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作文个案研究
翠园中学 刘人云
一、2003高考作文题及特点
2003高考第七题是以考查学生写作水平为目标的一道作文题,占6()分。这道题依据2()()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继续采用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开放的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考生就所给的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评分采用经过修改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题目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特点】 第26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1、 材料来源:
这道题的语言材料来自《韩非子·说难》,原文是: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是中学生知道的,他们读过《扁鹊见蔡桓公》的课文,对韩非文章中的病入膏肓、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寓言成语也是熟悉的。高考作文已经好多年没有采用我国古代的材料了.今年用上“智子疑邻”这个寓言,显示这里有着广阔的天地。
2、与过去几年的话题形式比较:
与过去几年的话题形式比较。今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在语言形式上既不同于2000年的一个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概念(诚信),也不同于2002年的一个偏正短语(心灵的选择).它是一个并列短语。这个话题的难度显然比过去高。这就提醒我们,只有尽快提高考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才是万无一失的对策。
3、这个话题的立意可以有多种角度:
你可以认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对客观有影响);
你也可以认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没有必然的联系(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你可以认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应该产生联系(主观应该对客观有影响);
你还可以认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不应该产生什么联系(主观不应该对客观有影响);
甚至你可以将话题分为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去表达他们的复杂的关系(主客观应辩证统一)。
为什么可以如此自由地利用这个话题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呢?
因为.感情是一个主观因素,事物是一个客观因素.在他们之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并用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
由于话题所使用的材料是寓言,因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对事物认知的思路会比较直接地引导考生顺着材料的思路走,即认为主观感情的亲疏浓淡和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一定会形成因果关系。为此,话题引导语中用“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一句进行了提示,同时,还在“注意“事项的第一条中明确提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作文卷中可用也可不用”:这种引导和提示的主要意图就在于帮助考生避免材料的单向影响,认识这个话题可以从不同的或相
反的角度立意,进而突出话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思考的特点。
4、这个话题的选材范围是比较宽泛的:
首先,古代寓言以它平实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表达告诉我们:生活小事中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道理,关注生活,思考身边常见的事物.就能够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取得收获;其次,这个话题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的亲疏浓淡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司空见惯的。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都会存在性质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关系。这样就为考生围绕感情亲疏浓淡这个主观因素从生活中提取材料敞开大门。
但是.这里的选材只涉及到话题的一半,根据话题的要求,考生还需认真考虑话题的另一半,即如何围绕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进行选材。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的与感情亲疏相关.有的也许毫不相关,与感情有一定相关的也会有程度的不同。选择这类材料的范围虽然广泛.如,学习中的,生活中的,社会现实的,读到或听说的,亲身经历的等等.但由于受到立意的约束.要选择出一个恰当的材料来论证话题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总之,这个作文的话题在选材上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感情方面.二是客观事物方面:
5、“三自”政策:
在试题要求中,对今年的话题作文仍然提出了“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同时也保留了“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的提示。
就“三自”政策的落实来说,今年的话题更有利于贯彻这一原则。因为“话题”的表达形式不是概念,不是判断,所以也不太适宜于直接当做题目照搬上去,又因为话题的引导语中有“不同”、 “甚至相反”的提示,因此,立意自定不会受到约束.进而也会给“题目自拟”带来更多的角度和创意。
6、评分标准:
