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写作困境 成就一家之言
——葛桂斌《写作突破》一书充满真知灼见
林子
长期以来,写作和写作教学一直是严重困扰广大学生和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难题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文本身的问题
犹如要解开一道数学题需要掌握必要的公式和定理一样,要写好一篇作文,也需要具备诸如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思想、情感等素养。假如学生没有全面具备这些素养和能力,要想解开作文这道难题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作文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其二、学生习作的问题
由于作文难写,很难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习起来见效也慢,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倦情绪和应付态度。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变,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多采取一拖、二凑、三抄等手段,消极应付写作。拖不过去就凑,凑不够字数就抄。所以,虽经多年训练,却难成正果。
其三、教师教学的问题
事实求是地说,学生写不好作文,语文教师负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如何观察、集材、审题、立意、列纲、选材、结构、表达和修改,进行全面、系统而具体的指导的不多。往往仅限于布置题目、批阅和讲评这几个步骤。所以学生作文基本上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究其原因,教师不是不想发挥自己的作用,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很多人常年不写几篇文章,对提高写作理论素养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门外汉,又焉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乎?!
其四、教材建设的问题
就写作教材而言,初中和高中一直就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关于写作只有很少的知识散见于语文课本中,完全没有体系可言。中等师范的情况好一些,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其语文教材叫做《文选与写作》。但是在编排上写作是配合文选的,同样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高等师范和大学有独立的写作课,所用的是大学《写作》教材。但是抽象说教太多,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的训练指导太少,对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认识也很不到位。写作教材建设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其五、作文考试的问题
多年来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推动下,已形成新的八股文模式。中高考考哪种类型的作文,教师就只教这种作文,学生也就只练这种作文。搞到最后作文教学几成为话题作文教学。师生们为了走捷径,多不按作文教学规律行事。很少有人会去扎扎实实提高作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只醉心于模仿高分作文,企图省掉播种、耕耘的过程,直接去摘桃子。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只能够在中高考中制造出大批内容空洞、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的文字垃圾。这种现状让人震惊和悲哀!
但是,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这些,而是我们的许多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写作这件事情的科学态度和认识,忽视甚至无视写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愿遵循写作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素养,从根本上培养写作能力,只愿急功近利地在模仿高分作文和玩弄文字技巧上花心思,终究只能学到写作的皮毛,无法得到写作的真工夫。其结果是既难圆考场上得高分的美梦,也不能具备生活、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写作真本领。
有感于这些问题,我市高级教师葛桂斌先生集二十年写作教学之经验,历时数载,几易其稿,完成并出版近三十万字的写作学专著《写作突破》一书。分别从认知、过程、素养、文采、修辞、技法、关系、继承、借鉴、文体、训练和鉴赏等十二个方面,引导读者逐步实现写作突破,将错综复杂的写作问题加以科学地梳理,并巧妙地将一个本来令人眼花缭乱、望而生畏的宏观上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去循序渐进的一一解决,使读者最终拥有驾御写作的综合能力。作者的这一思路,无疑是非常切合实际,很有创造性和启发意义的。
这种创造性和启发借鉴的意义,还表现在不少章节的具体内容上,例如在《腹有诗书气自华——从素养上突破》一章里,作者分别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地述评了一个作者要进行成功的写作所应当具备的一系列重要素养: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独特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坚韧的意志、过硬的本领、适宜的心境和负责的态度等,这些论述深刻分析了写作对于作者素养的迫切要求,会使读者真正懂得为什么以前自己写不好,以后怎样才能写好。在《人靠衣裳马靠鞍——从修辞上突破》一章里,作者以典型的例句和精彩点评,介绍了五十多种修辞手法,让人大开眼界。在《转益多师是汝师——从关系上突破》一章里,作者生动分析了写作与时代、文风、读者、自然、生活、科学、阅读、体验、思维、想象、灵感和语言的关系,启发读者学会用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写作问题,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知识,涵养自己的才华。在《不薄今人爱古人——从继承上突破》一章里,作者分别精辟地总结和评点了古人在写作上的宝贵经验,包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视养气、推崇对课、强调多做、讲究章法、酷爱唱和和注重修改等,这些内容在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价值,会给同学和老师很深刻的启示。在《千锤百炼始工纯——从训练上突破》一章里,作者分别训练策略、训练过程、训练方式、训练评价等方面加以述评,给读者的训练以具体而切实的指导。
有感于不少习作者由于写作理论匮乏,导致写作训练肤浅低效的现状,作者在书中紧密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而又形象生动地进行了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大大升华了读者对写作的认识。
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结合,经验与创造并重,思想与文采齐飞,是《写作突破》一书的突出特色。
该书于2007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广泛好评。除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外,卓越网、中国图书网、读书网可邮购,深圳中心书城、罗湖书城和南山书城也有售。
相信该书的出版发行,一定会对许多渴望突破写作困境的学子有所帮助。
