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按:08一模评卷顺利结束。感谢各位老师写来的学生答题情况反馈。现挂上语文味网,供老师们参考。还有14题没有发来,请题组长尽快发给我。
9.1翻译部分评卷说明。
原评卷标准为:①“行人”1分,“使事”1分,句意畅达1分;②“适”1分,“幸赦而盗”1分,句意畅达1分。
评卷时修订为:①“行人”1分,“使事”1分,“徒”1分;②“适”1分,“以”1分,“幸”1分。对这两句翻译是否正确,“徒”、“以”二字的理解很关键。“徒”应释为“仅仅”,而非“白白地”,“以”应释为“以为”,而非“因为”。这两字理解正确了,句意就畅达了。
学生试卷中暴露出的问题:
⑴根本没读懂文句的意思,错得离奇,反映出部分考生基础太差。
⑵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关键字词的意思。
将“行人”译为“过路的人”、“行军的人”、“带兵打仗的人”;将“兵”译为“兵器”;将“使事”译为动词短语“使者办事”,没考虑到它是“累”的宾语,应为名词短语;“其幸赦而盗”是“宰执”的主观看法,不是事实,“以”应释为“以为”,大部分考生把“以”释为 “因为”了。
⑶文言实词积累不够。
“幸”作“希望”讲,在《孔雀东南飞》里学过,“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能准确翻译该词的考生真称得上凤毛麟角。
⑷文言句式掌握不熟练。
“徒为累使事”本为主动句(“累”有使动用法),不少考生硬将它理解为“徒为累(于)使事”,翻译成被动句,结果把意思搞反了:谁拖累谁?
⑸错别字俯拾皆是。
“拖累”写成托累、脱累,“恰逢”写成洽逢、恰缝、恰蓬,“赦免”抄成赫免、敕免,不一而足。
9.1文言翻译题改卷反馈
(1)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3分)
(2)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 欲诛之。(3分)
一、答题主要错误反馈
第(1)题中,“累”字虽不是得分点,但问题较大,三点:
使动用法译不出;“牵累”的意思译不对,很多译为疲劳、劳累;字写错的太多,很多把“拖累”写成“托累”“脱累”等。
其次是“行人”的问题较大。译成“行走的人”、“行军的人”、“有才能的人”、“路上的人”,五花八门。还有的译成了动词,如“出使”。一般前面译得出“出使的人”,后面就能译出“出使的事”,两个得分点有一定关联性。
另外,后设的得分点“徒”得分率较高(去掉了句意畅达1分)。“以兵”中“以”字译成“用”的很多,“兵”译成“兵器”、“军队”的很多。
第(2)题中,加了得分点“以”(去掉了句意畅达1分),一半多的学生错译成了“因为”。
问题最大的是“幸赦而盗”,“幸”译出“希望”的极少,2000多份卷中只有一、两个。多译为“侥幸”、“庆幸”、“幸而”。
“赦”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古代新皇帝登基要大赦天下,乱猜。能在整体上答出盗贼 趁着/赶着/想在/因为 大赦天下之时去偷盗的,我们就酌情给分了。“而”应该表修饰,连接“盗”的状语,很多人答成“却”,说举国哀悼的时候你却来偷盗,该杀!