今年的作文评分仍旧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但对其中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首先,将基础等级的50分一分为二,给了“内容”和“表达”两项各25分。每项仍旧分为四个等级标准。这样调整主要是为了通过分项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作文评分时在主观意向上的干扰,使作文评分更能全面反映作文能力的全貌。其次,在“发展等级”中,将原有的“有创新”修改为“有创意”,其目的在于鼓励考生去追求写作的“新意”,这也许更切近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可望可及的目标。
二、2003高考作文题破读
一、破题(审题)
1、寓言“智子疑邻”的寓意: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事物的正误深浅起了“误导”的作用。
2、提示部分的要点:
(1)联系现实,扩充寓意一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2)连设两问,引出话题——“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
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3、审题的关键:
从“智子疑邻”的寓言,引出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审题的关键在两个提示: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物认识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可以看出,这个寓言故事带有一定的隐含导向,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大多考生会顺着“富人是受了感情亲疏的影响作了错误的判断”这个思路去构思谋篇,从而确定“正确的认识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的立意,如现实中的任人唯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但应当注意试题中说了一句“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据此,喜欢创新、想得高分的考生可以肯
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越了解就越能做出正确判断等等,只要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又有文采.都可判为好文章。
另外,话题的哲理性较强,考生对“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优劣。凡紧扣“关系”,论及感情亲疏与认识的双向互动作用的文章,只要写得好,可判为切合题意。如果脱离“关系”只谈“感情”或只谈“认知”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判为基本符合题意。
至于文体,选择议论还是记叙、抒情都无所谓,但一定要在文章中对话题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即观点明确。模棱两可或打“擦边球”、“弯弯绕”的文章在作文评改中均得不到高分。从今年评卷来看,各种文体均有佳作,甚至出现了以广告、辩论等形式的创新佳作。
二、思路
1、 选材立意: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由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抽象而宽泛的话题.又加之“题目自拟”和“立意自定”.所以考生在选择材料和确立题旨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自由度的增加一方面可使部分考生易于发挥——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也令部分考生心生茫然——有如一瞬间大海捞针。理智与聪明的对策是:从大中取小,从小中见大。
2、布局谋篇:
立足两个点和两个关系认真审题后会发现。提示当中的两个点和两个关系是支撑本次作文的骨架。“感情亲疏”是前点.“对事物的认知”是后点,将这两点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个关系.即“有没有”和“什么样”。
3、命题举例:
下列几组议论文命题,是根据高中生大致占有的人文知识量和平时写作训练习惯(模式)而虚拟的.可供考生参考。
(1)《谈“情人眼里出西施”》或《也谈“情人眼里出西施”》
(2) 《“任人唯亲”小议》或《“任人唯贤”小议》
(3)《“挥泪斩马谡”的启示》或《“包公赔情”的启示》
(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莫让浮云遮红日》
(5)《“合情”与“合理”》或《“通情”与“达理”》
(6)《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7)《从“邹忌讽齐王纳諫”(触龙说赵太后)说起》
三、话题辐射的三方面要义:
1、感情亲疏——要说清一个“情”字
(1)人是有感情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人的感情是多样的、有差别的。从性质上分,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从程度上分,有亲、疏、远、近等。
(3)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种复杂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包含着感情和感情亲疏的因素。
2、对事物的认知——要说透一个“理”字
(1)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是人类生存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课题。
(2)对事物认知的关键和实质.是对事物的“理”的认知。“理”在不同情况下被解释成“事理”、“物理”、“道理”、“真理”等。
(3)对事物的认知虽然包含感情即感情亲疏的因素;但作为客观存在的“理”本身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应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情”与“理”的关系
(1)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如父母因爱孩子而更了解孩子,因更了解 孩子而更有利于帮助孩子,使其健康地成长、成材;又如热爱祖国更有利于认识祖国;医生感情上亲近病人,更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
(2)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如父母因溺爱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因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气,使其不能健康地成长、成材。
(3)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时,可借助“情”的力量达到对“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时.应挣脱“情”的枷锁,投入“理”的怀抱,让“理”驾驭“情”,让“情”服从“理”。
