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索尔维格之歌》的两种可能》
出处:程少堂转贴      阅读次数:18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索尔维格之歌》的两种可能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7年12月26日   

《索尔维格之歌》的两种可能
——格里格逝世百年祭
肖复兴

  今年是挪威最伟大的音乐家格里格逝世百年的日子。早在去年年底,我在北京音乐厅就看到了今年3月9日有纪念格里格逝世百年的音乐会,便早早预定下了票子。可惜,那一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只能遥想音乐会的盛况。音乐会有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组曲里有那首《索尔维格之歌》,这是一首我最喜爱,
也是格里格最有代表性的乐曲。

  如果《索尔维格之歌》有第一种可能,我以为它应该是一首思乡曲。

  思乡是一切艺术家最容易患的病症。越是艺术造诣深的艺术家越是易患思乡病,“可怜多才庾开府,一生惆怅忆江南。”

  1865年,格里格22岁,独自一人到罗马。游历富于艺术气质的意大利,一直是格里格的梦想。但是真的来到了艺术气息赏心悦目的罗马,并没有给予他更多的快感,却让他的思乡病越发地蔓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诉说着他因远离祖国而引起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我每天夜里都梦见挪威。”“我在这里不能写作。”

  “周围的一切太耀眼,太漂亮了……却丝毫没有使我感到在家乡刚发现我们的淡淡的微薄的春意的欢欣。”

  ……

  据说,丹麦的童话家安徒生曾经偶然听过格里格的一首管风琴即兴曲《孤独的旅人》,很是欣赏,那种因远离自己的祖国而感到无法排遣的孤独,因孤独而渴望回到祖国重温春天絮语的心情,使得他们两人的心豁然相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时候,格里格正在丹麦,他和安徒生因这首《孤独的旅人》结识,安徒生正是从思乡之处敏感地感受到他的天赋,器重并鼓励这个年轻人的音乐创作。格里格曾经为此终生感谢安徒生。

  如果我们明白了上述有关格里格的经历,也就明白了格里格为什么在他的《培尔·金特》组曲里那首《索尔维格之歌》唱的那样凄婉动人了。索尔维格终于等来了历尽艰难飘洋过海而回到祖国的丈夫培尔·金特,唱起的这首气绝而亡的歌,当然要成为千古绝唱。

  格里格曾经说过:“巴赫和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是高地上建立的教堂和庙宇,而我,正像易卜生在他的一部歌剧中说的,是要给人们建造他们觉得像是在家里一样幸福的园地。”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宏大主题的思乡曲相比,《索尔维格之歌》融入索尔维格个人的情感,便更为亲切而感人至深,将抽象宏观的思乡化为具体细致的归家,让他音乐的主题具有水一样的渗透性,如家一样能够和我们立刻水乳交融,肌肤相亲。

  思乡,确实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如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时刻,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恐怖威胁甚至战火的蔓延,总是如暗影一样潜伏在我们四周,思乡更成为了人们心心相通的共同鸣响的旋律。古典音乐之中,在我看来思乡意味最浓的大概要数德沃夏克和格里格了。只有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思乡情结能够和格里格相比,如今无论你在哪里听到格里格的这首《索尔维格之歌》,那种他独有的思乡的浓郁感情总会伴随着特罗尔豪根前挪威海飘荡的海风,湿漉漉的向我们扑面而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处处同。

  《索尔维格之歌》的第二种可能,我以为应该是一首爱曲。

  大约40年前,一位插队的朋友借我一本残缺不全的书,是一本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下册,其中有一篇小说叫《一篮枞果》,读后怎么也忘不了。他写格里格在卑尔根的森林里遇见守林人8岁的女儿达格妮,弯腰帮助她捡散落一地的枞果的时候,答应她在她18岁的时候送她一个生日礼物。果然,在达格妮18岁的生日的时候,她在奥斯陆一个美丽的夏季白夜里,听音乐会听到了格里格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一首美妙的乐曲。

  巴乌斯托夫斯基把这则故事写得很美,让我感动于格里格对于承诺乃至诺言的一片真心之余,那时,总有一个疑问在我的心头没有解开:为什么格里格能够这样做到,仅仅是为了信守一个林中诺言,仅仅因为达格妮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便能够付出了十年的代价吗?我有些怀疑是不是巴乌斯推夫斯基的虚构?要不,就一定有别的更能够让人信服的原因。但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没有写到。

