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庄周、屈原、李白、苏轼┄┄,早已是历史的过客。
然而,斯人已逝,文章犹存。魏文帝曹丕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左传》亦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时光飞逝,犹如滔滔江水,滚滚东流,一去不回。人生在世,恰似匆匆过客,蓦然回首,多少岁月已成往昔。能使思想的洪流延续下去的,惟有文章而已!
悠悠中华文明史,春秋散文、战国政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传承了古代先贤多少风流遗韵!漫漫欧洲文学史,希腊文学、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绽放出多少人性之花!如果没有文章,人类的历史将是一片荒凉,荷马、但丁、歌德、鲁迅……真的会随风而去,不留一丝痕迹。感谢文章,是它成就了历史,成就了作家,也成就了人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假如没有李斯的《谏逐客书》,秦始皇岂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假如没有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历史上哪会有彪炳千秋的大唐盛世;假如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定会洒下更加惨痛的血雨。正如晋代杰出的文学家陆机在其不朽论著《文赋》中所说:文章的作用,在于许多道理凭借它而得以宣扬。广传万里而无阻碍,沟通万年而为桥梁;往下可以垂范于后世,往上可以取法于古人;它拯救文、武之道不中断,宣扬教化不泯灭;多么广远的道路它都能描述,任何奥妙的道理它都能阐明;它能与霑润万物的云雨相配,又可与出幽入微的鬼神相比;它刻于金石使美德广为流传,播于管弦声调万古常新。……
文章之功效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文章之影响可以跨时空通古今。但是,往往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又是最难得到的,为文之难,难于上青天。司马相如笔上蘸墨直到毫毛腐烂才下笔成章,扬雄写作因为用脑过度而连做噩梦,罗曼·罗兰耗费二十个春秋始写出《约翰·克利斯朵夫》,歌德作《浮士德》则历经整整六十年!作家为文尚且如此之难,学生作文岂有不难之理!
写作何以如此之难?为什么那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历时十余年仍不知如何为文?许多人都想知道写作的奥秘,那么写作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无数人都想走写作速成的捷径,那么写作速成的捷径到底在哪里呢?大家都想在写作实践中取得突破,可是怎样才能取得突破呢?
如同治病先要把脉一样,要寻求写作上的突破,也要先找到突破口。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目前中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着这样一些突出问题:一、缺乏观察:对生活熟视无睹,印象淡漠,写作时总觉得无从说起;二、缺乏阅读:读书太少,知识匮乏,见识浅短,才思不济,无力整合材料,进行称心如意的表达;三、缺乏体验:感受肤浅、迟钝、麻木,由于自己感受不深,写作时也就不痛不痒,难以感人;四、缺乏中心:思路混乱,中心不清,主题不明,文意散乱,不知所云;五、缺乏材料:腹中无才,笔下无能,东拉西扯,空话连篇;六、缺乏真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弄巧成拙;七、缺乏文采:词汇贫乏,语言无味,情趣淡薄,味同嚼蜡;八、缺乏想象:文思僵化,文意枯涩,内容单调,语言乏味;九、缺乏创造:才力不够,无法创造,东拼西凑,难以成文;十、缺乏训练:懒于训练,笔头生疏,心中虽有千言万语,笔下无奈一句难求!
本书的撰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鉴于我国写作教育很不成功的现状,立足学生的写作实际,探究写作的根本规律,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指明习作的成功之路,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从不同的方向实现写作的重大突破,从根本上增强写作能力,从而获得成功写作的无往不胜的杀手锏。
本书严格遵循写作的根本规律,紧紧抓住学生写作的主要困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既获得理论上的启迪,又获得方法上的指导,也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切实解决他们遭遇的一系列写作难题,实现质的飞跃和真正的突破。这一撰写思路是针对目前常见的急功近利做法而产生的:许多人企图省略写作训练过程,省略写作综合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背下几篇所谓中考、高考范文去考场上撞大运,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聪明的办法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循序渐进地训练,才是正途。
本书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认知上突破:千古风流数文章》:从总体上探讨写作的意义、特点和规律,使读者加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与理解,从认知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二章《从过程上突破:循序渐进觅捷径》:从纵的方面探讨写作过程诸环节的特点与联系,帮助习作者理清作文思路,从过程诸环节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三章《从条件上突破: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横的方面列举一个成熟作者应当具备的写作素养和具体条件,从作者条件和素养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四章《从文采上突破:落霞与孤鹜齐飞》:探究文采飞扬的奥秘,给读者的文采训练提供帮助,从词采的表现效果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五章《从修辞上突破:人靠衣