三、广东2003高考作文基本情况
一、基本符合题意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要求从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来作文。虽然话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大部分的考生,能紧扣“关系”展开话题,离题的较少。
比较多的考生,顺着寓言的道理,确立“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这样一个中心来作文。
也有考生,反着寓言的道理,确立“感情亲密更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这样一个中心来作文。还有的考生,既承认感情对事物认知有促进作用,又指出感情对事物认知有阻碍作用。
更有的考生先谈感情对认知的作用,再谈认知对感情也产生作用。
以上四种中心,都紧扣着感情与认知的关系展开话题,写得好的,都属切合题意。
只有小部分考生,脱离“关系”只谈亲情、友情、爱情,或只谈认知,这就只能判基本符合题意。完全偏离题意的极少。
二、材料丰富,内容比较充实
今年的高考作文,给人材料丰富,内容比较充实的总体印象。有些考生能密切关注社会,能留心生活。有些作文中写到了抗非典战斗,伊拉克战争,贪官被“情”役,朱镕基论“公则生明”,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不以权为亲朋好友谋利,家族企业中“唯亲是任”的用人局限,老乡骗老乡的社会现象,甚至连高考前一天的报纸材料,也让学生写进了作文里。写议论文,尤以反映时代性和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为可贵和有价值,应多写时效性强的题材。这种关注人生的写作态度,是素质教育所提倡和鼓励的。
另外,课本知识成为了不少考生作文的主要材料。
如较多考生写了诸葛亮斩马谡:有贬其因与马谡交情笃深,以致漠视马谡言过其实的毛病,导致错用马谡而失街亭;也有赞孔明挥泪斩马谡的。
有的写管仲不推荐知己鲍叔为相;
有的写包拯铡侄儿;
有的写岳飞惩戒岳云;
也有的写触龙说赵太后,等等。
丰富的历史题材被考生运用得贴切典型。还有不少古言成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任人唯亲”,“举贤不避亲”,“认亲不认理”“重情轻理”等等,被考生信手拈来,恰当使用。不少诗词美句,也被考生引用得很精彩。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与侍女的“海棠依旧”形成对比;又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对比,等等,都能文情并茂地证明了感情对认知的作用。这些丰富的来自课本的题材,反映了考生积累知识的能力、联想的能力以及运用材料的能力:这是好的语文素养的表现之一。
编故事的考生,也表现出了较好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所编故事的题材也多种多样,有寓言、有神话、有写实、有虚构……
三、佳作的得分亮点:
高分作文或是思辩力强,或是语言流畅生动、善用修辞、文句有意蕴,或是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材料鲜活。那些文学积淀丰厚、热爱生活、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在考场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认识深刻。
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能联系社会的不同方面,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无关系”的论题,充分说理。如一篇《情与理的抉择》,从我国是个人情大国,已形成了“人情文化”说起,通过对郑培民同志不徇私情,无私奉献的高洁情操的剖析,阐述我们既要继承人情传统,又不能感情用事的道理。
材料典型鲜活。
既有诸葛亮因错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马谡而失街亭,王安因任用亲人致使电脑公司破产的事例,也有包青天铁面无私、大义灭亲的千古佳话,毛泽东送亲儿上朝鲜战场的感人壮举,还有一些出自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材料,如邹忌不因自己的妻妾偏爱、奉承而被蒙蔽,楚怀王听信身边奸佞亲随而疏远、流放屈原等等。
巧用名句。
考生的聪明之处在于能把平时学过记过的名言名句巧妙地嵌用于作文中,使自己的文章搭上提升文化品位的“直通车”。如:“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斯多德)“自私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列宁)“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 “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魏征)“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等等。
文采斐然。
许多佳作中的语句给阅卷者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弘的语言美感。如精当的排比句,使文势增强,如行云流水,如排山倒海.如骏马走坂.读来酣畅淋漓。还有精彩的比喻句使文章增色增趣,一两句蕴藉深厚的哲理句,又使文章生辉增亮.令人心驰神往。
巧拟标题。
佳作中的许多标题像一双双富有灵气的眼睛,让阅卷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把玩不已。如“唯亲与唯贤”,“帮理不帮亲”,“不唯亲,不唯情,只唯实”,“亲≠真”,“岂因‘亲疏’避趋之”,“不为‘浓情’遮望眼”,“请勿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
此外,巧设题记,拟小标题,合理分段,书写工整等都是作文得分的亮点。
四、作文失分主要原因:
偏题。
作文只谈“母爱伟大”, “亲情无价”等感情,不谈这些感情亲疏造成认知上的错位,或只谈哲学上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抽象的哲理,不谈感情的亲
疏,这类作文一般判为三等。
中心不明确。
有些记叙文或散文写得较含蓄,或东拉西扯,或“打擦边球”,观点不易被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看出。
内容“同构”。
考生缺乏创新精神.思维依赖性强,只是对“寓言”进行扩写,或把寓言写成“现代版”的“智子疑邻”,进行人物的简单置换(如“富人”变成“商人”、“妈妈”、“老师”,“儿子”变成“我”、“某要好的同学”,“邻居老人”变成“邻居奶奶”或“伯父”等等),把“墙被淋坏”,改换成钱、钢笔不见了,花瓶被打破,等等。这类“同构”作文一般只得及格分。而对“寓言”进行“续写”却是创新作文,写得好的,得了高分。
“热点材料”不占优势。
那些涉及“抗非典”。 “美伊战争”等热点问题的文章基本上没有因“热点”而得高分,这些材料的运用人多显得很一般,有些“热点”材料的运用甚至显得牵强附会,以辞害意。
故事、感情不真实。
所编故事是学生自己不太熟悉的,如“反腐”、改革、经商等故事,所抒发的情感是父母双亡或离异后的痛苦,自己失恋后苦闷等等,虚假做作。
