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读书
——根据某在“红岭中学读书文化月”的谈话整理
深圳市红岭中学 王中华
我常常很郁闷,给陌生朋友介绍说我是个老师时,一准要被当成体育老师,搞得我在语文方面忒没自信。我总怀疑,我算不算个读书人,我看,还真不能算。半个都算不上。不像我们组胡立根先生,一看就像脸上烙上了“读书人”仨字的,而且,你甚至就会觉得他那身体的造型简直就是一个书柜。还有李明孝先生,咋一看,跟我一样,也不像读书人,可他只要一开口说话,准被人看成教授,我说的是“白天的教授”啊。开个玩笑,唉,看来有些好词都被玷污了。譬如“小姐”,多好的一个词,现在硬是不敢这么叫人家了。还有“同志” ,“CCTV”,反正都不是什么好玩意。红岭中学语文组流行叫人“大师”、“太师”“天师”,这可是我们华桢先生发明的,基本上等于骂人了。那就叫“先生”吧,但这个词吧,好像与“算命”两字连得最近,几乎可以专指那些坑蒙拐骗的主,要不就是人们用来叫卖保险的、卖楼的,可这两类人也几乎等于骗子。那就干脆叫“老师”吧,但这个词也有问题,四川人管谁都叫“老师”,你要是个老师,那个郁闷哟。因为,人家有位有职的,大家都会叫他的职业职务,如“张局长”“李医生”之类的,“老师”这个词,几乎就等于您在喊人者眼里完全就是个无业游民!那我们叫自己什么呢?叫“读书人”?我真的很困惑,书是读了几本的,就这两年,我在当当网上买了2700多块钱的书,我还是VIP会员,享受折上折的优惠,算起来买的书应该价值4000多块,以20多元一本算,应该有近200本吧?除了几本小说有些印象外,我可真的不记得我读了些什么了,有些书买是买了,但甚至还没翻过。
金克木先生有一本书叫《书读完了》,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可就是中国的古书,我们谁又能说读的好呢?四书五经除了《论语》熟点,还真不敢夸口!可那些书在古代,读书人都是要背的。《红楼梦》里,贾母问黛玉“近来读什么书?”黛玉说:“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还读什么书啊,认几个字罢了。”其实,贾母那句话也并非完全出自谦虚和对女孩读书的不屑,她认为读了几本四书五经,其实不过就是“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说的读首先就是背,探春三姐妹自然也是能背,能背四书五经在今天的人已经快要绝种了,而在古代的读书人那是最基本的,尤其是男人。读书,在古代是男人的事。女子除少数像《红楼梦》里的贵族女子读书外,大多是不读书的,要读,也是《烈女传》还有长孙皇后编的《女则》之类的。但她们的任务,绝对又与读书有关!那就是去喜欢读书人!嫁给读书人!有名的读书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几个,像谢道韫、李清照。谢道韫一个比喻(咏絮)就名满天下了;李清照,书读得多,但书读多了,命却不好了,生命像被一根绳索牢牢地捆住了。清照估计不喜欢《烈女传》,晚年改嫁过张汝舟,但到死都痛苦。直到现在有人还为李清照改嫁过不舒服。总之,古代女人可以不读书,所以,在今天女士们可以不必为不能称是读书人而不好意思(开个玩笑,于今,读书无分男女也),倒是我们这些应该以读书为事业的须眉男子,如果要自称读书人,即使是和那些“不是睁眼的瞎子”的古代女子相比,也是实在是有些汗颜的。
读书使人美,有魅力。听说刘文山先生前两天穿唐装,就立马有了一批粉丝,而且,还是些美女粉丝,据说有人还不服,要和他PK一下。其实不是唐装惹的祸,书中自有颜如玉嘛,人家文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您看《西厢记》,那个张生,有什么呀。没钱没地位,身体还不好,想想女人就生病了,还差点死了。可人家莺莺就是喜欢,不就是张生肚子里有几本书吗?是个读书人嘛。胡兰成,资深汉奸,张爱玲爱得死去活来的,那家伙,简直就是倾城之恋啊。更有甚者,胡大才子兼汉奸更有“蜈蚣劈腿”——劈腿,台湾说法,就是脚踩两只船。蜈蚣,腿多。“蜈蚣劈腿”,胡公脚踩了多少只船,这得去弄只蜈蚣数数有多少只腿了,估计和“艳照门”有得一拼,人家在《今生今世》里就写了八个美女,不入才子生花妙笔的女子恐怕只有天知道了——的事,其艳情、花心和陈冠希同志有得一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人张爱玲就是爱之恨之,恨之爱之,缠绵得令天下人唏嘘!因为什么?唯一的就是胡兰成是个读书人,才子。还有那个天天骂人就是不敢骂共产党的李敖,也是女子的宠物……小时候看戏,我们经常会看到女山大王(就是时下的猛女之类吧?)动不动就抢,抢什么呀?专抢进京赶考的书生,书生有什么呀?弱不经风的,除了长得白点(“白面书生”嘛)。但偌大的山寨,长得白的也应该不会一个没有,可见关键还是要是个书生“刘项原来不读书”,项羽贵族血统,“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个真男子,有虞姬喜欢,粉丝很多在情理之中。但是,刘邦就不行了,还有朱元璋,不读书,长得又不好看,刘邦长得黑,据说品行还不端,经常调戏人家小媳妇,在乡里名声很一般般的,倒是吕公慧眼,肯把女儿嫁给他。