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并不惆怅
——《未选择的路》的文化解读及其他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 谢海华
谢海华深圳之窗博客:http://blog.sz.net.cn/page/xiaohai
英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收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该诗主旨一般理解为“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许多老师也这样教给学生,包括我自己曾经也这么干过——教参都这么说了嘛,难道有错吗?
教参这么说,难道就不能有错吗?到底诗人念念不忘的是哪条路,最好问他自己——教参又不是他自己,当然可能有错了。
去问他本人,恐怕比较难。幸好,他是个名人,干过的事成了事迹,上网能查到。
1)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
2)弗罗斯特的祖父去世前写下遗嘱,给予他对德里农庄为期十年的无偿使用和占有权。十年后,弗罗斯特接近不惑之年,对“一仆不侍二主”的道理似乎已经心领神会。在内心强烈创作欲望的召唤和驱使下,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倾注身心,专事写诗。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1912年9月,弗罗斯特变卖了祖父遗留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带着妻子、四个孩子和他在农庄创作的诗歌搭船过海到了彼岸的英国,寻求实现梦想的园地。(上海译文出版社《弗罗斯特的乡情孕育之所》)
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3)《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
4)肯尼迪总统在得知诗人弗罗斯特逝世时说:“他的离开让我们所有人都变贫穷了。但是,他将不朽的诗篇馈赠给了自己的祖国,这是美国人民汲取快乐和智慧的不竭之源。他曾经拥有过梦想,有自己的路要走,然而现在他却睡着了。” 如今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弗罗斯特在文学界享有的地位和声誉依然有增无减,他的诗歌仍被广泛传诵着。(上海译文出版社《弗罗斯特的乡情孕育之所》)
这是作者人生的真实经历。诗言志,诗言情,谁能否认他的那段经历对他的这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作没有影响?
再看课文文本,作者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这条小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些描写,显然表明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路,一条“富有挑战性”的路。换句话说,这是一条需要勇气去闯荡的人生之路,而非庸常的平淡无奇的人生路。
我们不要忽视,作者弗罗斯特是美国人。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倡导人生就是冒险和探奇。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培育了西方民族一种勇于探奇,敢于冒险,视探奇冒险为人生最大快乐的民族性格。从几部世界名著的名字中可见一斑: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汤姆·索亚历险记》(《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把“Adventures”翻译成“漫游”实在缺少一点文化内涵。还有《彼得·潘》、《鲁滨孙漂流记》,还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无不是冒险精神的体现。
这种“冒险精神”,在中国是不称之为“精神”的,至多叫“主义”;远古以来就没有市场,时至今日情况也并没无多大改观。丁俊晖与父亲丁文钧做客某网站与斯诺克爱好者们网络聊天,和网友的问答就很典型(网易新闻《丁俊晖称人不一定要有文化 鼓励冒险精神》2007-04-21):
问:当初小晖选择了台球作为终身事业,这是不是一种冒险?”
丁文钧:以前是没有先例,如果人没有冒险精神你就不会成为名人,就会成为平常人,好多家长,我们国内90%都让小孩学文化知识,竞争太激烈。
弗罗斯特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难道他一生念念不忘另外一条路,一生懊悔吗?于理于事实不通。因此,“我将轻声叹息”中的“轻声叹息”并非后悔、遗憾,所谓“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完全是一个缺少文化沟通的误解。“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的念头,只不过是作者做出选择之后“心中仍有踌躇”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只不过是短时间内的人之常情。
该诗是译作,这也给我们理解作者意旨造成了一定障碍。网上多个译本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课本所选的译本应该是最有文采的,但并非是最贴近原意的;起码诗的第四节“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句,其中的“也许”英文原文中被没有出现(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尽管如此,我们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课文文本来看,结末的结论是:作者遥想多年以后自己的感慨,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
写到这里,还想说的几句是: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太少——至少与文章主旨相关的材料太少。
太多的是什么呢?是各类人士的赏析文章。当然,这些赏析文章能帮助教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是否也导致了依赖教参的程度加重?是否无意间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的人多了,也可能便成了一条歪路。因为人都有从众心理,跟着前面的人走最省劲。
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它的引导性无疑是巨大的。《教师用书》能否多一点事实少一点指点呢?路是人走出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毛主席说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灿烂春天。
200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