裳马靠鞍》:评介若干修辞手法,帮助读者提高修辞能力,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从修辞运用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六章《从技法上突破:文无定法却有法》:着重评介常用的写作技法,以引起读者了解和运用写作技能的兴趣,从技能和方法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七章《从关系上突破:转益多师是汝师》:研究对写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广泛学习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八章《从继承上突破:不薄今人爱古人》:力求通过评介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唤起大家对于传统宝贵经验的学习、研究和效仿,从继承传统经验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九章《从借鉴上突破:他山之石可攻玉》:侧重总结研讨国外一些国家在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上的先进经验,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从借鉴外国经验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十章《从文体上突破:文章体制本天生》:讨论常见文体的特点与训练问题,以提高文体训练的效率,从驾驭文体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十一章《从训练上突破:千锤百炼始工纯》:综合古今中外写作训练的经验,联系当前我国写作教学的实际,提出若干参考意见,希望对写作训练的科学化做一份贡献,从科学高效的训练上实现写作突破;
第十二章《从鉴赏上突破:观千剑而后识器》:探讨文章鉴写作赏的若干问题,从感性和理性上来感知为文之道,体验成功写作的快乐,从鉴赏感悟上实现写作突破。
总的看来,本书第一、二章是对写作本质的探究和认识;第三至七章是从写作修养方面探讨作者应具备的条件;第八、九章从纵向和横向探讨和升华写作经验,既是对第三至七章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也是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找寻成功写作的规律;第十、十一章则是从训练角度落实本书所追求的目标;第十二章着眼从赏析写作成果的角度,感悟为文之道,升华写作认识。全书按总分总的思路来结构布局,以体现写作的过程、特点和规律。
实践证明写作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由作者写作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因此,我们认为学习写作一定要有整体观念,努力从整体上增强写作能力,而不是只关心某些雕虫小技。从整体上努力,要求习作者循序渐进地学习训练,最终融会贯通各种写作知识和技能,形成写作的综合能力。这一过程犹如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当冬天渐行渐远,气温逐渐升高,春风温暖和煦,春雨温润绵密,冰雪开始消融,土壤变得松软。这时,在阳光、春风、春雨和肥料的共同作用下,各种花木的花枝越发挺拔,花苞日渐鼓胀,花蕾逐渐丰盈,终于,那娇艳俏丽的花朵,含羞带嗔,披红挂绿,悄然绽开,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美不胜收的烂漫的春天!写作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样,当你的阳光、春风、春雨和养料给了你足够的滋养时,你的写作的春天也一定会翩然降临。衷心希望大家尽情汲取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汲取写作的知识琼浆,培养写作的综合能力, 笔下生花,让自己的文章开出迷人的花朵!
大家如能结合自己的习作经验和研究心得,再加上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训练,并循序渐进地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素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足以应对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和考试中各种写作考验的真本领,而不是仅仅得到那种一知半解、急功近利的雕虫小技。如果写作有奥秘有捷径,那么,这个奥秘和捷径不是别的,就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沿着符合写作规律的道路前进,就是坚持不懈地观察生活、博览群书、陶冶情操、笔耕不辍,正是这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由量变到质变,水到渠成、春暖花开、熟能生巧,不知不觉中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学会了写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突破的大境界!我们认为这就是写作的捷径,从历史上看,似乎只有少数老老实实的人才愿意走这样一条艰苦的路,而终究也只有这样的老实人才获得了成功。现在很多人对于走这样的一条路很不屑一顾,一心想的只是背会几篇范文,拿着这范文作敲门砖,去考场上撞大运。无论撞得成撞不成,考试一过,敲门砖也就扔了。但是,在漫长的一生中,写作都会是一把打开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灵之门的不可缺少的金钥匙,而不只是一块投机取巧的敲门砖。所以若是只想要敲门砖的人,奉劝你无须浪费时间阅读此书,她本不是为你而写的。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佛学的修为。古人又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些话对今天的许多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为数不少的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愿播种、只盼收获,倘用此种心态来对待写作,则万事皆休。因此,愿所有写作爱好者都能以佛家的出世之心来感悟和寻觅为文之道,早得路径,终成正果!这正是本人著述的初衷,也是作者期盼的所在。
后记
物换星移,岁月流转,一转眼从教二十五个春秋了!
