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罗湖区初中中考模拟题
(一)书写能力考查(4分)
1、 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右边的方框内。(4分)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二)课文内容考查(20分)
I、课内文言文考查(16分)
2、读下列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 ② )(4分)
A.彼竭我盈,故克之 / 克敌制胜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亡命他乡
C.兵革非不坚利也 / 兵临城下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国泰民安
3、阅读《出师表》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个词(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
C.遂许先帝以驱驰
D.苟全性命于乱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3)本段文字表达诸葛亮对刘备三顾之恩的感激图报之情。请写出一个有关感恩图报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谈谈读了本文的感受。
答:
4、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3)春蚕到死丝方尽, 。
(4) ,天涯若比邻。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6)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II、课内现代文考查(4分)
5、请回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内容,简要回答:
(1)一般地说,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美,“恶浅露贵含蓄”。本文详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不是有点直露、过火?把你对作家详写“三拳”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
(2)有人说,鲁提辖打死人,是践踏了法律,你对此怎么看?
答:
(三)阅读能力考查(36分)
I、课外说明文阅读(8分)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取热牛奶和冷牛奶各一杯,在室温低于零摄氏度的情况下,冷牛奶先结冰,这是正常情况。如果把这两杯牛奶同时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结果是否也一样呢?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姆佩姆与他的同学们做了这个实验,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热牛奶先结冰。为了排除偶然性,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实验,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多么反常的现象啊!
再看另一个反常现象。司炉工人在两种情况下要用湿煤。第一种是暂时“封”炉子的时候,用湿煤盖在烧得很旺的煤层上,在湿煤上留一个孔,让煤的燃烧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第二种是在炉子烧得很旺的时候,均匀地撒一些湿煤,让炉子烧得更旺。
为什么热牛奶反而先结冰?为什么湿煤能使炉子烧得更旺?
对于前一种反常现象,虽然科学界至今仍未作出最终解释,但有一种说法比较科学,有一定的说服力。这种说法认为,热牛奶中的微生物容易孳生,繁殖快、数量多,这些微生物作为结冰的核心,容易使水分子在周围凝聚形成晶体冰,然后再不断滚雪球般地“长大”,最后结成大块的冰。这些微生物好比结冰的“种子”,成为热牛奶先结冰的诱导因素。
按常理,湿煤应该使炉火减弱,为什么反而让炉火更旺呢?原来,当炉子烧得很旺时,炉子里的温度很高,湿煤中少量水分不仅不能使火势减弱,反而在高温下与煤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这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叫水煤气,很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使炉膛里的温度更高。“封”炉子时,用的也是湿煤,它密密实实地覆盖在燃烧的煤层上,只留一个小孔,阻断了新鲜空气的大量进入,炉温也因水分的蒸发而有所下降,所以炉子只能“不死不活”地维持下去。
反常,能引领人们走进新的研究领域,开创新的科学天地。姆佩姆的发现,与后来的“低温──冰核细菌数学模式”的诞生不无关系,为农作物防冻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美国一位资深激光专家说过,一项实验结果如果和初始的设想完全相同,那是“最不幸的事”,他希望有不同的结果,甚至“反常”,这样才能在科学创造中有所收获。研究“反常”,是一门充满希望、前途无量的学科。
6、解释两个加波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答:“长大”:
“不死不活”:
7、本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作简要分析。(3分)
答:
8、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姆佩姆的探究和全文内容来谈。(3分)
答:
II、课外议论文阅读(12分)