朱元璋更是长得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那德行,整个就是猪腰子鞋拔子一类的货色。所以只好造反当皇帝,整个三宫六院什么的,我估计,他们就是因为肚子里没墨水,没女人喜欢才不得不去干皇帝这个营生的。不过,这两人,当上皇帝后,蛮重视读书人的。还有那谁?土行孙、王英、王老五(咱们老王家就占了了两人啊)之类的,要说他们没本事,那也不是:土行孙会土遁,也就是有穿山甲的功夫;王英虽然矮点,但绰号地微星矮脚虎,是虎,那自然应该也不是三脚猫的功夫;王老五,现在叫起来一般都会与钻石有关,“钻石王老五”嘛,也就是个大款,但他们都不读书,就只好去抢了。所以,不读书不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在古时候是个香饽饽。
读书可以怡情。这句话可以反着说,也就是说,如果你取得了读书人的封号,那么,只要是你读书人干的事,那就叫一个风雅,就叫一个诗意,就叫一个酷!魏晋时期的那一群读书人,躲到一个竹林里疯,就被人叫做什么“竹林七贤”;兰亭集会的那些家伙,边喝酒边飘着酒杯玩,和小时候的我们玩游戏没啥两样。但人家玩,那就叫风流,因为他们有一个名字,叫读书人。您要那么玩,这么一把年纪,还那么玩,没准会被叫做疯子、弱智、装纯情,直接送您到精神病院都有可能。最有可能的是,回家后老婆不给做饭,晚上不准上炕。可人家就行,还有更疯的,像诸阮与猪同饮 ——诸阮皆能饮酒,以大缸盛酒,围坐相向豪饮。时有群猪来饮,亦不以为意,遂与猪同饮。扪虱——前秦王猛,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还有裸奔的——刘伶纵酒放荡裸形于室。还说什么“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绔,诸君何入我绔中?”王忱,出身于琅邪王家,声名显赫,更做到过荆州刺史的头等要紧职位。老丈人家亲人去世,他带着朋友前去吊丧。老丈人正在痛哭流涕,而他居然和十几个朋友一起脱得精赤条条,披散着头发闯了进去,十几个人绕着王忱的老丈人走了三圈。嗜痂——“东莞刘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还有,乱睡瞎哭的——阮籍嗜酒,醉了之后,不管何处,倒身就睡.他邻里有一家酒店,店女主人年轻貌美,他经常去喝酒,醉了就神色自若的睡于女主人旁边,女子丈夫也不以为意。有一家当兵人家的女子,颇有姿色,未嫁而卒,阮籍与她本无关系,亦不认识其父兄,阮籍遂往灵前为她哭丧,尽哀而还。还有吃药的,搞同性恋的,一天到晚驾个鹿车,揣着酒葫芦,还让人带一把锹说醉死了就把他埋掉的……那些人,都像搞行为艺术的,反正都属于后现代派一类。读书人干的这些糗事,只因为是读书人,就得到了世人的理解原谅甚至欣赏。
人生的阅读是无处不在,读书就是和书对话。我常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居然得到了一个哲学式的终极定义,就是活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我们这个年纪,都是“上有老婆,下有小孩”的,那么,也不能去自杀或者等死啊,怎样在有限的无意义的活着中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呢?那就是及时行乐。阅读就是及时行乐,在阅读中去经验不同的人生,把枯燥的、单调的人生历程丰富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其实演员、作家这两职业应该是最值得向往的。我这样讲的意思不是说,做演员就可以像我们的陈冠希同志一样,做那啥啥啥的很方便,我是说,演员通过阅读剧本,阅读别人,然后将他(她)再现出来,演出来,就等于用一生演绎了多个不同的人生。一个好演员,演完一个角色,一定就像经历了这个角色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人生的。
读书可以启迪思想。我认为,语文要解决的应该是三点:知识、思维、思想。首先是传授文化知识,然后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有责任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常校长经常提到的,是教师、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为它关系的是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但这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语文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通过数字图形、理化通过物理化学现象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在这两个方面,语文和其他的学科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语文更承载一个传播、启迪思想的任务,我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首先是思想的进步,而不是技术的革新,当然,技术革新可以成为思想进步的导火索。