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毛冰:《色戒》观感》
     阅读次数:158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冰:《色戒》观感

花瓶打碎了才是垃圾

——《色戒》观感兼评《掰开揉碎了是垃圾》

罗湖外语学校

 

美丽的花瓶怎样才能和垃圾扯上关系呢?答案是打碎它。

《晶报》110日的一篇评《色戒》的“力作”《掰开揉碎了是垃圾》,读了就给人这种印象。我不是说《色戒》这只花瓶多么名贵,但它绝不是垃圾。垃圾是你“掰开揉碎了”制造出来的,与李安无关。

我认可作者是在“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审视《色戒》”,洋洋洒洒铺垫了整版,可惜认真得不靠谱。借用该文题目来解释其失败再恰当不过——掰开揉碎了是垃圾。问题出在文章写得“太技术”加“唯技术”。耐着性子看完作者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的分析,暗自庆幸自己没读过电影方面的专业书,否则将落下病根——囿于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切割技术的娴熟,而无法常态地看一部电影。

文章用“戏眼”和“最核心”这样的词,来定位王佳芝对易先生说“快走”这一突变情节,由此出发,开始了对全剧角角落落的细节进行严密而精微的梳理,看它们是否都指向“快走”这一核心。最后得出了一个蛮横的结论:铺垫不足或阐释不明,无法解释结局,“叫人怎能不往垃圾里归类呢”。

“全片由麻将戏、抗日青年戏、偷情戏三大部分组成”,作者先手起刀落将影片大卸三块,然后再逐块一阵狂剁,直到“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将一部电影由整体显现出来的鲜活性有机性和生命力尽数瓦解,只剩满地杂碎,惨不忍睹。

对“麻将戏”的分析最荒腔走板。先依据“多得让欧美观众窒息”的标准斥其冗长,然后说在展现时局氛围方面“不如那些戒备森严的特务和德国牧羊犬们的眼神来得更有质感”。 照这种思维,拍惊悚片最有质感的就是鲜血飞溅,拍战争片最有质感的就使飞机大炮,拍言情片最有质感的花前月下。这哪是更有质感,这是直筒筒一条道走到黑。另外,既然是“有人说”而不是李安本人确认麻将戏展现了华人文化,你又何必大谈麻经(作者口气权威不容置疑,俨然麻神开讲座),进而得出“麻将文化不伦不类”的结论呢?

我们不妨对电影进行再创造,揣摩一下麻将戏的用意。一是有中国味中国气息(不要扯到文化的高度),因为这是中国人拍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拽一帮人去听歌剧,除非易先生们娶的都是洋太太。二是麻将桌上太太们的闲聊既透露了时局信息,又展现了一种寻常生活情景,这才是生态化的历史真实。乱世也不可能全是宏大激烈的场面而看不到人间袅袅烟火。三是和屋外笼罩在铁灰色敌对气氛中的警戒人群造成反差,男人们冷硬的黑脸和女人们暖和的笑靥相互切换,在视觉上形成张弛转换的节奏,这是符合人们普遍的感知习惯的。四是麻将戏的反复、冗长本身就反衬了时局的紧张诡谲——外面不太平,室内活动才多嘛,那也是不得已。五是电影的主角是男人和女人,不是特务和地下工作者,主题是探究人性本能,不是再现敌我斗争,要那么多拿刀拿枪的人反倒跑题。

“中庸的回避”一节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堆文字。作者又一次以自己的臆断来立论,“李安可能是想把这群人(指抗日青年)表现得很激进、苍白,以便作为王佳芝突变的借口之一”。如果王佳芝是因为这样突变的,《色戒》挖掘的人性就太浅太简单太通俗了,这有点类似于两个人谈朋友,你条件差些,就别怪我换人了。