其次是“宰执”的翻译。很多学生译为“宰相”和“固执”,或“宰相抓到”。分析句子语法结构就该知道“宰执”应该是人,是个名词。
另一个得分点“适”译为“恰好”时,有些学生错写成“洽好”。一般都能译对。
二、教学应强化的问题
1.强调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
第(1)题的“行人”和“累”都是就字论字、不联系下文而错的。只要看看下文,其实不难理解。
2.重视补充重要古代文化常识。
第(2)题 “幸赦而盗”的翻译错误百出,主要因为学生古代文化常识的欠缺。
3.注意字要写正确。
这两题难度稍大,我们评分时手宽了又宽,均分依然不到3分。是否是缺考卷也算0分计入平均分了?改的时候有很多空白卷。后来帮手改的选做题(实用文阅读)也是很多空白卷打0分,是否不选本题的也是算了0分?希望程老师能公布一下各题的平均分。以上也是征询了附近几个评卷老师意见,综合在此,供您参考。
罗湖外语学校 宋艺蓉
2008.03.05
断句:
本题的阅卷情况是:考生的文言基础较好,老师的复习抓得扎实,学生得分较高,很多同学得满分,极个别同学得0。5分或1分,全题的平均分有2。6分。
当然,学生答题也有问题,具体表现在:不少同学不会依据文言文句子的内在规律去停顿,如或依句末语气词,或依对称句式,把句子扯烂了。有个别同学投机取巧,全依2字或3字停顿。第三,不少同学不认真理解题目要求,把不要断句的句子也去断句读。
断句:
本题的平均分2.4分左右。
改卷时有两处停顿可停可不停:“事//不”、“胜//则”,此两处断了没断,均不计分。
错得比较多的是“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许多考生在“言/而”间停顿,显然没有理解文意。
有的考生漫天撒网,似有碰运气之嫌,断错的地方多,酌情扣1分。
一般情况下只计断对的地方,每处给0.5分。(南头中学 于元林)
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题阅卷汇报:
1、得分要点
指出两首咏物诗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人生境界;《竹石》表现的是一种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和价值取向;《石灰吟》表现的是一种为了保全名节而不屈从淫威,不惜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其实两首诗的象征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所以一定要抓住咏物诗的物体特征来求异思维) 2分
从中国历史上分别选出两位代表不同境界的著名典型人物来论证诗歌意象。2分
说明人和物形神特征的相关性。2分
2、答卷情况
虽然诗歌本身运用象征手法,但由于模拟词比较明显,所以人生境界的把握比较鲜明“坚韧”和“清白”的诗眼都能抓到,且对应人物不胜枚举,本次诗歌题的得分不算低,平均大概接近4分吧。但是还是有不少满分卷和空白卷的悬殊差异。
答题中间暴露出的问题是:
审题不够仔细,虽然试卷和答卷的问题设置形式不一致,但两个问题的分工应该是看得清楚的,可是不少学生有串题现象,我们还是酌情给分的。
举例人物不够典型,要注意符合诗歌的不同境界,选中国历史名人,而且要分别说两个人,学生在举例实证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这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应为这也是一个作文材料的能力问题。
再有就是语言表述要有简洁的理由说明,要分点陈述,要体现境界内容。(诗歌鉴赏比理解更重要)
王建中
默写
2008年深圳高考一模试卷默写题共设四个小题,要求考生任选其中三题作答,考查内容分别出自两篇古文(《送东阳马生序》和《劝学》)和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锦瑟》),分值六分。全市有22300多考生参考,均分达到4.2分。其中《送东阳马生序》一题,可谓是出高三老师和考生不意,考出了复习备考过程中的一个盲点。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有以下一些问题可望在今后复习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1.部分学生没有任何记忆积累或积累很少。对这样一个很容易得分的题轻易放弃,很不明智。
2.记忆不牢,张冠李戴现象较严重,考前100天中,应该强化记忆的督查。
3.错别字严重。这次主要有以下一些字被写错:“丰茂”、“萧瑟”、“硕”、“趋”、“叩”、“挺”、“车柔”、“托”、“沧”。有些考生三句都背上,但却写出了四个甚至五个错别字,只得一分或二分,非常可惜。
4.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有些考生的答卷被放大到了200%,仍然无法看清字迹,只能扣分。
翠园中学 相东辰
14题:(未发来)
15题
评阅该题时,尺度放得较宽;即如此,5分题平均得分刚过一半。
该题包含两问,答案均可基于行文和文题而展开。“奇迹”着眼点在“欧洲已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思想也已消逝,但该思想的创立人却受到空前的重视和热捧”。但多数同学要么对“奇迹”的含义理解不对,要么对关键语句抓不准,外围话写得多,要么对全文缺乏整体把握,导致书写虽多,关键语词缺少的局面,难以得分。
第二问的“进步”答得很分散,问题较多。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力不够,多数是写材料写例子,很少能抓总括句抽象句。大部分同学没有从“认识”或“思维”角度入手找概括句,而是盯住“现实”问题,答案缺少高度、力度,击而不中。
选考题16题改卷心得
1、选做文学类阅读的学生较多,但有不少同学没有读清题干,题干所问的是对“句意的理解,不少同学答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非所问。
2、答题区域错误。不少同学把实用文类的19题答在16题的答题区域,甚至有同学把论述文的15题答在
16题的答题区域。
