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阅读次数:307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长春市东方实验中学    孟想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也可以说是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学习兴趣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倾向。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它引导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注视、接近和探究。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求知的需要,学生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求知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并使原有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因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国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推动着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勤奋钻研,乐此不疲。因为浓厚的兴趣可以减少疲劳,保持并提高注意力。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生活中他们就会时时自觉地学习语文,训练技能。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也是他们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更应该一点一滴逐步做起。

1.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态度,主动去寻找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并从中培养起学习兴趣.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门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在每天开始上这门课或学习这门课的内容之前,完成以下几种活动:面带微笑、搓着双手、还可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总之是作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而且让自己成分感觉到这一点;同时,脑子里不断地想:下面的学习内容将是我能够理解的,我将高兴的学习;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细心就是对学习产生热爱的源泉。

结果,实验极有效地改变了同学们以前的消极学习态度,解除了原来的苦恼,并丛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参加这个实验的3000多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成功了,他们开始对原来最感头疼的课程产生了兴趣。而报告失败的信件只有几封.这个实验十分简单,而且一般只持续3周左右,便可奏效。(见于路海东·《教育心理学》第291页)

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个实验的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语文学习的兴趣。

2.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采用有趣的方式呈现有趣的教学内容,对于枯燥的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兴趣源

1)利用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进行电化教学。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时间季节、天色气象、山林原野、江河湖海等自然景物形象更是色彩纷呈;另外,语文教材中各类文章,必然牵涉到具体事物,如房屋楼宇、听台寺院、舟车桥路、工业流程等具体事物形象也别具韵致。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改写、编排课本剧等。使得这些形象直观地作用于学生的眼耳手鼻等器官,直接冲击学生的大脑,使他们产生兴趣,较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2)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时间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去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对鲁迅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家书房中对联的处理:“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应该挂在左侧还是右侧?春节刚过,年味还没有消散,要求同学们结合随处可见的春联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跃跃欲试,很感兴趣,甚至有不找出答案誓不罢休的架势。

3)教师要以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为媒介把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传染给学生。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为情感所打动,并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3.同时,学生对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也可以作为源头,牵引到语文学习上

适用的具体情况是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语文学习目的。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的形成受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既不可能对所有学科和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也不可能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不感兴趣。只要学生有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就应去发现它,并帮助学生把它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比如在作文训练中,只要教师的命题科学,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就能将原有的生活积累及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行构思、选材,并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其作文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此,教师对班级中不愿学习的学生应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如对体育活动。文娱表演、绘画等的兴趣,然后巧妙地组织有关的活动,将这些兴趣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语文学习需要和语文学习兴趣。

4.再次,要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面,使学生逐步产生的兴趣变得稳定而浓厚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基础越扎实,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兴趣会逐渐稳定。相反,在某一学科知识基础薄弱,欠债过多,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朱智贤(1982)主持的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调查发现,学生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中“基础不好”占59.84%,排第一位。

语文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学生的表率。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总是能最大限度得赢得学生的钦佩,产生很强的亲和力,是学生乐于亦步亦趋,接受老师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

教师要善于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给养。我们提倡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基本素养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使得我们的学生营养全面、茁壮成长。

指导学生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要鼓励学生并给他们提供时间、空间、机会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鼓励他们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得间接的知识经验。教师还要抓住各种让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机会,使他们做到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乐趣。

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由易消失到稳定,语文学习的内在动机会随之逐步加强,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


最后更新[2008-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