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八年级新教材下册教案●第30课 诗词五首》
   作者:李伦琰   阅读次数:292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年级新教材下册教案●第30课 诗词五首

饮酒  教案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
、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
]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
、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
悠然见南山中的可否改为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字,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
]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
、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
、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最后更新[2004-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