3、所给的答案错别字较多,句子不通顺。
4、本题大部分同学可以拿到2分,对小说题目的表层意思理解较为准确,但对其的引申义理解不到位。
宝安中学:余丽君
我负责的小说阅读16题答题大致情况如下:
1、答非所问:题目是“含义”错答成“作用”。
2、绝大部分学生只答到了一般意义,没有答出引申义即标准答案的第二点。
3、错字漏字现象非常严重。
4、总体得分在2.5分左右。
曾立文
小说题:
1、概念不清,不懂“蛇足”的意思。比如有学生写“蛇足呼应蛇头,生动形象。”
2、错别字多,如“关点(观点)、召应(照应)、节尾(结尾)、画龙点精”等等。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不明确,比如有学生写“总领全文”“铺垫”“衬托”“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4、概括能力不够,写的很多,重复的话语不少,浪费时间和笔墨。
5、观点不明确,自相矛盾。
6、文体不分,小说的术语写成议论文的术语。
7、打“擦边球”,术语不到位。
8、不懂的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其作用。
9、不扣文本,靠空话套话支撑答案。
南头中学 张利
深圳一模考试第17题答题情况:
1、对禅师判断准确的学生较多。
2、对画家的认识,一部分同学只看到故事开端中表现的人物经历——奋斗,成功,孤独,而忽略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写的人物转变,没有注意画家为解脱苦闷拜访禅师而领悟人生之道的过程,片面地将画家的性格概括为“没有远大理想”,或者“物质富裕,精神贫穷”;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抓住画家的一句话:“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片面地将画家性格概括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矫正办法:①引导学生注意小说情节的完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不要仅仅通过一个细节来概括人物的全面性格。
3、对弟子性格的分析,约有70%的学生概括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约有20以上的学生分析“缺乏冷静,激动好斗”。没有想到这些人物是作为与禅师、画家对比而写的次要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既要看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参照注意他们与主要人物画家、禅师的性格异同。
4、抛开文本,胡言乱语。如答禅师、画家、弟子分别象征老师、学生、家长;老人、中年人、青年人;穷人、富人、民工;有学问的人、有钱的人、什么都没有的人……
第17题阅卷组
18题:
1. 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没有读清楚题目的意思,胡乱作答。有的同学甚至都不知道“蛇足”的意思,答案与题目要求相距甚远。
2. 学生不清楚小说文体的特点,在答题的时候不会使用小说文体术语,而是用诸如“论点”、“观点”、“意境”等之类的词语。
3. 基础稍好的学生能够按题目要求作答,术语也很到位,但是没有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答题,只是一些套话、空话而导致失分。
教苑中学 张国萍
2008.3.7
19题
①审题不清:两问看成一问,或两点看成一点。②常识错误:把毕加索、贝多芬、徐悲鸿、赵本山等当作文学家,把《向日葵》《蒙娜丽莎》等当作文学作品。③张冠李戴:混淆作家与作品,如“鲁迅——《荷塘月色》”。④用词不当:如评价鲁迅作品用“牛”“强”“狠”“酷”“爽”等。⑤顺序错乱:把第二问放到第一问前作答,或把两问搅在一起作答。⑥错别字:如把鲁迅写成“鲁讯”等。
第二十题:
这一题的答案要求有三点:一是回答“不能”,这一点绝大多数考生都做到了。二是回答总说“两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吐字运腔要从人物出发”,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对此作答。三是分两点具体回答,即第一例强调体会人物的不同心境;第二例强调注意人物的不同身份。鉴于大多数考生没有回答出“两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吐字运腔要从人物出发”,我们对答案标准稍稍作了调整,把这一点的两分匀到两个具体要点中,每点两分。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考生回答得要言不烦的。但相当数目的考生,没有回答出这两个具体的要点,而是把注意点放到称赞马连良的工作态度上或者纠缠在几个具体事例上而不善概括。还有的考生只回答了“不能”、“不可以”、“否”,这样当然只能得到一分。还有极少数考生回答了“可以删”,说明这些考生既没有读懂文章,也完全没有领悟出题者的意图。总之,参考答案拟得比较具体、完备,但是考生回答不尽人意,所以该题得分并不高。考生还是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理解题意和准确表达上下功夫。
周社
深圳一模第21题改卷情况统计:
满分6分,平均分1.9分。观点有四个要点:反复实践,多方学习,形成个性,大胆创新。观点每点一分。每个观点下辅有结合马连良经历的材料说明则相应得分。学生大多只写观点,没有材料说明。我们小组统一,如写出四个观点也可得四分。四个要点学生基本能写道两三条,但少有能写全的。改卷较灵活,只要涉及相应的内容都给分。
第21题阅卷小结 朱玉辉
本题主要有两大问题:
1.最大问题是学生读题不认真,未能准确领会题目要求,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注意到
题干中"结合马连良的成长道路"这句话,因而只概括了马连良的艺术特点,而没有结合
马连良的艺术实践,白白丢掉了一半的分数,非常可惜!