  一直到前些日子,读到张洪模教授写的传记《格里格》,看到格里格唯一的女儿亚丽珊德拉,13个月就不幸因病夭折这一节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我一下子明白了巴乌斯托夫斯基为什么要那样写了。我找到了令人信服的原因,那并不是虚构,而是一个艺术家真实心灵最艺术化的体现。

  只是,如果我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我应该在文章中加上这样一节——

  当格里格伏下身子,把散落一地的枞果拾回篮子里,帮助达格妮提着一篮沉甸甸的枞果,问她:“今天是你几岁的生日呀?”

  “8岁。”达格妮的声音清脆得如同一声悦耳的长笛。

  8岁,格里格禁不住在嘴边念叨了一句。如果自己的女儿亚丽珊德拉活着,早已经过8岁了。亚丽珊德拉才活了仅仅13个月呀,流星一闪,就病逝了,可怜的女儿没有能够和眼前的这个小姑娘一样过一次8岁的生日。这是他的唯一的孩子啊。

  格里格望着达格妮,眼前重叠着两个小姑娘的影子。他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达格妮漂亮的一头金发,金发上有阳光留下的温暖,还有调皮的松鼠在树间踩下的几根松针。格里格问她:“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达格妮。”

  “好的,亲爱的达格妮,当你年满18岁的时候,我一定送你一件生日礼物。”

  这样,我就找到了文章的起承转合的理由,也找到了格里格内心世界最隐秘动人的一隅。

  这样,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成为了他最动人的乐章。在格里格的心里,索尔维格一定就是那个眼睛充满童话光芒的可爱的小姑娘达格妮,就是自己无法忘怀的女儿亚丽珊德拉。那确实是一首爱曲。

 

 

 

附:)《索尔维格之歌》,它是全部配乐中最抒情、最富有诗意而且深刻动人的一段。索尔维格被金特抛弃后,仍住在他为她在林中盖的一所茅屋中。她在茅屋前一边纺纱, 一边唱道:"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要消失/一年年地等待/一年年地等待/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我要忠诚等待你/等待着你回来/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彼尔·金特》组曲

格里格的乐队作品很少,有些系声乐作品的改编。《在秋天》(Op.11)是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是同年所作歌曲《秋天的风暴》(0p.18)的继续和发展。它富有大自然的气息,也有火热的舞蹈节奏。弦乐队曲《悲歌旋律》(Op. 34)是文耶作词的歌曲《春》和《受伤的人》的改编。两首弦乐队曲《旋律》(Op.53) 是歌曲《挪威的》和《初遇》的改编。两首弦乐队曲《北方的曲调》(0P.63),一首用的是杜埃(Fr.Due)的《民间风的曲调》;一首用的是自己的《牧牛凋》和农民舞曲《斯塔勃·拉吞》(均选自Op.17 的钢琴曲)。四首管弦乐队曲《挪威舞曲》系由汉士·西特 (Hans Sitt)改编,原为四手联弹的钢琴曲。《抒情组曲》 (0p.68)系根据钢琴《抒情乐曲》(0p.68,No.4、5) 改编。

除以上乐曲外,更重要的是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彼尔·金特》和般生的戏剧《西占尔特·约尔沙法尔》写的配乐。

易卜生、般生和格里格保持着长年的友谊。1874年,易卜生写信约格里格为《彼尔·金特》配乐。格里格前后写了约两年时间。1876年配乐与该剧一起上演,大获成功。其剧情如下,彼尔·金特是农家子弟,他任性、放荡,耽于幻 想而自私自利。他诱拐了美丽、善良的少女索尔雅格,却又抛弃了她。他周游世界,经历种种荒唐的、冒险的生活。他和英格里特恋爱,又在山王的大厅中爱上了皇帝的女儿特罗尔。他母亲阿塞临终前,他曾短期返家,旋即又离乡他往; 后又与阿尼特拉相恋。他不惜损人利己、丧尽天良。但是, 狂想终于一一幻灭,倦游归来的金特最后返抵故乡,在他忠贞的末婚妻索尔维格怀中安然死去。这部戏剧以高度的哲理 性和象征的手法,嘲讽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追求权力和金钱的 丑恶现象,表现了个人欲望和野心的难以满足和利己主义者的精神空虚,而唯有在故乡和真挚的爱情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但这部戏剧也宣扬了一种“安天乐命”的落 后思想。格里格为此剧共写下二十二段配乐,后来,他从中选出八段,组合成两套组曲。从此,这两套组曲便成为各国音乐会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

