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渺远
——广东省2005年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会有感
2005年的岁末,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四位老师代表高中部语文组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广东省2005年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整整听了二十三节课,聆听了各位语文教学专家的评点。
二十三堂语文课,展示了二十三位老师各自的精彩。观摩课程内容选材有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有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有知识运用和写作指导,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语文教学的现状。上课老师娴熟的教学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我们学校语文老师的优秀。原本在这一年半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也在努力地汲取新的理念,创新教的手段,但总觉得心里不甚踏实,总觉得新课程标准的理论陈述远离了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论陈述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教师才能知其一二。我们在繁忙教学中总有这样的困惑: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实际上,“离……多远”所表示着的距离的两方,都会产生“距离”。我们离开新课标,新课标离开我们,都会产生距离。一方面是我们对新课标的解读、领悟、推行,另一方面是新课标设定的、站定的“高度”,都产生了实际的距离。如何穿越距离的遮蔽,“我们”与新课标都有责任。带着教学中的课堂,我们期盼这次观摩研讨会能解答心中的困惑,以期指导今后的教学。
在这次听课中我们在有些老师的课上得到了一些不小的启迪。
在平时课堂上我们为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动则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而是要有分工、落实、探究细化,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好处并学会合作,不能泛化。另外,合作应该建立在自我解读基础上的。如何让学生读出个性来,写出个性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拿古诗词赏析来讲,茂名市第十七中学的陈建平老师的《定风波》是一个亮点: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老师适时地加上关于背景、韵律等方面的点拨,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不小的进步,这是心灵与文字之间的交流,最终读出感情来了,诗词自然就通了。所以,我们不妨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理解,先不拿出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他们,最好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归纳总结,当然天马行空是行不通的,答案可以不一致,但要科学、合理。
在这一次的评课中最受争议的应是深圳梁老师执教的《汉家寨》,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梁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相当高,文章的切入点相当独特,让人震撼:深圳学生对张承志作品的定位是一个“怪”字,我们同学能否从《汉家寨》中挖掘出“怪”味。遭受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她的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削弱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问题先行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的基本形式,而要真正让学生有所获,并非老师不能提问,而是在问题设计中有这样一种意识。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把每堂课上“活”应该是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内容是真实有意义的而且充分体现了师生才智就是一堂好课。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值得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应该为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那么老师真就成了“主持人”了吗?非也!老师应该是“导”的主体,要有驾驭整个教学过程的应变能力。
有的观摩课,教师为了让教学活起来,想了许多办法,在课堂上做游戏、演小品,但“热闹”过后学生并没有多大收获,有的甚至连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未免显得有些空洞;另外,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的确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快速地把生活体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带入某种既定的情景,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有些老师的幻灯片像“拉洋片”一样,弄得听课的老师眼花缭乱,而黑板上却未留下任何笔迹,这样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任何图片、影音效果都没有语言、文字来的优美生动,它可以赋予学生极大的联想空间,但把一篇美文归结为一张图片或一曲音乐来让学生赏析而丢掉了文本,这样更为不妥,网络、多媒体这些都是起辅助作用的平台,关键还在于老师立足于文本的引导,当然那些脱离文本的远距离发挥也是不提倡的。务本求实,老师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一味的强调大容量,效果并不好。很多知识需要深入探究,其实某一个问题在深入的过程中就已经连带出很多知识来。此外,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既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更需要有教学实践的积累。任何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都来自实践,在运用时应该到课堂教学中去验证其对教学是否适合,在这过程中,绝不能误用所谓新理念,片面追求形式,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新颖。
一场改革,无论它是否属于这个时代,都是举步唯艰的。这让我们想起了丘吉尔的一句话:“这不是开始的结束而是结束的开始”,这次新课程“千呼万唤始出来”,虽说仍有些朦胧的美感,但算来也步履蹒跚的走了一年半。这次“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会”是高中新课改以来召开的最大型的会议,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已经不再满足于理念的思考,而是迫切地想知道哪种教学更适合实际,所以我们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思考,认真地讨论。我们真诚地希望专家们也能真正地参与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程理念也是需要不断完善、诠释的。当然教学的重任我们是责无旁贷的。这一年半来,处于高中语文教学前线的我们见证了它的成长,同时也被“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专家们给我们的也许只能是一张美丽的蓝图,问题是拿来解决的,凡事还是需要置身“前线”的我们多动脑筋,在积极、冷静、务实、宽容中,摸着石头过河的。
12月31日,“广东省2005年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优秀课展示会”在广州落下了帷幕,虽说这次展示会并没有过多的解决我们心中的种种困惑甚至还有些遗憾,但它给我们带来诸多有价值的思考与启发。
激活、张扬新课程理念,建设生活、生命、生态的高中语文新学科,探讨和解决新课标与我们距离的问题,应成为高中语文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美丽与渺远”,也是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浪漫而且美好,反映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对新生事物的不舍追求和美好的期盼,“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深圳外国语学校 高二语文备课组
执笔:周敏燕 高鑫
200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