2.其次,作为一道赋分6分,题干中又明确地问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的高分值题,一定要分条归纳,绝不能搅成一锅大杂烩.
从阅卷实践来看,只要注意了这两点,一般得分不低于5分.
22题阅卷情况简说如下。
一、命题优异:选材(王国维)是国学大师,形式(横幅)属生活常见,要求明确(礼仪)而直探学生素质,用语典雅(润饰)而饱含语文滋味,如此“四美具”之命题,在高考命题中亦是麟角,真是把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生活性诠释得水乳交融,自然贴切,不愧是教授之手,举重若轻,深圳语文能不领风骚于岭南?
二、学生问题:满分自有,5分不少,0分嫌多。主要问题是,或不懂“润饰”含义,伤筋动骨,大换大改,如改为对联,如把“暨”的前后换位,如加入内容长达几十字等;或不知王国维是谁,生死莫辨,老少凭猜,于是胡乱称说,令人瞠目,如“同学”、“同志”、“祝寿”、“荣归故里”等;或对民族礼仪文化一团迷雾,似是而非,如“前辈”、“先烈”、“先人”、“大腕”、“大人”、“老人家”、“令尊”等。
三、成因分析:老师急功近利,迷恋题海,对新高考理解不深,观念半新半旧。
深大附中 康立
23题:
题目评价:两道语用题中出得很成功的一道,新颖富创意。既考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评价能力,又考学生的语言运用、词汇积累、表达得体。从阅卷中看是很好地达到了测试效果,区分度十分清晰,其得分率也很适中,(65%左右)。
评阅给分:本题得分点为三要点。一是:李之例优,林之例劣(1分)。二是李优之因(3分)三是对我们写作举例时的启迪。答林优为0分,答各有特点,且对李例进行充分分析的得2分以内。(2分)
答题情况综述:92%以上同学赞赏李格非教授之例,且用词很丰富,
如:阳光语言 文以载道、以言传美以词扬善、价值取向,处世美德、人文精神、时代气息、主流价值观、人性光辉、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催人上进 导人向善 予人启迪 做人真谛 积极向上 正面效应、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宣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在评价林之例时用的词语:血腥气息、语言暴戾、暴力倾向、语言低俗媚俗 引人从恶之嫌、负面影响、消极作用、缺乏内涵、灰色语言、给人阴暗投影、不良视觉冲击。(罗湖外语学校 孙振宁)
“2008年深一模”作文批改印象
深圳市南头中学 曹 瑛
一.总体阅卷感觉
1.两题自选比例
以“忍”为话题作文曰约占2/3,《知音难逢》约占1/3。
2.两题写作状态
“忍”审题大多正确,偏题者为数不少,离题者为少数。
《知音难逢》多数写“什么是知音”、“谁是知音”;少数写“难逢”,能将“难”字阐述精彩者为凤毛麟角。
3.卷面书写印象
整洁者约占1/3,大多视觉尚可,潦草不堪者也不在少数。
针对电脑阅卷实际,深一模之后狠抓书写为当前急务之一,中下等学生尤其必要。
4.得分情况参考
个人阅卷统计:总量491份,最低分15分,最高分55分,均分41.95分,均时57.8秒/份。
二.局部采样分析
(一)关于话题作文“忍”
1.自拟题选录
(1)较好题目:《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者无敌》、《忍——能屈能伸》、《一字真诀行天下》;
(2)问题题目:《忍者无敌,不忍者亦无敌》(模棱两可)、《生命的插曲》(不切题旨)、《不食嗟来之食》(偏离题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摘录不准)、《忍住一分苦》(表述不规范)。
2.使用例证简析
(1)本义之“忍”:正面有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与《史记》,苏武牧羊,韩信受胯下之辱,邓小平三落三起,项羽乌江自刎等等;反面有周瑜之气量狭小,马加爵之悲剧等等。
(2)似忍之“忍”:所举例证基本吻合“忍”的题意,如历年“感动中国人物”,从人物身上“挖掘”立意者;又如姚明、刘翔、李宁、盖叫天、王羲之、齐白石、居里夫人、霍金等成功因素,此类算是话题作文中的“聪明者”,立意不深却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3)非忍之“忍”:指好像是“忍”的例证,其实是不切题目。受历年话题作文影响,此类情况也大量出现,值得关注并予以纠正。
例如:李白、苏轼之“忍”,事件焦点不集中,人物精神不突出者;
例如:慈禧太后、清政府之强贴标签者。
(4)陈旧之“忍”:例如张海迪、邱少云(!)等。材料之匮乏、陈旧令人吃惊,笔者曾见到二三例,别的老师也有发现的。
(二)关于《知音难逢》(掌握的材料少)
感觉主要是对“知音”的含义把握模糊,如把同学、父母当作知音,把“知心”“关爱”认为是“知音”,浅化了 “知音”的意蕴,根本还是一个人文修养浅薄的问题。
(2008年3月6日星期四)
这次评改深一模作文,深感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切题方面:
以“知音难逢”为题作文,很多学生忽略了“难逢”这个中心,只是一味地写碰上一个知音,他(她)是如何地帮助自己,或者写什么是知音。但与“知音难逢”的题意并不一样。