第一套组曲有四段:(1)《早晨的情景》,是原剧第四幕当金特流浪到非洲时的配乐。它通过牧歌风的旋律和一再向上方三度的转调,造成鲜明的色彩,宛如清晨的曙光逐渐显现:


阳光逐渐透过云层,闪出光芒,大地终于苏醒。这时, 金特暝想着他理想的乐园。绘景绘情的音乐显然仍是北国的风格,和剧情研发生的地点非洲并无联系。

(2)《阿塞之死》,用于剧中第三幕。阿塞是挪威老 农妇的典型形象。她的丈夫将家产挥霍殆尽后,她带着小金特艰难度日。金特长大后又外出不归,她在家中悲惨地即将死去时,金特总算赶回家中。但她的死并没有使金特浪子回 头。她一死后,金特又飘然而去。此曲宛如送葬曲,充满悲哀的气氛,用同一个旋律的一再反复,通过力度不断增强, 非常集中地突出了悲剧性的形象,达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阿尼特拉的舞蹈》,是诗剧第四幕中一场的配乐。阿尼特拉是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金特在非洲沙漠中遇见她,爱上了她。音乐用玛祖卡式的节奏写成,应用了大量的跳音,刻画了跳着轻盈而动人的舞蹈的少女形象。它的主题旋律是:

 

(4)《在山王的大厅中》,描绘了洞穴中群魔乱舞的景象。主题先在低音大提琴上出现,然后不断开腾:


第二套组曲也由四段组成:

(1)《抢新娘──英格里特的哀叹》,金特在某一个乡村乘混乱之际将别人的新娘(英格里特)抢来。音乐描绘了婚礼场面中人群的惊恐和愤怒。

(2)《阿拉伯舞》,它把人们带到了阿拉伯的异国天地,音乐富有东方色彩。乐队中应用了短笛、三角铁,从而使音色更嘹亮、更富有色彩性。

(3)《彼尔·金特的归来》,又名《海上风暴之夜》, 写金特乘的海船驰近挪威海岸时遇到风暴而沉没。音乐描写了狂风怒作。海涛汹涌的形象。船沉没后,金特居然抱着一块木板被冲到海岸得以幸存。

(4)《索尔维格之歌》,它是全部配乐中最抒情、最富有诗意而且深刻动人的一段。索尔维格被金特抛弃后,仍住在他为她在林中盖的一所茅屋中。她在茅屋前一边纺纱, 一边唱道:"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要消失/一年年地等待/一年年地等待/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我要忠诚等待你/等待着你回来/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附二: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作为19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作品都寄托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1875年,格里格为挪威文豪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写作了配剧音乐,首演大获成功。后来,格里格从中选出八曲,改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这就是著名的《培尔·金特》组曲。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成为世界音乐文库中的精品。其中感人至深的《索尔维格之歌》原用于诗剧第四幕——生活放荡不羁、行为荒诞不经、浪迹天涯的农家子弟培尔·金特,有一位忠实的爱人,名叫索尔维格。她在茅屋前一面纺纱,一面唱这首歌,耐心地等待培尔·金特这位浪子的归来。《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采用“主歌—副歌”型的二段式结构和分节歌形式。主歌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副歌的旋律来自真正的民歌,只唱一个“啊”字。主歌是抒情性的,副歌具有花腔的特点,两者在调式、速度、拍子、节奏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培尔·金特》组曲中,《索尔维格之歌》是最后一个曲子。这首乐曲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演奏,淳朴婉转、余味无穷,充分表现了索尔维格这个挪威人民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人们说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植根于民间音乐土壤、寄托挪威人民理想的雅俗共赏之作。


最后更新[2008-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