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中考试题
文章标题: 《2002年秋南安六中初三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次数:274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2年秋南安六中初三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2002年秋南安六中初三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满分:150    时间:120分钟) \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5分)

㈠背诵积累:(13分)

⒈完成上下句(6分)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采菊东篱下,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气蒸云梦泽,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                   

⒉按提示填空:(7分)

①美国在联全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②李登辉搞“台独”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台湾民众强烈反对,这叫做                                                。”(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

③我国古今诗文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A

B

 

㈡语言运用(12+2分)

⒊补写句子(6分)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是没有_____                                ________,是没有___________

⒋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任选一题,两题全做另加2分)(2+2分)

①忆昨日同学情深,

②书声朗朗诵春花,

⒌运用名著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两题,三题全做对另加2)(4%+2%)

1)《西游记》中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 刘备  _________ _________

3 “林黛玉”和 “林冲”分别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阅读(65分)

㈠阅读下面文言文:(21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

1)则:①                 ;②

2)而:①                 ;②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

3.选出与乙段中的“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

1

2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3%

成语:

造句: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    景,乙描写了    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的呢?(4%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4%

 

 

㈡阅读下面短文:(24分)

①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从这几句话我们看见了两千四百一十  九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  地域的远近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④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的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的人以城市的豪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的冒险故事,年轻的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  ⑤从(    )到文明,从(      )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             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

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真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

光。因为⑧那样,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啊!小气的人该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该会开旷

一些。“学问就是力量!”有人这样强调说过。自然,也还是有俗不可耐的读书人的,正像

有博雅的文盲一样。但原有博雅的人再多读上一些好书呢,我想他会像纯钢之出于生铁,更

近乎炉火炖青了。因而有了黄庭坚“⑨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和梁高祖“⑩三日不读谢玄晖(南朝齐著名作家)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读书吧,从书里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东西吧!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1、简答。(11%)

⑴第一段中②句与①句的内容关系是:②句是①句的                        

①句与③句的层次关系是                                 (4%)

⑵第一段中④“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促膝谈心”的双方指的是                (各限两字);第二段中⑧“那样”指的是                         (用原文四字短语)(4%)

⑶第二段⑤处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ABC——D);为⑥⑦处划横词语补出

两个反义词:⑥                                          (3%)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3、按要求补充论据。(4%)  ⑴给分论点“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仿原文 “读……,一个……”形式。)

⑵给分论点“书,什么不给你呢?”补充一个道理论据。(仿原文此论点后的表达方             )

 

4、从总体上看,最符合文段思路的一项是(        (2%)

A.逐步深入      B.分别介绍        C.由分到总     D.正反比较

5、古人形容事物的“多少”,爱用“三”字,如选文中的⑨⑩二处,另外还有如“绕梁三             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请你也举出四个含“三”字的成语、俗语或典故。(4%)

举例:①

㈢比较阅读甲、乙两文:(20分)

【甲】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它 “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  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乙】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  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丙】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  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甲文论证的论点是                                         ;乙文论证的论点是                                                      ,两文论点都含有                         的意思;乙文论点还含有                                      之意。(6%

2.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甲文第二段还先从              面,再从              面进行论证。 4%

3.甲文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这”指的是                                          4.甲文第二段中,“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

 

5.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的理             解。 3%

答:

 

 

  作文(60分)

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之后,一般人都有很深的感受。请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2秋初三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㈠⒈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悠然见南山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④波撼岳阳城  ⑤欲渡黄河冰塞川  ⑥多少楼台风雨中

⒉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

㈡⒊一颗星的夜空  一片叶子的树木(意思正确,衔接通顺即可)

⒋①望未来朋友义重  ②歌韵缕缕唱友情(意思正确,符合对偶要求即可)

⒌①大闹天宫  ②关羽  张飞  ③《红楼梦》《水浒传》

二、(一)1.略 2 唐贤今人诗赋 3C 4.(1)外界 景物好,自己因得而喜;  2)外界环境坏,自己因失而悲。 5.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 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 特征具体描  写。 7.乙段中的“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  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 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1、⑴  举例(或论据),并列 ⑵读者。作者,读书愈多  B 野蛮  庸俗  2、最后一段(读书吧……可以打开)3、⑴⑵略   4A  5、三寸不烂之舌   三顾茅庐  三教九流   三言两语  三头六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生活中需要思索;不盲从、不迷信(  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努力探求新知,不断创新。2.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正();反()    3.传说的话;怀疑的精神     4.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是按  人们认识的过程(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文:(略)

                                                                           (李伦琰 编辑)

 


最后更新[2004-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