相比之下,以“忍”为话题的作文偏离题意得较少,学生或从正面写“要忍”或从方面立意“不能忍”。
二、素材方面:
单调、陈旧。以“忍”为话题的作文事例大多集中在屈原、李白、苏轼、海伦·凯勒、李丽等几人身上,一路看去,皆是熟人。不是说这些素材不能写入文章,而是应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发现。再好的节目,也不能看三百遍的。而且,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太大的分别,几个素材之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其论证效果远远不如从古今中外、从不同领域选取人物事例。
三、行文结构方面:
在改卷中,鲜见佳作。大部分作文没有谋篇布局的意识,没有严谨的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信笔由缰,不讲过渡衔接,思维跳跃大,缺少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但有一篇文章却能脱颖而出,行文结构上颇动心思,全文围绕着“忍为上”的主旨分为三个板块:面对诱惑,要忍住趋利之心;面对胜利,要忍住忘形之态;面对批评,要忍住不悦之情。议论分析较为老到。
四、语言方面:
语言或单调少变化,病句多,就像一碗掺有沙子的米饭,使人难以下咽;或烦冗,一个意思,说了又说,唠叨了几段。
看来,高考的作文训练(包括我自己的学生),确实任重,但道“近”啊!
说的不到之处,少堂先生切勿为怪,多指导。锦霞这厢有礼了。
深圳南头中学 李锦霞
2008年深圳一模两道作文题,一为以“忍”为话题作文;一为以“知音 难逢”为题目作文。两个题目较为平稳,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能有效地区分考生的写作水平。从阅卷情况看,有些问题还需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以“忍”为话题的作文为例说明。
从审题来看,对“忍”可理解为忍耐、忍让、忍受、忍辱负重等,但有的考生理解为坚忍、坚韧等,则不十分切题。审题训练切勿忽视,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从立意看,如果认为“忍”就是忍让,未免流于简单。其实,“忍”有时是一种涵养,一种智慧,是面对外界压力采取的理智行为,而不是懦弱,退缩的代名词 。如果从这个角度提出观点,就显得较为深刻。同时,从忍耐、“忍辱负重” 、“忍一时风平浪静”、“小不忍则乱大谋”等正面角度固然可以写出好文章,但从考生的得分情况看,从“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与不忍”等反面写角度立意,显得新颖,得高分的更多。立意的角度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从材料运用来看,司马迁、韩信、勾践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例子当然可以用,但若只用这些材料,则显得单调、陈旧,缺乏时代感。有些考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用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与学生的肢体冲突事件、许霆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17.5万元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等鲜活的事例,为自己的作文赢得了高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写好作文大有裨益。
李新林、廉茉
从深圳一模作文改卷情况来看,考生文章基本中规中矩,议论为主,鲜有真情实感,真正出彩的文章不多,这当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对学生来说,第一个题目“忍”较容易,又符合学生考场写议论文的心态,故选择第一个题目的人较多。但文章整体立意较浅,材料“鲜活”不足。有一部分考生能从“何时可忍”与“何时不能忍”两方面立意,相对说理较全面。
第二个题目“知音难逢”,许多考生文章中没有体现出“难逢”,只是简单的谈知音,有偏题之嫌。另外许多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知音的内涵,因为知音不仅仅是简单的朋友、故人,更是心心相印的知己,其精神层面要远高于前者。所以对于第二个题目,考生一旦注意了上面的问题,或情感真挚,或语文味十足,相对第一题反而更易出彩。
深圳中学 李立
2008.3.6
深圳一模作文阅卷随感:
1. 两个目题既延续了深圳模拟卷的一贯特点(两个目题,其中一个为命题作文),也延续了07高考的命题类型(话题作文);在文体上既有偏重议论文的“忍”,也有偏重记叙和散文的“知音难逢”,这样既关照了有较强逻辑思辩能力的男生,也关照了善于抒情和叙事的女生,思虑可谓周全,体现了语文味倡导的人文关怀。