对于教语文,二十五年来最感困惑最想解决的是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低下的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作文,一直学到大学毕业,长达十三、四年,竟然还写不出稍微过得去的文章,诸如文不对题、内容空洞、逻辑混乱、词不达义、错字连篇的现象,比比皆是。就连大学中文系的不少学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如下几点:
其一、作文本身的问题
犹如要解开一道数学题需要掌握必要的公式和定理一样,要写好一篇作文,也需要具备诸如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思想、情感等素养。假如学生没有全面具备这些素养和能力,要想解开作文这道难题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作文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其二、学生习作的问题
由于作文难写,很难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习起来见效也慢,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倦情绪和应付态度。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变,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多采取一拖、二凑、三抄等手段,消极应付写作。拖不过去就凑,凑不够字数就抄。所以,虽经多年训练,却难成正果。
其三、教师教学的问题
事实求是地说,学生写不好作文,语文教师负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如何观察、集材、审题、立意、列纲、选材、结构、表达和修改,进行全面、系统而具体的指导的不多。往往仅限于布置题目、批阅和讲评这几个步骤。所以学生作文基本上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究其原因,教师不是不想发挥自己的作用,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很多人常年不写几篇文章,对提高写作理论素养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门外汉,又焉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乎?!
其四、教材建设的问题
就写作教材而言,初中和高中一直就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关于写作只有很少的知识散见于语文课本中,完全没有体系可言。中等师范的情况好一些,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其语文教材叫做《文选与写作》。但是在编排上写作是配合文选的,同样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高等师范和大学有独立的写作课,所用的是大学《写作》教材。但是抽象说教太多,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的训练指导太少,对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认识也很不到位。写作教材建设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其五、作文考试的问题
多年来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推动下,已形成新的八股文模式。中高考考哪种类型的作文,教师就只教这种作文,学生也就只练这种作文。搞到最后作文教学几成为话题作文教学。师生们为了走捷径,多不按作文教学规律行事。很少有人会去扎扎实实提高作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只醉心于模仿高分作文,企图省掉播种、耕耘的过程,直接去摘桃子。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只能够在中高考中制造出大批内容空洞、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的文字垃圾。这种现状让人震惊和悲哀!
这些年来,带着这些困惑边教学边探讨。在故乡任教时曾有机会参与大专写作教材的编写工作,从那时起萌生了想独立撰写一部富有个性的写作指导书的念头。在美丽的鹭岛厦门工作时,开始酝酿构思。在江南名城无锡执教大学《写作》课时,进一步完善了构思,同时积累了更丰富的素材。直到四年前,在我基本完成了人生的漂泊,在深圳安顿下来后,我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动笔写作。
其间废寝忘食,上下求索:徜徉于书城,浏览于网络,沉思于书房。材料逐渐丰富,思路日益清晰,表述愈加圆满。假日课余,压抑住游山玩水的冲动;晚间余暇,鼓动起舞文弄墨的热情。学期里,夜深人静之际,奋笔疾书,挥汗如雨。长假里,在江南小镇那临窗可以远眺群山的书桌前,殚精竭虑,潜心修改。寒来署往,冬去春回,终于将稿子改到自以为可以拿得出手的水平了。两位特级教师朋友看了,一致认为有创意,有特色,是好书。但是,写书难,出书同样难。承蒙安徽人民出版社接受拙作,甚感欣慰。
在拙作即将付印之际,我满怀虔诚之心感激如下的人们:
感谢古往今来那些给与我写作灵感和思想启迪的人们。我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蜜蜂,仰仗采撷前人的精神之花才酿出这一点点蜂蜜。
感谢那些曾经在写作上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老师。感谢我的小学老师葛明山先生:当我刚刚开笔时,每次作文,他总是把我那稚嫩的文字当作范文读给全班的小朋友听,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感谢我的中学老师王汝蕴先生:中午放学后,我常常兴冲冲地拿着刚刚写好的作文去请他指导,那时往往正是他吃中饭的时候,每一次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饭碗,仔仔细细地跟我讨论文章的长处与不足,那一段作文强化练习,对于我取得高考的成功,功不可没;感谢我的大学老师黄志萍先生:因为他的指导,我的《闪烁的烛光为何熄灭——试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根源》一文成为全系为数不多的优秀毕业论文之一,这给我以后的写作活动增添了许多自信和热情……
感谢我的爱人丹妮,她不仅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为本书的写作和修改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不辞辛苦担任了全部的文字输入工作,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的一份心血和汗水。没有她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此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之子。所以本书也是作者献给她的一份礼物!
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汪鹏生先生对本书出版的热情支持和有力帮助,没有他的真诚关心和细致安排,这本书就不会这么顺利地出世。
感谢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蒋念祖先生、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先生、安徽师范大学陈满堂处长和海天出版社周鸣琦主任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作者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感谢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蒋念祖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他用写下过数百万字著作的传神之笔为本书所写的序文,给作者莫大的鼓励,也给本书增添了许多光彩。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阅读此书的朋友们,是你们使创造这本书的人们的劳动有了意义。
作者
2007年12月26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