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凭借着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强不息”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周易》中。《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性质刚健,永远不停地运动,人应当效法天的刚健,努力向上,永不停止。黄帝创业和大禹治水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自强、奋进、创造的勃勃英姿。青少年要继承我们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
立志存远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柱石。立志存远,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进取、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根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古人对后人的谆谆告诫。 A ,这是自觉立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拼搏之志的青少年志士的心声; B ,这是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爱国志士的追求; C ,这是那些老而弥坚、锐志不减的暮年志士的情怀。所有这一切,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勤奋向学是自强不息的具体表现。成功不会从天而降,要实现远大理想,还必须刻苦磨练。从古到今,我们民族不知涌现出多少勤奋学习、奋发励志的模范人物。张海迪身残志不残,勇闯文学殿堂。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早已成为千古佳话。被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每天要写作12个小时以上。读过《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人都知道,明代的大学者宋濂,更是堪称勤奋攻读的典范。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是悬在我们当代青少年心中的一面明镜。
今天,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新挑战。继续高擎起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炬,为民族的复兴强盛去努力、去拼搏,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9、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3分)
答:
10、第二段中A、B、C三个空缺处应填上下列名言,请将它们放入应有的位置。(只填甲、乙、丙序号即可)(3分)
(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答: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11、第三段划横线的句子具体论证哪一句?这里列举事例有什么错误或不妥之处?(3分)
答:
12、有人认为,本文大谈“头悬梁、锥刺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中国教育正是受这种“死读书”的观念支配,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对此,你怎么看?(3分)
答:
III、课外文学作品阅读(16分)
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晴朗的中午, 我独自在院子里靠着躺椅,一边晒着阳光,一边看杜甫的诗集。风细细地吹来,微微的带着芳香;太阳暖融融的,像一双娇嫩的小手,轻轻柔柔地抚摸着我的面庞。我禁不住合上眼睛,好舒服好舒服!这时,隐隐地听得几声鸟鸣,我的心悠悠荡漾,仿佛已到了全新的境界。我默诵着:“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我慢慢地启开双眼,待看到自家清冷的院落,竟有些失望了。
不知什么时候,一只黑白相间的蝴蝶飞入墙来,轻轻落在右侧蔷薇的一片叶上,苑若开在叶上的花儿,好美好美!我惊喜地站起身,走上前去,那“花儿”竟飞走了;飞出墙外,想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我怅然若失,好后悔:为啥要惊动她呢?莫不是她怕我逮她,用大头针……
还记得有位朋友,曾捉到一只彩蝶,用大头针从后背穿胸插过,将她死死钉在房间的壁上。那只蝴蝶非常漂亮,可那时身不由己,她只是挣扎着,不停地扇动着翅翼,直至第三天方才死去。她的衣裙被扯破,但眼睛还睁着,看上去好可怜,想是死不瞑目吧!而那时我对朋友的行为大加赞赏。
一次,一只花蝶儿悠然从我身边飘过,我随手用纸扇将她扑落,从草坪上拾起她来,带回家交到妻子手里,便去寻大头针,可妻子竟将她放飞,说是不小心。
翌年夏天,我和妻子游庐山,在从仙人洞行往天桥的路上,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紫红色的蝴蝶,翩翩地落在妻子那白色遮阳帽的檐儿上,妻子笑盈盈地睨视着她,她也睨视着妻子,当真是美极了!游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姑娘们见到此情此景,都惊奇地欢呼:“呀,太美了!太美了!”我的心里甜甜地:他们抑或是赞美蝴蝶,又好似赞美我的妻!我赶紧举起相机,向妻子靠拢……可正待按快门时,蝴蝶竟飞了。人们叹惋。妻子生气地说:“就是你,不然她会飞?她怕你逮她,怕你用大头钉她!”我默默地低下了头:是啊,上次若不是她,我真的成了扼杀美、扼杀生命的刽子手了。兴许这只蝴蝶正是为了感谢她曾救过其姐妹的性命才来到她的身畔的。我不禁又想起那只被钉在壁上挣扎着的蝴蝶来,她好可怜好可怜,当时对于她,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我静静地靠在躺椅上,再次合上双眼。
不知为啥,我心中有个小小的企盼:希望刚才飞过墙去的那只蝴蝶,能够再度飞回院子里来,我决不再惊动她,更不会伤害她。我希望当我一睁开眼睛,她就会在我眼前,就在蔷薇的那片叶上。哦,这是多么奇妙的幻想,我愿这幻想成为现实,可是我不愿睁开我的眼睛。
我遐想着:一天,﹏﹏﹏﹏﹏﹏﹏﹏﹏﹏﹏﹏﹏﹏﹏﹏﹏﹏﹏﹏﹏﹏﹏﹏﹏﹏﹏﹏﹏﹏﹏﹏﹏﹏。我的清冷的院子,从此便有了勃勃的生机。哦,那是一幅多么绝妙的令人向往的景象!