2. 从学生的选择来看,选“忍”的同学略多于“知音难逢”(有个别同学改了题目),但好文章还是“知音难逢”多,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文采飞扬充满诗意的散文。整体看文体偏议论文的约占七成。
3. 话题作文题目摘录:《忍一时,成一世》、《忍者无敌》、《忍者至上》、《隐忍铸就辉煌》、《忍是一种智慧》、《忍方成大写的人》。
4. 这次阅卷特意注意了一下字体与文章质量的关系,就我所批阅的看,字体与文章质量基本成正比关系,字体规范好看文章也好,字体凌乱难看文章也好不到那里去。我个人觉得写得好不好字并不简单是技术问题,其实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融入情感、个性及追求的“字”也就是书法,也就是一种艺术,能写出好看有味的字,写一篇好看有味的文章也并不难,因为艺术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有味的字,有味的文章,也应该是语文味的有机构成。因此,我建议要学好语文,首先下工夫写好字,有好的基本功,才有好的发展,悟不出汉字的味道,大概也悟不语文的味道。我自己学生的平时情况也正好与此理相符。
滨河中学 卢世忠
2008.3.6
作文命题评价
作文题属二者选一,一道是“话题作文”,一道是“命题作文”,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有话可说。但从改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文“忍”较容易扣题,出现的偏题、离题现象比较少;而命题作文“知音难逢”不太容易扣题,出现的偏题现象比较多,离题的作文也不少。这表明这两道题的难度并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此题的信度。
从改卷结果来看,两道作文题的高分作文都很少,特别是第二篇命题作文;集中在中间层次40~45分的作文较多,千人一面、写作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作文平均分为39.59分(如剔除未作答卷算零分这一因素的影响,估计平均分在40分以上),而得低分的学生,除了离题、偏题的之外,也不是很多。分数分布呈现明显的“橄榄形”。这表明题目区分度不是非常理想,不太有利于拉开各个能力层级之间的距离。
再从题目写作导向来看,话题“忍”显得较为平稳,但也比较守旧(已见过其他模拟卷出现相同的话题),指向传统道德中的“谦让”“敦厚”,而与竞争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生动活泼、意气风气的校园生活,未能实现直接的对接。当然,针对当代浮躁、骄妄的不良风气,此题亦有拨乱反正之意,只可惜考生未必能意会到出题者的苦衷。从改卷情况来看,学生较多地赞成要“忍”,只有少数主张不“忍”,也有一些考生辩证地思考“忍”与“不忍”。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剖析现实、见解深刻的好作文,但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都缺乏最基本的现实关怀,只时例举一些名人事迹、历史典故,匆匆得出结论,而没有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即使联系了现实,也只是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内容流于材料的堆砌与技巧的运用,而没有真正地去思考“解释现实”(揭示现象的本质)“改造现实”(提出自己的建议)之类更有意义的问题,作文华而不实的风气十分严重。一方面,这是由作文的话题本身没有与现实很好地对接造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由学生思想乏力、情感冷漠的严峻现实造成的。希望命题者能打破陈规,命制更多更多关怀现实、贴近生活的作文题目,这对学生的写作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命题作文“知音难逢”有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知音文化,学生多少有一些了解。所以,许多学生在作文中都能举出一两个与知音相关的例子。但是此题的重心不在“知音”上,而在“难逢”上,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知音”相关材料的表面,深入地思考“难逢”之根源,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在运用材料时,也不能直接运用知音材料(如俞伯牙与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这些材料往往印证的是“知音”之重要价值,而不能论证“知音难逢”这一命题,而必须要转很大的一个弯,所以运用材料还须经过重新改造、叙述的“转述”过程,而许多学生并未意识到或并未做到这一点。这就造成了很多作文偏离题意。这道题目,事实上对学生的思辩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简单地去谈知音的可贵,自然很难得到好的分数。要探讨“难逢”的原因,既可以从人性角度(内因)来谈,也可以从现实的境况(外因)来说,写作的起点,也一定要回到现实中去,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中分析事理、得到结论。而学生较为缺乏此类的思辩训练,作文中出现“知音可贵可见知音难逢”之类可笑逻辑错误,就不难理解了。希望命题者亦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辩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避免“曲高和寡”“知音难逢”的情况出现。