论据相当贫乏。
材料低幼化。“打碎了许多花瓶,偷了许多钱包,倒了不少公司,抓了不少贪官。”
常识性错误。如法官断案,判儿子无罪;希拉克是英国首相;唐太宗宠爱杨贵妃等。
只对原材料进行扩写。
此外,缺少文题,错别字、语病较多,字数不够,字迹难辨,令人不忍卒读的文章,“隐性失分”也较多。
五、 表达项水平比不上内容项水平
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生了变化,基础等级的50分,分为内容项25分,表达项25分。内容项以题意和内容为重点,结合中心和感情全面衡量。
表达项以语言和文体为重点,结合结构和字体全面衡量。
总的印象看来,广东考生表达项水平比不上内容项水平。虽然不乏语言流畅,句式灵活的考生,但大多数考生的语言表达粗糙。今年的作文话题,显然适合写议论文体,但写议论文的考生还不足30%,写散文的多,占60%,编故事的占8%,写书信等实用文体的2%,有4人写诗歌。
今年的作文平均分为39.1分,比去年低,其原因之一,是表达项得分影响了作文成绩。表达项评一等(20-25分)的考生较少。
另外,考生的错别字也比较普遍,有一篇文章,竟有19个错别字,被扣去6分之多。今年的话题是不能直接用来作文章标题的,拟制文章标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六、建议:
(一)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
议论文本来就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通过议论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提高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高中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也是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之一,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解剖人性,思考问题,增加他们的思想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当然,教师不要用成人的要求去衡量学生比较稚嫩的思维。基于此,今年的作文命题,又回归到了“生活之中的哲理”。广东省评改作文时,也要求评卷员“对中学生的议论文要多给予宽容。”大多数评卷员也都对议论文的评改尺度有所放宽。这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是个比较明确的导向。
但是,自从考话题作文以来的五年里,有些老师和学生,片面地追求应试分数,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将“文体不限”曲解为“难写的文体不要”。有些教师认为议论文难写,大多鼓励学生写记叙文——熟悉、保险,写散文——语言优美、易得高分,而对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较少,这客观上导致了“文学性”与“思辩性”严重失衡的教学现状,导致了学生“理性”、“思辩性”劣弱,思想苍白,“辨析缺席”等,议论文写作能力逐渐下降,理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差。
当前高中议论文教学亟待加强训练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引导高中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要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提高思想的敏锐性。
其二是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学会有条理地严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从语流的内在逻辑性抓起,再扩展到段,到层次,到分论点与总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弄清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克服语无伦次,东拉西扯,飘忽游移,层次松散混乱等毛病。
其三是要加强论证训练,学会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要学会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具有说服力。
其四是平时要注意积累材料。
(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培养锤炼语言的习惯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表达项以语言为重点评分,这标识着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
从今年高考作文情况分析来看,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最突出的问题是语言表达粗糙:
表现之一,是语意表达不清楚。有些句子和文段,需靠阅卷老师为其完善后猜读出来的。
表现之二,是语法不规范。受网络语言和方言影响,句子语法毛病不少,汉语语法规范意识不强。
表现之三,是语流不顺畅,逻辑松懈,不严谨,不严密。
表现之四,是语言不简洁。
评价中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应该“主要看是否有文采”,而应该按评分标准既定的看语言是否“流畅”。所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抓文采,而应该扎扎实实地抓语言表达的明达、规范、简洁、流畅、得体。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句有意蕴。
造成语言表达粗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表达求快不求精,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要在课堂上加强推敲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把粗糙的语言锤炼为精美流畅的语言,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屛弃“取巧”,扎实练“功”
从今年高考作文情况分析来看,作文备考“取巧”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比如,有的作文,尽管语言毛病不少,却不忘写上几句排比,目的很明确,想“取巧”多得一点发展分。
又比如,去年有篇优秀作文采用“题记”写法,得到“结构新颖”的赞赏。于是,今年的作文卷便多了好些“题记”开头。
又比如,自《赤兔之死》受拍案叫绝之后,半文不白的语言便多了起来。《郑定伯捉鬼》被改写得高分之后,今年改写古文的故事新编便为数不算少。种种“东施效颦”的“取巧”方式,反落得弄巧成拙的后果。
还有些作文,开头结尾套作,中间应试而作,由于开头结尾“美”,反衬出中间的拙劣,露出了“取巧”的尾巴,弄巧终归成拙。
至于那些以猜题、押题、抄袭为“取巧”方式,其结果如何,则不言而喻了。
在此,我们再次疾声呼吁:屏弃“取巧”吧!
