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浅淡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
魏大明
[论文摘要]优化教学语言是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催化剂”。
关键此词:优化教学语言 科学性 思想性 启发性 艺术性
语言是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有魅力的语言表现为信息数量与载体容量的相符。没有魅力的语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载体容量大而信息容量少,空话多,华而不实。二、载体容量小而信息容量大,载体载不住许多信息,使语言乏力,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局面。随着人类语言思维的发展,语言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巧妙应用语言的魅力来取得成功的事例已不乏鲜见。试听:“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不善于推销的商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这两句行话证明:商界、教坛正在热炒“语言的魅力”。因此,身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除具备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对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并掌握丰富的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提高质量,所以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提高语言素养,优化教学语言是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仅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抛砖引玉地谈谈我在探讨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途径。
有的化学教师认为:注重语言是文科教师的事情,化学课的特点之一是:以理论为导向,因此只要把化学理论讲清楚就行了,而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去讲解。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的化学课堂仍然需要大量的充满激情的、富有魅力的语言来充实。那么如何来优化化学课堂语言呢?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1语言的科学性与思想性,2,语言的启发性,3,语言的机动性,4,语言的艺术性。
第一、 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并富有思想性
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是指语言本身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满足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而且还要正确反映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使其具有教育和教学的功能。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具体的体现在正确的引用化学专业术语、确切的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化学术语是化学上用来表示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概念等的专门名词和科学语言,如氢、氧、盐酸、氯化氢、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式量、溶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等。在化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化学术语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若不掌握或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术语,是不可能学好化学的。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准确运用,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去打开化学思维之路。例如,决不能把氯化氢说成盐酸,也不能把滴淀管说成玻璃管等等。不能确切地运用化学术语就不能正确地指明化学事物。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叙述化学事实的准确性。例如,“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叙述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去掉了“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上的不严密。因为镁、钠、钾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的阶段性,当时还未讲到镁、纳、钾等活泼金属。因此,在用教学语言描述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时,就不可缺少地要加上“一般”二字,为以后学习扩大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留下余地。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讲述和不正确地使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上的错误,使学生学不到扎实的知识功底。所以,保证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优化教学语言的基础,失去了语言的科学就谈不上语言的优化,更谈不上魅力。
化学教学语言的思想性是指通过语言来渗透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教学。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化学世界中包含了许多哲学上的思想方法。比如,“化合”与“分解”,“酸”与“碱”等。教师要善于应用教材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认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教会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最一般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学习动机。化学教学语言的思想性,不仅包涵在语义中,同时还体现在语言的音调上,因为语言的音调能表现说话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用满腔热情的语调去讲述我国在化学科学上的重大成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教师的语言、语调所流露出采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培养思想感情等所产生的作用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体现教学语言的思想性,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充分显示化学教学的灵魂,突出教学目的,
第二、 语言具有启发性,是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关键所在
教学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往往取决于授课教师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反之授课教师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往往体现在教学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化学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节课的开始,为了给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创造良好的悬念,终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组织引入新课的语言。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不要直接提出:“我们现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而是讲述一段启发性的引言:“前面我们学过不少化学反应,例如磷在空气中加热跟氧化合,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等。同时也已经知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是质的方面。如果某一反应能够发生,我们又会进一步想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在量的方面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地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了思维活动,并提出了一个使人想把悬念急盼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听课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使学生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这比直接提出课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启发性的语言在讲授例题和习题时,如果注意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循序诱导学生去寻找解题思路,比教师直接给出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截然不同。“差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好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化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为了加强讲授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必须精练,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同时教学语言采用形象的比喻,要合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喻体要选择能唤起学生美感的事物,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我们讲授“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通过选用宏观事物的比喻把原子的微观结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采用恰当的比喻,能够把深奥的科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表现手法,其实也是许多科普读物最常采用的叙述方法。所以教师要善于吸取好的表达方法,以便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语言的启发性还表现在诱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当我们讲完一节课后布置作业时要说:“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后面的练习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三、 教学语言要有机动性,使课堂教学气氛保持在良好状态
教学语言的机动性是指教师讲课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也就是说,上课时,教师决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一成不变地讲下去。而应当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灵活机动地改变叙述的方式和音调,使学生紧随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语言,常常要在备课中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但是由于备课时对学生的情况难免有掌握不够之处,因而设计的讲授方案也可能有不尽完备之处。因此上课时应一边按计划讲授,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领悟了,教师就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讲下去。如果发现学生有迷惑不解的情况,这说明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讲授,教师就应及时地、灵活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能够接受所讲内容。要做到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积累吸取众人之长,拓宽知识面,通过自己不断创新,根据学生被感染的情况,独创自己的语言魅力。我认为一个化学教师要做到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对教育工作有极强的负责精神,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对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掌握丰富的词汇。
第四、 自觉加强对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使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注意协调而又新颖。教学语言的协调和新颖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怎样体现这种艺术性呢?一、引入新课的语言,应该能承上启下,渗透课题,话语下多,却又引人入胜。如讲“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的引言:“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有生命现象呢?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地球这样独秀于群?”当学生有疑惑之后接着引出:“是水,……”。这样学生对于“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以后对“水”的学习。课后小结,应该做到不慌不忙,画龙点睛,余音缭绕。二、课堂语言详略得当,教学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点要精讲,而对次要的,或学生容易理解的部分可简略处理。对悟性好的学生只需“蜻蜓点水”,对悟性差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三、语调起伏要和谐。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听课的情绪刚柔相济,跌宕起伏,适时调节音调的变化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之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四、叙述知识时,语言的断续要井然有致。良好的教学节奏应充分显示出教学内容的各个小环节,小阶段,同时应表现出知识的连续性。五、讲解时要明隐相间,欲擒故纵。在教学中,有的内容必须讲解明白,有的则可暂时隐蔽一下,故设悬念,诱发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六、语速要快慢交替,语音张弛错落。语速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所讲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语速过慢,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思想涣散。当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关键地方,应加重语气,放慢速度,这样既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记笔记。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则应趁着学生兴趣的高潮,扬帆破浪,一鼓作气地讲下去。待攻下难关后,又要让学生有一个静心回味的时间,让学生紧张的心理有一个“缓冲”的机会。良好的语言节奏感,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优美的旋律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说明了化学教学语言的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重要的,它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高效率地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对于教学活动本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优化化学课堂语言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催化剂”。以上所述,要优化教学语言还不止上面这些,一个微妙的情态,一个优雅的手势都会影响语言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师要能巧妙应用语言的魅力,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把语言的魅力转化为教学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演讲与口才》杂志
4、《素质教育论》李世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