总而言之,一道命题,既是对命题者的考验,也是对应试考生的检测。这道作文题中除了给命题者留下的思索之外,也给众多一线老师以有益的启示:要加强学生思辩能力的训练,做到有理;要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更多地关心民生、关注现实,做到有据;要避免过多的技巧训练,提倡多写些有理有据的实在之作。因为,一篇现实意义强烈、思辩色彩鲜明的作文,一定能够鹤立鸡群,令改卷老师另眼相待。
“一模”作文问题例说
宫能祥
今年市高三“一模”作文有两个题目,一是话题作文“忍”,一是命题作文“知音难逢”,二选一。就本人所阅的730分作文答卷看,约有半数是优秀或比较优秀的,除此之外,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罗列材料,认识肤浅
这是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无论是选择以“忍”为话题,还是选择“知音难逢”,只要是写议论文,普遍是这样的结构和思路:先提出观点,再举两三个例子,最后总结强调观点。这类作文的主要问题在论证过程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例,在同一层面上重复举例,没有角度变化,只叙不议,不能体现应有的认识水平,因而读来一览无余。
问题的症结无疑是析事说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当然要提高认识水平,但认识水平短期难以提高,临场作文怎么办?“救急”的对策有二:一、不会从正面分析说理,就从反面去假设推论,以避免简单地叙述事例;二、先列出分论点,如,“忍”是一种胸襟,“忍”是一种人生智慧,“忍”是一种处世艺术,“忍”不是怯懦,“忍”不意味着屈服等等,再举例,这样既避免在同一层面重复举例,又很醒目,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举例用意。用此二策,作文或能上一个层次。
二、似是而非,偏离题意
写“知音难逢”,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把“知音”等同于关系较好的朋友,写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好朋友后来分别了难以见面;另一种情况也不少:写的虽然是“知音”,但没交代有相逢的主客观背景,相逢的过程简单、偶然,丝毫不见“知音”间相逢之难。
以“忍”为话题,却大谈“宽容”美德,或“坚持”的重要性等等,甚至通篇不见一个“忍”字;有的讲述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导致二人分散的琐事,读后不知他是想表达与朋友相处要“忍”呢,还是写“知音难逢”。
这类问题突出反映了不少学生审题能力有待加强。就“知音难逢”而言,“难逢”意味着“极难遇到”,或者就是“没有遇到”,那么,知音当然极稀少,怎能等同一般较好的朋友?更不用说儿时的那些玩伴了。这个题目关键就在“难”字,应该在“难”字上做文章,写出相遇、相知之难,才是好文章。以“忍”为话题,谈“宽容”“坚持”之类的,其实也不是不能谈,但必须明确指出“宽容”“坚持”等等与“忍”的关系,否则只能判“偏题离题”。
三、瞎编乱造,盲目求新
有部分作文明显是瞎编乱造,如,有一篇写某人从小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后来到外面学得一身武艺,回到村子逞强斗狠,一拳把人打死,关进牢房才幡然醒悟,做人要学会“忍”。又如一篇写“知音”是一条狗,写狗如何与孤独寂寞的主人相依相伴,又如何在主人遭到侵犯时冲上去保护主人。从叙事的文笔来看,这两篇作文的基础并不是很差。为什么要编造这类故事呢?可能是想求新求异,故意编一点“另类”的东西来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
四、照套照抄,投机取巧
少数考生有套作、抄袭现象,最典型的有两篇作文,这两篇除了题目改为《知音难逢》外,几乎照套照搬试卷选考部分的“文学文本”《一样的渺小》一文。这种荒唐现象的背后,不一定只是基础太差,实在写不出作文,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投机取巧的心理,《一样的渺小》文中虽无“知音”二字,但故事情节恰与“知音”有关,如果阅卷老师对该文不熟悉,或疏忽大意,就可能真的被“朦”过去了。
上述四点问题,前两点具有普遍性,后两点人数虽然不多,但对考生个人而言,问题很严重。在此一一例说,意在引起注意。后期复习,如能在老师引导下加以纠正,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体,或许都是作文应考的增分点。其他如语言、书写、字数不足等,不赘述了。