高考作文备考,应扎扎实实地指导考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以能力备考,才能考出好成绩。请正确地以备考为动力,让考生扎扎实实地学到更多终身受益的本领吧!
四、2003高考优秀作文选
抛妻弃子之谜
江苏考生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箫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里履行着天职。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媳妇,她们并不知道箫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往年,箫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箫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箫顺没回来。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箫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箫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二奶!
箫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箫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 “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箫顺就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抗“非”一线的箫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箫顺真孝顺!”
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
【点评】
本文的特点可用“三性”来概括:一是曲折性。从“平常年节还家”到“未归猜疑传谣”再到“归家众人改口”。不仅合乎情理.而且一波三折,颇得小小说构思之妙;二是时代性。文章直至末尾方揭出谜底,点出主人公因抗“非典”而迟返家,这就不仅使本文有了时代性,而且也增强了思想性。三是民俗性。山村的地域风貌,风俗人情,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乡土风情,别具韵味。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对客观有影响)
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浙江考生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锋利的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
朋友,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其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是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世间最美是真情,最难挣脱的也是感情。刘秀非能以礼贤下士而名,然对严子陵却恭亲俯就,只为当年严子陵曾与其共历患难,交结至深。李煜亡朝之君,也无回天之术,不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就被宋太祖逼迫而死。亲近的人是水啊,便无芬芳之味也能汩汩地润泽过心头。厌弃的人是火啊,便有荧荧之光也怕被他灼伤了双手。
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这感情闯的祸令多少贤者被弃,多少家国离散!然而,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有人说,虎毒不食子,但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要挟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幸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
谁不知“无情未必真豪杰”,没有亲疏之别,怎能体悟深夜父母燃起的心灯?怎能感怀严冬朋友投寄的温情?没有亲疏之别,国土沦丧时我们凭什么去护卫?家园陷落时我们凭什么去战斗?然而,不要让亲疏的尺度混淆了你的评判!该忘却的就忘却,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法官妈妈尚秀云之所以感动全国的母亲,因为她懂得错的孩子也如自己的儿女需要温柔呵护,而你我,没有尚妈妈的宽怀,却也能够忍心看感情二字曲解了人生的正直?
人这一路上,鲜花稗草,杨柳荆棘,何尝不是并肩而至,取舍的时候,何妨扪心自问,我可曾为道义评判,抑或只为情感左右?如此。这一生才无怨悔,才有辉煌!
【点评J
本文紧扣“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深浅正误”的话题,提出“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的观点。作者将人生的“真情”与认知事物的“理智”这种矛盾的时待事物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处处使用对比的方法。将两者阐述得清楚分明:切勿让感情变幻了评判的目光。
刘秀有情待严子陵恭素俯就.宋太祖无情置亡国之君于死地.没有感情就无法理解父母的心灯,感怀朋友的温情,就没有了国破家亡时的战斗。而真正的智者却绝不会让感情左右理智,斯大林不以亲情换人民的幸福.尚秀云懂得错的孩子需要温柔呵护。的确,当亲情直面正义、友情直面道德时,理智又是多么重要啊!没有了感情不行.没有理智也不行。只有不被感情支配与左右,以理智看待我们面对的世界和人生,才无怨悔,才有辉煌。行文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激情高扬的振臂呼喊,却在平淡而自然的语言中,将自己对感情与理智的思考和态度,缓缓地注入读者的心田.让人如沐春风。
——将话题分为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去表达他们的复杂的关系(主客观应辩证统一)。
从泪走到血
——孙膑访谈手记
口浙江考生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经多次邀约,记者终于在两千多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髌”切人。
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 (沉默片刻):师同鬼谷,同习兵法。结为兄弟,亲如手足,我是从未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读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未怀疑过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相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
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您将庞涓给活活逼死?