附:
第一章 从认知上突破:千古风流数文章
本章导语:学习写作的人,不可不知道什么是写作以及它的作用、特点和规律。实践证明人们往往只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有兴趣。所以,在学习写作之前,先从整体上对写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上明确了,行动上才会坚定起来。有些习作的人,因为对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学习写作和怎样学习写作,全都一片模糊,所以态度上就表现得无所谓,行动上也不积极。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学好写作呢?因此,我们撰写了这一章,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一章的内容,来突破自己对写作的模糊认识,好似登上一个高坡,看清前面要走的道路。这样,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前进的脚步就会格外矫健,成功的目的地也就会更快地到达!
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学会写作呢?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远古时期的人类本来是不会写作的,甚至连话也不会说。但是为了生存,他们慢慢地从简单的发声,进步到能够发出比较清晰的词语,再进步到能说明白一句话,为协调劳动,表达感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口头语言没有记录的功能,古人又学会了书写,最初在石头上、甲骨上刻下简单的象形符号,记录他们劳动的收获,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慢慢发展到可以写成句子。如《吴越春秋》收录的远古文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记录了远古人类运用弓箭打猎的情况。可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产生都是顺应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发生的。
随着人类的进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高度发展起来。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运用文字记事、抒情、说理,极大地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今天,假如设想一下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文字,没有文章,没有报章杂志,没有书籍,没有书信,没有任何文字信息,我们的世界会多么荒凉可怕、暗淡乏味!可见,写作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情感思维活动,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通俗地说写作就是人们用文字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以达到抒情言志和与人交流的目的。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活动,一定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叶圣陶先生说:
“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值得强调的是,作文相对于口头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它比一般的口头表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不容易掌握。正如毛泽东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为了学好写作,首先要了解写作,理解写作的意义、特点和规律,求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一节 写作的意义
写作的意义和功能,总的说就一条:即交流的工具。具体地说则是十分丰富的。
一、写作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公元前237年,受韩国指派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的水利专家郑国的间谍身份被揭露,秦王听信宗室大臣之言,盛怒之下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逐客令”,命令所有不是在秦国土生土长的人一律限期离开秦国。时任廷尉之职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对秦王的逐客之举深感委屈和不妥,他在离开秦国之前,给秦王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封信里,李斯历数不该逐客的理由:从政治上讲,秦国今日的富强,是因为历代国君重用客卿进行改革的结果,客卿不仅无罪而且有大功于秦;从生活上讲,大王身边的珍宝、美女、音乐、骏马等大都不是秦国出产的,却给大王带来很多快乐,不论是非,“非秦者逐”的做法正像把这些珍宝、玉器、美女、骏马等都弃之不用一样,是很不明智的;从战略上讲,将投奔秦国的有才能的人都从秦国赶走,这些人必定会心怀怨恨,帮助秦国的敌人来对付秦国,泰国弱己而强敌,如此一来,可就危险了。《谏逐客书》文辞富丽、气势如虹,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秦王阅罢,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废除“逐客令”,火速派人追回被逐的“客卿”,待以上宾之礼。此可谓秦王统一中国历程中的一项性命攸关之举。借助这封信,李斯本人保住了多年奋斗得来的高官厚禄,许多无辜的客卿得以官复原职,秦国更得以迅速强大,最终消灭六国、一统江山。倘李斯不善笔墨,不写此信,则七国的战乱更不知会延续到何年何月。在关键时刻写作之意义由此一斑。就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诸如申请、报告、通知、演讲、申诉等等应用文,也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都是会经常用到的,我们务必熟练掌握才好。
二、写作是躲避喧嚣的桃源。人活在世上,经常会置身不愿置身的环境,会遭遇不愿遭遇的事情,此时,既无力改变环境,又不愿被环境改变,惟一的选择就是躲避,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虽然这样做并非英雄所为,亦非积极之举,但消极之中也有积极的成分,躲避之举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陶渊明误入官场十余年,看厌了阿谀奉承、贪赃枉法者的嘴脸,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下定决心,归隐田园,过着耕种、饮酒、写作的日子,因为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争得了身心的自由和坦然,《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散发着自然清香的诗文这才如初春的花朵在晨风中烂漫地绽放,诗人的心灵才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像陶渊明这样以写作为避难所来安慰心灵的作家,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鲁迅曾翻译过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著作《苦闷的象征》,该书认为文学家的个人意志在人生中受到了压抑,导致心灵的苦闷,为寻找解脱苦闷的出路,他们才拿起笔来,诉诸文字,因而他们所作的文字就成了“苦闷的象征”。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他常常感到被压抑得快要窒息,于是拿起笔来,挖出一点缝隙,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当我们生活中有了委屈、苦恼、痛苦、悲伤和疑虑,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我们不是常常会青睐日记吗,将心中所有的郁积一股脑儿地倒给它,此时此刻,写日记又岂不是我们心灵的一处忠实的避难所,一个世外桃源呢?