风绵绵的,太阳柔朦朦胧胧地睁开双眼,又慵慵地合上。
(选自《散文》1993年第4期)
13、本文运用了插叙,请概括说出文中插叙了哪几件事?(3分)
答:
14、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请找出三处前后照应的句子。(3分)
答:①前句:
照应句:
②前句:
照应句:
③前句:
照应句:
15、文中划“﹏﹏﹏﹏”处空缺的语句是要你填写的。请发挥想像,联系前后文,将恰当的几句话写在下面,字数50字左右。(3分)
答:
16、体会全文思想感情,将本文中心主旨概括在下面。(3分)
答:
。
17、本文语言优美,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句子: 。
喜欢的理由:
。
18、本文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修辞运用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写几句赏析的话,赏析中要从文中举出例子来。(3分)
答:
。
(四)作文(40分)
19、根据下面话题及要求写一篇作文。
2003年罗湖区初中中考模拟题评分参考
1、书写工整,字体美观,得4分;书写工整,写字端正,得3分;书写较工整,得2分;书写不工整,写字不端正,得1分;字难以辨认,潦草,不得分。2、A和B。(4分)3、(1)D(2分) (2)后来遇到兵败,在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刻奉行使命,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2分)(3)成语或谚语、格言,如“感恩戴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1分;感受要扣住“感恩”,言之成理,1分。4、(1)问渠那得清如许(2)似曾相识燕归来(3)蜡炬成灰泪始干(4)海内存知己(5)窈窕淑女(6)佳木秀而繁阴(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则该小题不得分) 5、(1)能答出“大快人心”或“让人解恨”、“顺从民意”等意思即可。(2分)(2)要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镇关西恶贯满盈却逍遥法外,金氏父女受尽欺辱却无人作主,可见根本无“法”,怎能说是践踏法律?如果法律只维护恶人,这样的法律该“践踏”!如果是当今法治社会,那么,对待恶人就应该交给法律去惩处。(2分)6、“长大”是指热牛奶中的微生物作为结冰的核心,使水分子在其周围凝聚形成晶体冰,冰晶体最后结成大块的冰。(1分)“不死不活”意思是炉火既不能熄灭也不会烧得旺。(“让煤的燃烧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也对)(1分)7、逻辑顺序。(1分)先列举例子,再作出科学解释(由现象到本质)(1分);先说“反常”研究,最后说其应用和前景。(1分)8、围绕“科学探究精神”、“敢于质疑”、“要有好奇心”、“格物致知”等作答,言之成理。(3分)9、中心论点:青少年要继承我们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1分)从“立志”和“勤奋”两个方面展开论证。(2分)10、A处应填 乙 ;B处应填 甲 ;C处应填 丙 (3分)11、论证“从古到今,我们民族不知涌现出多少勤奋学习、奋发励志的模范人物。”这一句。(1分)“张海迪”的事例应放在后面,与“从古至今”一致。(1分)“斯蒂芬·金”的事例不要,因为他是外国人,不属于“我们民族”。(1分)12、开放性试题,鼓励有创见的答案。(3分)13、插叙了三件事:一是朋友把一只彩蝶钉在壁上。二是妻子将我捉的一只花蝶放了。三是游庐山时,一只紫红色的蝴蝶给游人的惊喜。(3分,每件事1分) 14、①文中“合上眼睛”—“启开双眼”—“再次合上眼睛”—“睁开双眼”贯穿全文,前后照应。②“我慢慢地启开双眼,待看到自家清冷的院落,竟有些失望了。”与“我的清冷的院子,从此便有了勃勃的生机。”照应。③“莫不是她怕我逮她,用大头针……”与“便去寻大头针……”或“它怕你逮她,怕你用针它。”相照应。④“那‘花儿’竟飞了”与“希望刚才飞过墙去的那只蝴蝶,能够再度飞回院子里来。”照应。⑤“可妻子竟将她放飞,说是不小心的。”与“也许这只蝴蝶正是为了感谢她曾救过其姐妹的性命才来到她的身畔的。”相照应。(3分。本文照应较多,不只上列几处,只举出三处照应即可。)15、运用描写,语句流畅,写出想像中院子里生机勃勃的景象。示范:“院中的蔷薇、山茶、山刺果都开满了艳丽的花朵;蝴蝶飞来了,白的、黄的、花的、五彩缤纷;柔风轻起,花儿微微地点颤,蝶儿慢慢地飞舞。”(3分)16、扣住“生命意识”回答。如“表达对自然的感激,对生命的珍爱。”、“通过‘我’的忏悔,告诫读者要热爱一切生命。”、“赞美了‘妻子’的善良,启发我们不要虐待生命。”或“赞美善良美好的人性。”等等。(3分)17、(根据答题评分。)(3分)18、(根据答题评分。)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写手法有对比、想像等,要从文中举例作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