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么,你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是什么吗?
二、研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涉及作者梦想内容的段落范围(17~25段),明确后集体朗读。
2、请同学根据六个“我梦想……”,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
(说明“领悟作者在“梦想”具体内容安排上的内在逻辑性。)
3、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梦想?
结合课文,回答哪些段落写到相关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在明确课文1~6段写出了黑人集会的原因与目的后,集体朗读1~6段,并重点品读第2段。具体体会“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文中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感受黑人在生活上备受压榨、经济上十分贫困、政治上遭受歧视的悲惨现状,进而明确作者提出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说明:演讲词在文体上属议论文,教学中打破课文内容自然顺序,由“是什么”再到“为什么”,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调动学生的理发思考)。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呢?
学生速读课文,搜寻相关段落,明确后,集体朗读7~16段,回答黑人为争取自由平等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态度。
多媒体展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坚持不懈,长期斗争;印度国父圣地·甘雄领导民众进行独立运动而采取“非暴力抵抗”斗争等相关资料。
(说明:扩充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难点的理解、突破,这一过程,涉及到“怎么办”的问题,也是紧扣核心内容,继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5、梦想实现之后会怎样呢?
学生集体朗读26~32自然段,具体感受作者设想梦想实现之后的喜悦之情,体会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之情。
(说明:在以上教学步骤中,朗读教学贯穿经络,学生通过对文中大量排比、比喻语段的朗读、品味、感受到作者激昂澎湃的感情对听众的感染力,排山倒海的气势对听众的震撼力;揣摩到作为演讲词理论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特点。教学思路上采用逆向思想,由果到因,巧妙设疑,精要点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在缜密的逻辑思路。)
6、研读关键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妙处。
这一过程结合课后“练习三”,学生联系语境品读,讨论后回答。教师还可适应补充例句,如:
①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前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灯塔的光芒”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含义?)
②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秋天”和“酷暑”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含义?)
三、课堂讨论
美国现在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吗?
(说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可以利用课前搜寻到的资料,以事实为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练习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造一个排比句。
学生当堂完成,交流后教师点评。
(说明:及时的迁移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2、写一篇对于“非暴力抵抗”认识的文章。
(说明:紧扣学习内容,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1964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馆前人山人海。
25万黑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一次规模巨大的集会。许多上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一位接着一位,从上午一直持续到黄昏。听众们在一天的喧闹中渐渐有些疲劳了,有些人渐渐漫不经心起来,台上台下开始松懈漕杂起来,会场上一度非常混乱。
这时,一位瘦瘦的黑人青年走上了主席台,他那极具感染力的声音一发出,立刻使全场一片肃静,所有的喧哗停止了,全场的目光都凝聚到主席台上。听众们随着他的演说或悲伤或激奋。
这位黑人青年,就是美国黑人律师——马丁·路德·金,他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从些成为世界演说经典。这次演讲不仅使当时种族隔离横行的美国肃立倾听,更在整个世界上空激荡回响;这次演讲使美国的民权运动获得了强大的助力,种族主人的壁垒在珍爱自由的人们面前逐渐瓦解……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放声朗读这篇著名的演说词,让我们设想自己就是马丁·路德·金,让我们努力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动自己,感动听众!
(说明:用还原现场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就有了条件。放声朗读就有了条件。放声朗读,一则便于体会演讲词的内在感情,二则也便于学生感知文本,为进一步把握文本奠定基础。)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诵读——渐入佳境。
可从三个层次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其次,教师以娴熟的诵读技巧“范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情境,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第三,学生展示性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说明:学生自读,可以体会文章诗一样的语言和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气势,并在反复诵读涵泳中,领会马丁·路德·金的精神。教师的诵读既是提供给学生的“范式”,也会成为学生欣赏的对象,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愉悦,也会是诵读的热情和向往。师生的诵读均要注意咀嚼玩味,注意重音、停顿、关键词等,充分体现坚定、昂扬、无限憧憬的情感。)
活动二:剖析——切中肯綮。
1、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画出最能感染自己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说明:这一环节乃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自主阅读。每一学生的阅读角度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相同。此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会认识,属于个性化阅读。说明理由有助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2、研读关键词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也可以特别指出以下最为重要的词句如“诺言”、“空头支票”、“交响曲”,“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尽管遭受种种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说明: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把握文本,必须要让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否则,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学生也不易得到较为扎实的训练。无论如何,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到语言层面,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咀嚼体会来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三:撰写纪念碑文。
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美国决定的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本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典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如果我们要给马丁·路德·金树一座纪念碑,你认识应该写一段什么样的碑文最合适?请尝试写一段文字并阐释理由。
(说明:这一设计,要义在于通过“撰写纪念碑文”融通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首先,学生必须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其事,要了解其时代,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其次,学生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写好一段碑文,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语文活动。)
方案三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略)
二、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马丁·路德·金遗像
提问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了解和这篇演说词的背景。
(说明:网络时代,学生对作品及其作者的背景了解完全可能超越一些教师的广度,而鼓励学生带有目的地获取信息也正是激发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三、整体把握文意
1、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黑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内容。
2、他为什么有这种梦想?(摘录原文语句)
明确:一百年前的解放黑奴宣言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
3、他认为实现这种理想的方式、手段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这种和平斗争的主张也正是他获取诺贝尔和平奖的重要原因。
(说明:这三个问题既针对演讲稿的核心内容又有助于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4、多媒体展示全文内容结构,要求学生填写空缺内容。
(1)回顾、肯定宣言的重要意义。
(2)揭露黑人受歧视的现状。
设刺 ① 许诺
提出 ② 要求
提醒当局不兑现许诺的后果
讲究 ③ 策略
表明 ④ 决心
(3)展望斗争必胜 。
明确:①当局空头许诺; ②提出自由、平等要求;③讲究斗争策略; ④表明斗争决心。
(说明:理清全文内容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性以及作为演说词的针对性与思想性。)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位哲人曾说:“言语”是心灵的光明,而优秀的演说无疑是心灵之中最耀眼的火花。《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这样一篇体现着先哲贤达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的荡气回肠、动人心弦的演讲。
二、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录音剪辑
三、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段落
1、指导学生品味这些文段在朗读时的情感把握
2、指导学生品味这些语段语言外在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的表达效果以及蕴含的情感力量。
(说明:第三部分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学生对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把握可通过点拔、讨论、比较达到理解,而形式与内在情感的契合的理解较难把握,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相关积累,启发学生,从而使其体会语言的力量。同时这也应成为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一个契机。)
四、集体朗读课文18~25,30~32等段落,鼓励学生背诵这些重点段落。
五、拓展学习
写一篇演讲稿。(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