三、写作是拯救自我的翅膀。历史上有不少借写作进行自我拯救的著名事例,思之令人感慨不已。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蒙受宫刑,遭受奇耻大辱,只是因为没有完成写作《史记》这一宏愿才没有自杀。如其所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同样,德国伟大作家歌德24岁时曾因失恋企图自杀,那时他将一把匕首磨得十分锋利,放在枕头下面,作着自杀的准备。正在这时传来好友耶路撒冷失恋自杀的消息,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萌生把自己和好友失恋的遭遇写成小说的念头,于是用了四个星期,写出轰动世界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书写成后,歌德的心情也得到了解脱。苏联杰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写到类似情节: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卫国战争中双目失明,面临瘫痪,十分悲观绝望,差点自杀,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他想到了笔,想到不能拿枪了,还可以拿起笔来,用笔作武器,继续战斗,终于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他完成了小说的创作,也因此升华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四、写作是沟通精神的桥梁。我们阅读傅雷的《傅雷家书》、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毛泽东的《毛泽东书信选》、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的《三人书简》等,可以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写作对于沟通人们心灵的巨大意义。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慈祥睿智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关怀,感悟到随着父子之间精神交流的加深,他们的隔膜在消除,感情在亲近。阅读《三人书简》则会领悟三位伟大作家崇高的精神世界和对于人类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推崇。西方媒体曾经把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转战陕北的朱德、毛泽东描绘成土匪、阴谋家和疯子,可是当他们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之后,他们激动地看到朱毛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是深受中国人民热爱的杰出领袖,他们也因此了解了朱毛正在领导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何等惊天地泣鬼神!多少正义的呼声从原本遥远而陌生的西方世界响起,多少坚定的脚步从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踏上硝烟弥漫的中国抗日战场,诺尔曼·白求恩、路易·艾黎、史沫莱特……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演奏了伟大国际主义的恢宏乐章!
五、写作是教化人心的熔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对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感化作用,具有沟通思想感情、彼此激励、相互协调关系的作用,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品格正是《三字经》、《千字文》、《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教化出来的。这种兴观群怨的功能也就是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假如没有书籍,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正是进步的书籍将一个原本愚蠢和下流的流浪汉薰陶为伟大的文学家。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希腊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兰西文学、德意志文学等等滋润了多少颗高尚的心灵。
六、写作是打击敌人的枪弹。写作不仅可以是教化人民的熔炉,也可以做打击敌人的枪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陈兵长江北岸,与国民党军队隔江对峙。此时,蒋介石为苟延残喘,卷土重来,大玩假和谈真备战的把戏,使许多天真善良的人们受到迷惑,主张对国民党手下留情。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势力阻挠我军渡江,说什么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云云。也有人主张划江而治。面对这种局面,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指导人民认清事情的真相,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了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文章一开篇即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接着,作者回顾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指出人民革命胜利在望,但是敌人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也不会自行消灭,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作者尖锐指出当敌人无法用军事手段战胜人民时,他们便会用“和平”阴谋来迷惑人民。因此,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将革命半途而废,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为了让人民得出明智的结论,作者回顾了蒋介石反革命反人民的历史,并引用《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谆谆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最后,作者斩钉截铁、气壮山河地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篇战斗的檄文,洋溢着伟大的革命豪情,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是一颗威力巨大的精神核弹,无情地粉碎了敌人反扑的企图,牢牢捍卫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中华民族开创了无比壮丽的新纪元!二零零五年三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庄严的规定。短短千余字,字字千钧,给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以巨大震慑和沉重打击!同样,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犀利的武器。自古以来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敌人“口诛笔伐”都是斗争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有些时候,真的是纤笔一枝胜却三千毛瑟精兵!