 沿着这个莫须有的思路,作者开始为难李安,“一个巨大的矛盾就摆在了李安面前:抗日是个政治性的话题,你是歌颂还是批判这些抗日分子呢?李安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惯用的伎俩——中庸的方法回避了这个问题”。拜托,李安用得着回避吗?为什么要歌颂还是批判那些青年?整部戏都不是在对“政治话题”进行道德评判,为什么要给出倾向性?“如果邝裕民与王佳芝的暧昧玩出点味道,那么《色戒》也不至于是今天这个样子”,作者又错了。王佳芝邝裕民真要玩出点味道,《色戒》恰恰就是一场俗得掉渣的三角恋爱戏,那几场床戏将由此更靠近色情。作者又说,“你不强调这帮抗日分子是怎样把王佳芝逼到那条突变之路的话,就难以坐实王佳芝突变的一部份借口”,我不知道电影是不是一定要这样逻辑的拍逻辑的看逻辑的评才好,我只知道两点:一是,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留白”,因为读者观众还要再创造,你要给他们留点空间。二是,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它的轨迹难以“坐实”。

在对“偷情戏”的分析中,作者把邝裕民又扯进了情感的旋涡中来,进而斩钉截铁的质问,“如果王佳芝还深爱着邝裕民,何来突变?”。前面说了,李安并不想拍三角恋爱,所以电影里王佳芝虽然和邝裕民有过暧昧的对视和对白,但与“爱”无关,李安不会让他们的情感上升到爱情,那是跑题的做法。至于说王佳芝“因为易先生六克拉‘鸽子蛋’的真情毅然殉情,并且捎带上五位热血青年一起上路”,就有点像大字报的批判口气了,就又回到了政治话题上。两个小时的电影,能把王易的情感变化滴水不漏地描述得清清楚楚吗?如果能,空白会不会就不够了,人性变化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不是也无从表现?作者对易先生的分析倒有可取之处,“发现与单纯的麦太太交往可以使自己近于崩溃的神经得到充分的放松,于是人性开始滴滴复苏”。

王佳芝一开始对易先生“完全是毫无感情的色诱”,这是明摆的事实。在她脑子里,只有一个该杀的汉奸,没有别的。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通过陪易太太打麻将逛街这样的迂回,王佳芝贴近了易先生,并由易先生一次近于变态的性接触,开始了两个人的暧昧关系。在王佳芝眼里,易先生逐渐由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生活中的男人,一个上错了船内心有深重末世感的忧郁的中年男人。在悄悄剥离人物身上的社会性外壳,让他们回归到只显现性别特征的两个人后,李安开始大胆地展现性爱的极致,后来观众就听到了王佳芝耳语似的那句“快走”,无异于听到一声惊雷。剧情由此急转直下,迅速推移到了黑暗的刑场。

文章里有一句话,“这是一种开放的很有张力的处理”(作者认为李安没有做到)。我认为《色戒》完全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什么叫“张力”?我以为张力就是一种隐蔽性、丰富性、不确定性、未知性。怎样才能有张力?我以为“引而不发”、“遮遮掩掩”、“点到为止”、“冰山一角”、“欲擒故纵”、“虚实相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都可以形成张力。恰恰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清清楚楚地“坐实”没有张力。文艺作品的张力是要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不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不提供诸多推测的丰富可能性,何来张力?

清冈卓行在其著名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认为,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追求。如果还原维纳斯的双手,一切“可能”就将化为乌有,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所以,文章对《色戒》的以下印象,“支离破碎”,“中庸”、“滑稽感”、“质疑”等,恰恰反证了《色戒》的张力。

“拿床戏忽悠,奠定了影片票房的成功”,作者这句揣度之语可能很伤李安的自尊,不知道李安作何感想。我觉得李安确是在关注“性”,从《断臂山》到《色戒》,“性”都是其最终归结点,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同性之间,一个发生在异性之间。这两部片子加在一起,完成了李安对“性”的完整挖掘。但这个“性”,除了“性欲”“性爱”外,还应该有“人性”这一基本内涵在里面。而“性”就是赤裸裸的,有时可以超越任何背景而至于一种纯粹。

内地电影发行未实施分级制,《色戒》删节上市是必然,这没什么好抱怨的。未删版不适合特定人群观看,这应该是普世的认同。但删节后李安力图表达的东西,的确找不到依托了。所以李安在被质疑时,才无奈地说了句:希望大家看到未删节的《色戒》。

 

 

 


最后更新[2008-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