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他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是能启迪学生思想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一生,否则,学生就像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毫无个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是没有创造力的教育。有思想的老师教出的产品应该像“王麻子剪刀”,打下的永远是思想的烙印。而思想的火花,更多是靠读书交流碰撞而来的,没有了读书,大脑就成了思想的死海,思想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悲的是,语文老师不读书。受“语文老师读书无用论”影响应该是个事实。读书无用论,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老子》说,绝学无忧;道家就主张: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子路他曾对孔子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语文老师读书无用,就是认为高考并不要求老师读书有学问,老师只要给学生做题讲题就行了,不读书的老师并不比读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考分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这种局面应该改变,我们应该坚信:读书的、注重学生思想塑造的老师应该教得更好!至于语文老师没有时间、没有心情读书,也许都是时下的事实,也是需要改变的事实。
读书应该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自觉的行为。读书需要去推动,需要去号召,实在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就像那时候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实在是只有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才可以想象、居然还真的发生过的一件可笑的事情。读书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很市场的行为,人们读某种书,常常受你的职业——其实也就是市场,你的兴趣,也或多或少被市场化了,你的周遭——也是市场对你的影响不容忽视。就像看球(其实看球也是一种阅读),别人都在谈,你不谈,你就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话语权,就等于是去了尊严,你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失去了市场。我常想,一个破球,抢来抢去,不应该会把每个看客都搞得如痴如狂的。倒是民国时山东的韩复渠这样的大老粗一不小心就讲出了真理,韩复渠看人打球,作为看客,他觉得那么多人抢一只球,尤其是看他们抢球,实在无聊,就下令:抢个什么鸟?每人发一只球好了。其实,什么球啊,跨栏啊,跟“中国从此B了”“黄种人厉害了”有什么关系!什么“白种人能做到的,黄种人也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这种话多少带有种族自卑、自大和民族主义者的味道),“黄种人体能超过了白种人”等等,这就纯粹就是一种精神自慰了!一个刘翔跑快了点,中国人就全都身体棒棒,吃嘛嘛香了?中国人的民生质量就领先世界啦?跑步就是跑步,赢球就是赢球,哪来的那么多附加的国家意义?体育也许与经济有关,那就是人家是吃饱了撑的,人家那是玩,体育是大众的。咱门是什么?咱们是全国人民一起勒紧裤袋,把几个四肢发达的人弄吃饱了撑着了再去陪人家玩,前苏联式的体育工厂培养了一批畸形的体育机器。但是,球你还得看,看刘翔你还得跟着兴奋,因为这里面除了些许娱乐的意义之外,还包含了更丰富的中国式的国家意义,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市场,你的莫名其妙的爱国激情是“必须的”,否则,你就会被边缘化,被边缘化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快接近 “欧啦”。你必须看,必须兴奋,这就是市场。《语录》在那时候就是市场,不读,你就失去了话语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市场。高考,就是我们的市场,对现今我们这些教书匠而言,读书不读书不重要,只要不失去高考这个市场就一切OK了,可悲呀!
