的一本字典,其中对“味”的意项有: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
据此,我想程少堂先生,对于语文味从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有了多种的理解方法。而据他所言,语文味是集各家之长的语文,那么,集一下字典上“味”的意义,也应该不在话下了吧。
故此,我对“语文味”在字面上的意思作以下推测:
首先, “语文味”应该要体现语文的情趣,意味,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基础;
其次,“语文味”在具体操作时,应当有体会,研究,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语文味”应当有味道,当然也应当包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
终上所述,我们就逐渐明晰,“语文味”一词的真正含义了吧。
所以,今后,当我们听到关于“语文味”一词评价教学时,上课的老师,应当不要再给“语文味”一词吓倒,而评课的老师,也应当思考,这节课,真的语文味不浓吗?
不要让“语文味”成了“语文的气味”;也不要让“语文味”成了“语文的香味”; 不要让“语文味”成了一种“味”;更不要让“语文味”变了“味”!
日常教学,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当思考:这一节课,我是不是注重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我有没有注重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地畅玩呢?
这样,我们的语文味,也就是语文味了。
(感谢钱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