孙膑 (沉默良久,不语)
记者:是否……是因为感情上的疏远?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两次战役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谋士,还是一个有着冰冷的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髌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冷却。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 (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
【点评】
文章的成功有三:一是选择了访谈记(谈话式新闻)的独特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是针对当前具有现实意义,或群众极为关心的事实和问题作采访,它要求内容集中,问题突出:文章选择了两个方面问题:①剜双髌的原因,②将庞涓逼死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感情的亲疏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的看法甚至处理的结果,二是选择了小标题的形式,将对待庞涓前后不同的感情与结果分两个部分加以揭示:感情亲反被害,感情疏却获胜:但无论怎样都是痛苦:被害是荒凉,获胜是冰冷:从而告诉人们,感情亲疏直接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三是借助于历史上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让旧事在“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正误深浅”中复活,有效地揭示了感情亲疏是会影响人们认知事物的道理。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对客观有影响)
莫把情云遮慧眼
口湖北考生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兽性。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
司马迁说,人情莫不念父母、顾妻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码将公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关心的人,就像俗话所说的“胳博肘哪能朝外拐”。于是古代有了智子疑邻的寓言而今人也仍旧在走着这条老路,甚至走得很偏很远。一个年轻的女职员在她本该拥有幸福家庭,拥有灿烂前途之时却贪污公款,被投入监狱,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时,她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为了爱”。一位母亲,因年幼的儿子身患绝症无药可治,竞抱着儿子踏上了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却也知道讲哥们儿义气,将小时候的同学偷盗来的赃款藏在了自己的被褥下稀里胡涂地便成了窝藏犯……人们所犯的错误小到考试时帮助作弊,大到杀人放火,有的只是一时的情不自禁,美好的情感却真成了道家所说的情劫。
人们中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情似乎又变得可恶了。“杀熟”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冒出头来。一样的顾客,陌生人就可以得到全面周到的服务,而熟人却被晾到了一边儿;有次品卖不出去,就联系一个熟人单位做职工福利。反正是亲不见怪,抑或是熟人自然能够体谅,熟悉的人碍着面子不好说,只管让他们自咽苦水。感情又一次左右了人的态度甚至还成了一种利用的工具。
我们景仰包公,不只是因为他不畏强权,更因为他大义灭亲,铡了自己的亲侄儿。而事实上,每个人在感情占了上风的时候只要能再有一刻的冷静,就能摆脱情感的纠葛,不论是偏向亲近的人还是故意“杀熟”,都不再会成为人心中对错的评判。
人是有感情的,但更是有理智的。当我们注视感情时也切记:莫把情云遮慧眼。
【点评】 I
一句“莫把情云遮慧眼”,已让整篇文章生辉,印证了“好题一半文”,往下读,文章先从“情感的本性”谈起,由自然界、人世间的种种情形佐证,然后一转,进而写自己景仰“包公”,引发出“人是有感情的,但更是有理智的”观点,有条不紊。综观全文,说理论证切中肯綮,疏密相间,不蔓不枝,体现了考生较_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I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不应该产生什么联系(主观不应该对客观有影响);
感时花溅泪
口湖北考生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品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逸,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宏大的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应该产生联系(主观应该对客观有影响);
甘肃满分作文:散文诗《蓝色蛹·金色蝴蝶》 |
|
张 倩 |
|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此处标点原为“,”)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点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西北师大副教授、省文科“语文”评卷组副组长石义堂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与许多考生单方面谈论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不同,本文中虽然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但却通过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为符合生活的逻辑。