读书但求一乐,快乐阅读最重要,别强求自己像吃药一样看书。譬如说,我基本不看理论书,翻翻就过,那玩意,容易把明白的人整糊涂,像我这样的糊涂人,恐怕要被整成白痴。譬如说,我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这类的书,前天看过一个片子,叫个什么《心理对话》,一个心理学大师叫个什么“巴图”的,听名字应该是蒙古人,蒙古人做心理大师本身就值得奇怪。蒙古那地方,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的,人都肌肉发达,豪放不羁,人种应属于喝酒都不带吃菜的那种,居然出了个心里大师,我就很是疑心,怀疑他是不是得过精神方面的那啥玩意,最起码也是到精神病院卧过底的。他弄了一堆谁都听不明白的名词来解释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还弄了三根各用五颗棋子码起来的的柱子,摆成三角形,柱子上再放着个棋盒子。然后大师数着受诊者的倒霉事,煞有介事地拿掉一根棋柱子上的一个一个的棋子,这样,柱子上的棋盒子就倾斜了,要倒下来。看看要倒掉,受诊者的表情也很配合地跟着沮丧起来,然后,蒙古人又开始数着他的优点,又一个棋子一个棋子地加上去,柱子上的棋盒子终于稳住了,受诊者的表情也很配合地跟着兴奋起来。最后,这个病人好像获得了神助,居然就好了起来,后来成了个成功的人。看看,心理学就这样能忽悠。还有教育学,一部《论语》早将教育的事讲透了,后世所谓学问大多拾人牙慧。那叫什么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居然说,给我一批学生,我将他们分成两拨,一拨我教他们做思想家、科学家、医生、教授;另一拨我教他们成为流氓、小偷。我想叫他们成为什么,就能将他们教成什么。(大意如此)人有天性不同,基因也不同,孔子说,因材施教,你凭什么想让人成为什么就能把他弄成什么?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孔子的说法。我这么讲,有点偏激,但不过正就不能矫枉。我不是否认理论书,只是想说读书如交友,有缘就行,喜欢就好,要平等对话,不要强迫自己去读不喜欢的,否则那样会有压力,感觉太累。太累了,就觉得无趣,无趣了,就伤害了你读书的热情,得不偿失。
但如果作为教师身份,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去读书,指导学生怎样去读,读怎样的书。快乐阅读并不适用于他们。上学期全国“未成年人阅读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对我校提出的“生态阅读”理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所谓“生态阅读”,常校长给它下过一个非常科学的定义:生态阅读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是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美的,经典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生态阅读回答了阅读与成长的关系这样一个重要命题。作为学生,读书不能但求一乐,令他们快乐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真正美的,也不一定就能给未成年的学生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审美也流于肤浅,阅读核心价值体系、审美体系有待确立,对他们而言,教师指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读书需要一种“感发”,我这里借用迦陵先生(叶嘉莹)的一个词,或者用佛教语“觉悟”,好书都能给人感发或者觉悟。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数得过来的,都是这样。我不想一一举例。小说是年轻人喜欢的,你可以用喜不喜欢读小说来检验自己,是不是年轻?我是说心态。但小说,古人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就是它给人“感发”的少,其实,好小说一样能像《周易》《老子》《庄子》《论语》一样给人无限感发,一部《红楼梦》,就像一部永远挖不完的宝藏,给人无限的感发和觉悟。说到《红楼梦》,我还想说说《水浒》,从我的阅读体验,我觉得单从语言的角度,《水浒传》略胜《红楼梦》,《红楼梦》繁盛,像一朵牡丹,《水浒》精瘦,像一枝腊梅。我觉得《水浒》语言像最顶级的武功一样,无迹可循,无招胜有招,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真可谓是字字皆学问,句句有嚼头,知音如金圣叹,也只能是徒然欣赏,它的好处是学不到的。《红楼梦》语言可为后世法,应该是学得到的,只是它并不一味只要靠语言取胜,它是一部百科全书。总成就远胜《水浒》。但单就语言,我固执的喜欢《水浒》。一孔之见,有时间可以讨论。
最后,希望我们一起都能读几本书。
提纲:
闲话读书
1.用“读书人”来称呼我们自己,会感到汗颜。
2.读书使人美,有魅力。
3.读书人干的事,就叫风雅,就叫诗意,就叫酷!
4.阅读能经验不同的人生。
5.读书可以启迪思想。语文老师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读书需要去推动,需要去号召,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6.读书求一乐,快乐阅读最重要。
7.学生需要“生态阅读”。
8.读书需要“感发”,和 “觉悟”。
9.希望我们一起都能读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