七、写作是治国安邦的法宝。自古治国安邦靠的都是文韬武略这两件法宝。两件法宝珠联璧合,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世界历史上,法国的《拿破仑法典》、美国的《独立宣言》、联合国的《联合国宪章》等等文献,都是不朽的文章,更是国家的依靠。中国历史上,孔子的《论语》、孙中山的论著、毛泽东的著作何等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进程!特别是毛泽东,他把文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至。借助写作,他创立了不朽的毛泽东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和外国的人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重塑了深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奴役的中国国民的灵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不朽论著,为苦难深重、饱受奴役、萎靡不振的中华民族指出了走向光明的方向,吹响了迈向胜利的号角,将形同散沙的亿万人民凝聚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无比自豪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八、写作是传播文明的渡船。借助于写作这只神奇的大船,人类宝贵的精神文明得以沿着历史的长河,从过去到今天。《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多少锦绣文章传递到我们手上!《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巴尔扎克小说》、《普希金诗歌》……带给我们多少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安慰!司马迁的《史记》、徐霞客的《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羲之的书法创作、聂耳的音乐旋律……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写作这只伟大而神奇的渡船,才得以流传给千秋万代的人们。
写作的意义、文章的价值,要多少篇幅才说得完呢?
附二:
目 录
第一章 千古风流数文章:从认知上突破
第一节 写作的意义
第二节 写作的特点
第三节 写作的规律
第二章 循序渐进觅佳境:从过程上突破
第一节 观察
第二节 立意
第三节 选材
第四节 结构
第五节 表达
第六节 修改
第三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素养上突破
第一节 动机
第二节 兴趣
第三节 情感
第四节 思想
第五节 人格
第六节 意志
第七节 能力
第八节 环境
第九节 态度
第四章 落霞与孤骛齐飞:从文采上突破
第一节 色彩
第二节 句式
第三节 音律
第四节 性情
第五章 人靠衣服马靠鞍:从修辞上突破
第一节 修辞赏析
第二节 修辞运用
第六章 从技法上突破:文无定法却有法
第一节 传统技法
第二节 现代技法
第七章 转益多师是我师:从关系上突破
第一节 写作与时代
第二节 写作与文风
第三节 写作与读者
第四节 写作与自然
第五节 写作与生活
第六节 写作与科学
第七节 写作与阅读
第八节 写作与体验
第九节 写作与思维
第十节 写作与想象
第十一节 写作与灵感
第十二节 写作与语言
第八章 不薄今人爱古人:从继承上突破
第一节 读万卷书
第二节 行万里路
第三节 重视养气
第四节 推崇对课
第五节 倡导模仿
第六节 强调多做
第七节 讲究章法
第八节 酷爱唱和
第九节 注重修改
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攻玉:从借鉴上突破
第一节 苏联写作教育述评
第二节 美国写作教育述评
第三节 英国写作教育述评
第四节 法国写作教育述评
第五节 德国写作教育述评
第六节 日本写作教育述评
第十章 文章体制本天生:从文体上突破
第一节 记叙文体
第二节 议论文体
第三节 说明文体
第四节 应用文体
第十一章 从训练上突破:千锤百炼始工纯
第一节 训练策略
第二节 训练方式
第三节 训练过程
第四节 训练评价
第十二章 观千剑而后识器:从鉴赏上突破
第一节 鉴赏过程
第二节 鉴赏趣味
第三节 鉴赏体验
第四节 鉴赏标准
第五节 鉴赏方法
第六节 鉴赏能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