当然,作为考场上的“急就章”,文章的一些细微之处还有商榷的余地,例如: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多余,删去可使文意更顺畅;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割离”改为“割裂”,第二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当作”改为“以为”,可能表达效果更佳,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本文的优秀性。
访甘肃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作者(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6/19 13:11 兰州晨报 |
|
高考作文女秀才张倩近照。本报实习生房毅摄配雷媛文
“你好,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那篇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是我写的,我叫张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欣喜雀跃。
《蓝色蛹.金色蝴蝶》作为我省2003年高考文科类的第一篇获得满分60分的满分作文,17日本报独家刊登全文并配发西北师大石义堂副教授的千字点评后,特别是我们发出的“寻人通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市,尤其在考生及学校中引起了很大轰动。“请问作者找到了吗?”“他(她)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哪个学校的?”……在张倩找到我们之前,本报的“寻人”热线8113000差点就被这样一大批“好事者”打爆了。
张倩,女,18岁,兰铁五中高三文科班学生。
张倩:“写作文我也走过弯路”
很奇怪,读了《蓝色蛹.金色蝴蝶》后,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作者一定是个男生。但,当文静、乖巧的张倩真真切切地坐在我们面前时,我知道,所有人的感觉都出“差”了,包括我们。
“怎么想起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开门见山。
“我觉得对感情的认知,就像从蛹到蝴蝶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也是一个阵痛的过程,所以,在阅读了所给的寓言后,我就立刻确定了这个题目。”张倩说。
“文章中的‘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吗?这两者间可以画等号?”我们问了一个略显尖锐的问题。
想了几秒后,张倩说:“文学源于生活么,在某中程度上可以将这两者等同。”“800多字的作文用了多长时间?是一气呵成的吗?”我们追问。“大概用了40多分钟,可以说是一笔成文。当然,我列了提纲,因为,我认为写作文就像盖房子,首先要把支架搭起来,然后才是往里面‘填肉’。在文体的选择上,我也考虑过采用记叙文,但记叙文叙事较多,抒情略少,所以权衡后,我选择了我比较擅长的散文。”
“是什么让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优秀的满分作文?”我们好奇地问。
“我觉得要写好作文,广泛的阅读很重要。当然,阅读量的积累不是短短几天可以完成,我平时就爱看书,从初中起,就读一些书,很杂的,我记忆很好,在看到好的句子、结构,可以过目不忘。时间长了,就积累了很多,在经过沿袭、模仿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好多同学觉得学语文课没多大意义,其实,恰恰相反,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写作文时学习、模仿的样本。语文学得好,也是促使我的作文写得好。”无意间,张倩“泄露”了自己作文写得好的秘密。
“其实,在怎样写好作文上,我也走过许多弯路。以前,我写作文时,可以用一个词说明的,我却要用一个句子,甚至一大段,写出的作文文字罗嗦、结构繁杂,自己都不爱读。多亏了在高二时遇到了达红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作文提高很快。”谦虚的张倩给我们说起了她的语文老师。
老师眼中的张倩:我们的小才女
“张倩能得满分作文,我一点也不惊奇,因为,我知道我的学生有这个能力。”面对“爱徒”,达红老师很坦白地说。
达红老师说,因为读过很多书,张倩相对与其他同学来说,文学奠基很深,另外,张倩的悟性很高,在刚刚接触到话题作文时,她对这一类型的作文把握不是很准,经过多次练习和老师的评注指导后,张倩很快地就掌握了而且写出来每一篇作文都是班上的范文,而且还是理科班的范文。
“提起张倩,整个高三年级同学都会说,噢,就是那个作文写得一级棒的小才女么。”达红老师骄傲地说道。
父亲眼中的张倩:经历了“破茧”的蝴蝶
“我家张倩可以说也是一只由蛹蜕变成的蝴蝶。”张倩的爸爸语惊四座。
看着我们的迷惑,张爸爸接着说:“张倩中考没考上,差了0.5分,我当时还故意刺她说没考上高中,那就去打工。可她坚定地说‘我一定要上高中,上大学’。说实话,张倩上高中不但多掏了钱,而且是以班上最后一名的身份进入到高中的。也许,这一失败给她很大触动,在高中三年里,张倩的确学习很刻苦,吃了不少苦,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功到自然成。”
在与张倩话别之时,张倩告诉我说她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原因是她所报考的那个专业毕业后可以去偏远的民族地区工作。“为什么?”很吃惊的我,只冒出了这三个字。“我想尝试没有尝试过的。”细弱、文静的张倩很坚决地说道。(本报记者李海波雷媛)
2003/9/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