深一模作文改卷小结
深圳高级中学
二篇作文,第一篇是“忍”,似乎要容易写一些。从得分情况看,选“忍”者比“知音难逢”者得分应高一些。
“忍”这一话题作文主要问题有:
1. 没审清话题,没有挖出话题的根。如有人将“忍”与“不忍”、“潜藏”、“宽容”等混为一谈。
2. 内容浅显,缺乏典型性。
3. 思路不够清晰,缺少总起性或总结性语句。
4. 很多同学没有完卷。只有300~400字。
5. 不少同学不会拟题,或直接将话题作标题。
“知音难逢”这一命题作文主要问题有:
1. 没看清是命题作文,而另外拟题。
2. 将“知音难逢”当成了话题作文写。
3. 题目中的“难逢”没有突出来。
4. 举的例子雷同的地方太多,缺乏新意。
5. 卷面上,书写上不规范,字迹潦草的同学不少。
深圳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汪进
一、 本次作文的命题
“一模”作文题,无论是“忍”的话题作文,还是“知音难逢”的命题作文,都很好地倡导了语文的人文性,能促使学生在关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命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这一价值取向。
从审题上看,两个文题的审题难度都不大。“关注人生”这个导向,让很多学生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采用“二选一”的方式,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本次作文阅卷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题目的核心字眼理解不深,剖析不够。比如“忍”是一个极富有内涵的字,它的意思是“忍耐、忍受”。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亦可从以下着眼审题: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
2、贴标签之风盛行。不少作文对题目的核心字眼没有丝毫的分析,将文题作为标签,先贴到几组排比的脸上,然后又随意地贴到了屈原的脸上、陶渊明的脸上、苏东坡的脸上……唯独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3、结构混乱。结构严谨指的是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但不少作文在文章布局上,思路散乱,内容勾连不紧密,缺少逻辑性和美感。
4、材料运用叙述化(只讲故事、不扣自己认识),强行移植优秀作文的材料运用段落。语言表达上空泛,堆砌排比句,时尚、网络语言任意堆砌。
三、 本次作文阅卷细则
1、 严格执行高考阅卷《等级评分标准》。
2、 均分控制在40-42之间。
3、 字数缺50字扣1分。
4、 不足600字,得分在36分以下。
5、 字数在100字以下,0分。
6、 偏题作文在36分以下。
7、 离题作文在20分以下。
8、 命题作文擅自改题,扣5分。
9、 作文没有标题,扣3分。
10、从第3个错别字扣起,扣满4分为止。
深圳一模阅卷情况反馈(全市均分)
一、选择题(共30分)
得分情况不详
二、人工阅卷部分(共120分)
题号 |
内容 |
满分 |
全市均分 |
9(1) |
文言文翻译 |
6 |
2.32 |
9(2) |
文言文断句 |
3 |
2.38 |
10 |
诗歌鉴赏 |
6 |
3.75 |
11 |
名篇默写 |
6 |
4.27 |
14 |
论说文阅读第1题 |
4 |
2.25 |
15 |
论说文阅读第2题 |
5 |
2.46 |
16 |
小说阅读第1题 |
4 |
0.66(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17 |
小说阅读第2题 |
5 |
0.63(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18 |
小说阅读第3题 |
6 |
0.95(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19 |
传记阅读第1题 |
4 |
1.8(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20 |
传记阅读第2题 |
5 |
1.65(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21 |
传记阅读第3题 |
6 |
1.89(按全市考生人数算) |
22 |
语言运用第1题 |
6 |
2.19 |
23 |
语言运用第2题 |
6 |
3.7 |
24 |
作文题 |
60 |
39.59 |
选择题除外,全市平均分约为:70.40
三、全市作文高分段人数:
1、55分——60分 18人(最高分58)
2、52.5——54.5 36人
3、作文52以上全市总共 76人
四、作文20分以下(含空白卷)5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