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扬弃旧模式创建新模式的过程。语文课程新课标的出台提出了一个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为我们创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实践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的内容、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的“三维、四点、五板块”的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三维、四点、五板块” 教学模式,是指把握“自主、合作、探究”三维一体的教学方式,落实“重点、基点、难点、亮点”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遵循“感知、质疑、鉴赏、积累、写作”五个板快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将“三维、四点、五板块” 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说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它一般是这样操作的:
一、感知课文。
1、学生自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重点、基点、难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提出的重点、基点、难点也许会不尽相同。此时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2、学生合作感知课文,明确课文的重点、基点、难点。针对学生的不同发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自行解决一些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随后,把他们不能解决的重点、基点、难点问题明确下来,开展下一步的学习。
二、质疑课文。
1、质疑感知过程的问题。围绕学生感知课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此时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着最大的收获。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课文的其它问题。此时的目的是补充和提高,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跳一跳摘桃子的提高原则,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鉴赏课文。
1、学生自主鉴赏课文,了解课文的亮点。与学生自主感知课文一样,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要学生能够做到主旨积极向上,说理自圆其说就行。
2、学生合作鉴赏课文,明确课文的亮点。与学生合作感知课文一样,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鉴赏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把有争议的问题留下来,开展下一步的学习。
3、教师指导鉴赏课文,把握课文的亮点。这步教学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合作鉴赏中有争议的问题,开展课文鉴赏的指导;二是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其它内容。
四、积累知识。
1、工具性知识的积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方方面面的重点内容,都可以有所侧重地开展积累工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生活的渗透问题,留心处处,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2、人文性知识的积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积累知识当然少不了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课文的情智内容为中心,我们可以辐射到古今中外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写作练习。
1、仿写练习。仿写是语文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离不开仿写。课文的精彩语句和语段、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写法,都是学生仿写的主要对象。仿写要以源于课文而有别于课文为准则,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2、创作练习。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仿写而是创作。虽然我们不要求每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都要去写作,但是有些课文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写一写也无妨。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首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我们把它提高到教学的高度,提出“三维”教学方式,这本身就是新课标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其次,新课标并不反对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传统的“重点、基点、难点”仍然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新课标反对“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亮点”问题。其意图就是借助“亮点”的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说,“重点、基点、难点、亮点”的“四点”教学体现了新课标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理念。
其三,“五板块”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则体现了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要求。在“三维”“四点”的基础上,通过“感知、质疑、鉴赏、积累、写作”五个板块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固然可以达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新课标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认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维、四点、五板块”教学模式,实质上也是围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写得怎样、怎样学写”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的。其中“感知、质疑”部分主要认知的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鉴赏、积累、写作”部分主要认知的是“写得怎样、怎样学写”。
按照这种模式开展语文教学,主要体现了认识论的两个规律:
1、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认知规律。“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写得怎样、怎样学写”,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认知过程。“写了什么”是对课文表象、概念的分析与综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是对课文内涵、规律的判断与推理;“写得怎样、怎样学写”是对课文整体情况的评价与吸收。
2、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飞跃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从“写了什么”开始,以“怎样学写”收结。前面部分重在认识,后面部分重在实践,有着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飞跃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