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刘人云:与少堂先生商榷》
     阅读次数:181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人云:与少堂先生商榷

喜思交集……

深圳翠园中学   刘人云(深圳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读了少堂先生的《悲欣何时交集 :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一文后,我的心情可谓是“喜思交集”。

喜的是少堂先生自2001年提出“语文味”的教学主张后,经过6年多的矢志探索,苦心经营,终于“得道成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富有时代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理论。其标志之一就是有了它的“理念模式”或“灵魂模式”。(这一“理念模式”或“灵魂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强调文本文化意蕴的开掘。——少堂语)我想,这一模式,从可推广的操作方面来说,就是一种“思路模式”或“框架模式”,如少堂先生所说,就是“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学出语文味来。”至此,我终于为少堂先生大喜,举杯一尽太白!

近几年来,不少同行对“语文味”的种种怀疑,至此不说烟消云散,最起码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过去对“语文味”的怀疑主要是只感其“味”,喜其“味”,赞其“味”,却难解其“味”,更难调其“味”,故而不得其“味”。现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基本解决了这一大“惑”,而且有了朱碧波一班有为教师所作的“语文味”课堂教学设计作范例,因此,我想说,“语文味”的实验由此上了一级高台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为它走进众多语文教师日常的课堂铺平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现在,对“人”的关心特别特别的强调,同时,对“人”的要求又特别特别的高。“语文味”恐怕就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满足了时代“对人的要求又特别特别的高”这一点,我所说的“时代价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相信,“语文味”这一实验的精神终将走向全国!并在语文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足印。当然,这还需要少堂先生及同行者的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与智慧操作。

 

下面说说“思”。

关于“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这个话题太大,需要阅读的有关资料太多,而我一时来不及去研读。我只想写几句感受,缺少理论支撑,权当聊天。

战争文学作品无非是表现战争的目的、性质、过程、结果及意义,特别是要反映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及其价值观。战争的意义大致可从历史、时代、社会和人性四个方面解读,只有这样才比较全面。战争文学作品除了鸿篇巨制(如《战争与和平》)能够做到全面反映之外,大都作品只能侧重其中的某些方面。如《荷花淀》主要是从战争的正义性方面(历史、社会)来反映的,而《第四十一》则主要是从人性方面来反映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从某个方面反映就高,反之则低。

而且,中国的战争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内容也是多方位的。有《木兰诗》,有《兵车行》,有《三国演义》,有《四郎探母》。近当代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屈辱与反屈辱的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就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胜利的今天,我们仍处在美帝国主义所设置的重重包围之中,各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国际反华势力仍千方百计地阻扰台湾回归祖国。所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成为战争文学作品的主旋律也是很自然的事。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正确解读近当代中国的战争文学作品。事实上,就是美国好莱坞的战争影片也大都是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旋律的。

其次,我认为,战争肯定是人类社会最丑恶最残忍的现象。但追究责任一定要具体分析引起战争的原因。因此就有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如果没有这个区别,我们就会陷入到虚无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泥坑里去。而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如果不讲清这点,我们的下一代将不能为正义战争挺身而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反战(反对一切战争)思想是人类善良而崇高的理想,值得肯定,值得宣扬,但在人类实现“大同”之前,它只能是不得实现的理想,现在就淡化或弱化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区别,如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日本对华侵略战争,那千千万万的死难者真是死不瞑目!那人间还有什么正义公道可言!那正是布什、安倍之流求之不得的。

所以,我认为人教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战争作品单元的“导读提示”(即:“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基本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一句所指不明确。如果是指交战的双方,那就绝对化了。为避免理解的麻烦,是否将“两个极端”改为“极度展现”。

管见陋识,仅供闲谈。

2007-7-3

 

 

 

 

少堂:

您好!来信拜读。为谢。

    我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辩手,年纪大了以后,就慢慢收敛了锋芒,看了诸大家的著作,知道我们这代人多的是经验,少的是学问,也就不敢再班门弄斧了。这次多说了两句,可能是一种沧桑感在作怪,还有就是我面临退休。好在你我同心,懂得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识就在此中成长的道理,所以也觉得坦然了。

据我所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要待到若干年后没有争议了,基本达成共识了,才适当地搬进语文课本。因为青少年历史和社会经验太少,缺少分辨能力,怕产生误导。

但如今的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信息满天飞,一个语文老师如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就显得匠气十足,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时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事实上,不少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引进时代活水的高手,于漪、钱梦龙是表率,您一贯也是如此,你的多节语文公开课就是成功的范例。我也喜欢这样做,你听过我讲的《项羽本纪》,我就引入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问题。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感到在引进时代活水的时候,一是要积极引起学生争辩与钻研,二是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正面的导向与结论。这大概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它不同于一般学术讨论的地方。这点不能动摇。因为,“语文味”实验体现了“文化”活水引进的要求,所以,这也算是我对该实验的一条建议。

其次,我认为,能否在教学中有效地引进时代的活水,取决于教师的学识(学问与见识)。这里着重想说“见识”的问题。“学问”人人可以通过苦学来掌握,但“见识”却不是通过苦学就能掌握的。它是“修炼”出来的“道行”,是跟“阅历”成正比的。一只普通的玩具鸭只值1美元,但在大海上随波漂流十几年后的它,就值1000美元了。所以,我判断人才的价值标准中,首要的必达指标就是“是否有见识”。在知识界,引起别人尊敬的主要是你的“真知灼见”,而不是其它。“语文味”实验的难度也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也可能是该实验推广的一个“盲点”,因为它包含了对教师的这一高要求。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高中选修四课本选了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课后第二道练习题是:“全文,思考在《道士塔》一文中,被惟妙惟肖描的人物行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有的者指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离了史而用小的方法任意虚构历史,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作手法的?思考散文作中真实与虚构存在什么样系?”

这是个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引进高中语文课来讨论很有意思。

教参上提供的参考答案是:“文章中不少惟妙惟肖的人物行和事件的描,都有作者的主想象成分,不是现实原,但是,其中的细节是在大致符合史的情想的,符合史本真实现实真实这种虚构是一更高次的真实,因为它往往反映了事件的本。”

这一回答只是解决了一半问题,而且似是而非,因为散文的本质就是纪实,所谓“更高次的真实”,“往往反映了事件的本”,是指小说,而不是散文。学生对此答案困惑不解。

而我的看法是:把写小说的手法小部地(不是半部,更不是大部)用到自己的散文中去,而且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是余秋雨历史散文的一大特点,是缺点,也是优点,他的这种写法可视作历史文化散文的一个独创的新品种。从其得到广大读者热情欢迎的情况来看,应予充分肯定。至于它能不能“流芳百世”,还有待时间和历史的冲刷。

我跟学生谈了我的看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与赞扬。而我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跟我在青年时代有过文艺评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有很大关系。

没想到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仅供参考。

还要谢谢你的青睐,要为我在语文味网站上开辟专栏,可是因为我明年就要退休,再加上我的兴趣即将转移,所以只得辜负你的美意了。但我仍会支持你及你的网站,有重要的任务还可交一点给我,我将欣然从命。

 

人云2007-7-4

 

 

 


最后更新[2008-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