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奈保尔:这个背德者》
     阅读次数:271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奈保尔:这个背德者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4月2日   

奈保尔:这个背德者
康慨


心比天高的青年作家VS·奈保尔。  摄影:约翰·米尼汗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在生活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自私自利者?家庭暴君?虐待狂?

  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是的,他就是这样的背德者。

  名作家帕特里克·弗伦奇(Patrick French)所著、迄今唯一一本得到奈保尔本人授权的传记《如此人世间:奈保尔正传》(The World Is What It Is :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of VS Naipaul),3月31日在英国正式出版。为写此书,弗伦奇不仅与奈保尔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多次长谈,遍访他世界各地的亲友,还前所未有地获准接触大量极为隐秘的私人资料,包括作家已故发妻帕特里茜娅·黑尔(PatriciaHale)的24大本日记。奈保尔已将本人全部文档以62万美元卖给了德州的塔尔萨大学,这些日记亦在其中,不过上了大锁,非请莫入。弗伦奇算是头一个外来读者。

  《如此人世间》详细描写了奈保尔在特立尼达的穷困童年,他在牛津的彷徨与思乡,他的文学之路、盖世才华,以及出格的目空一切,睥睨众生。通过奈保尔本人的言行著述,这些内容我们大多已有所了解,而书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人瞠目的部分,则是他的不伦生活。

  1932年8月,奈保尔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印度裔移民家庭,后到英国上学,1955年不顾女方家长反对,强娶牛津英女帕特里茜娅(帕特)为妻。年轻的奈保尔此时已现牛人风采,不肯从俗,拒绝送新娘结婚戒指,以至帕特不得不自买自戴。

  新婚时的小风波,虽说未必总是预示着日后生活波折不断,但这一回,等待帕特的却是千真万确、长达数十年的痛苦折磨。在新夫的眼中,她很快失去了卧房的魅力。原因在于,奈保尔认为,性欲是可耻的,不该与真爱挂钩,于是经常出门,到花街寻欢。


1961年,奈保尔和首任妻子帕特·黑尔在南伦敦的家中。

  1972年,奈保尔邂逅并迅速迷上了英裔阿根廷女子玛格丽特·穆雷(Margaret Murray)——古丁太太(Mrs.Gooding),弗伦奇在书中称,这对男女倒是十足般配。穆雷女士乐于充任奈保尔的奴隶与牺牲品,大大激发了后者的统治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奈保尔称,此乃他人生中头回感受肉欲之乐。但他看不上穆雷女士,认为她笨,没文化——他说她的词汇表上顶多只有50个词。她纯粹是他的性工具,两人不见面的时候,他甚至懒得读她的信,拆都不愿意拆。但这段婚外恋足足持续了二十四年。奈保尔虐待狂的天性得以大大发挥,穆女士挨打后,有时脸肿,甚至无法出门见人。

为了奈保尔,穆女士离开了丈夫和三个孩子,指望他会娶她。但背德者离不开发妻,他需要帕特给他指点人生,照料起居,像母亲那样疼他,于是脚踩双船二十四年。为逼使太太和情妇就范,他用的手段完全相同且屡试不爽:威胁离开。心碎的帕特在日记中形容自己“既令人恶心,又蠢”。可她就是下不了决心,奈保尔还会当着客
人们的面,对她涕泪横流,像个孩子似地撒娇,哄她。可怜的帕特也就信了,一次又一次地回心转意。

  作家约翰·卡利(John Carey)3月30日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指出,帕特对奈保尔的爱和崇拜似乎是“无限的”。在日记中,她夸丈夫是“独一无二的天才”(the Genius)——请注意,这个词是大写的字头。

  穆女士同样死心塌地,奈保尔让她三次怀胎,头一次拿了张支票给她,让她自行处理,后两次一分钱没掏,穆女士因此以“小杀人犯”自称。

  在自私自利这方面,卡利写道,奈保尔可谓坚定不移。对这种自私的成因,弗伦奇的传记追踪至奈保尔受伤的童年。他爸爸是移民特立尼达岛砍甘蔗的印度劳工,社会的底层边缘人。即使在亲戚们中间,小奈保尔也能感到慈父所受的屈辱,日后在小说《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里,他精细地描写了这种挥之不去的精神痛苦。他自小刻苦学习,发奋以知识改变命运,早早入读牛津大学。但是1950年代满目豪门子弟的英国校园,阶级的、种族的壁垒无处不在,印度甘蔗工儿子的内心伤痛可想而知。年轻的奈保尔一度自感穷途,此生再也无法以志气和才华超越阶级宿命,遂拧开瓦斯,以求向红尘做个了断。孰料在人断气之前,瓦斯先断了气。

  彼时之伦敦城,也都是势利眼,没人愿意雇一个小个子印度哮喘青年。他应聘了26份工作,皆遭拒绝。钱花光,断了粮,落魄人只能独守寒室,以白水土豆果腹,若非青年女教师帕特·黑尔七仙女下凡,不断接济,未来的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就是不自杀,也要被活活饿死了。

  弗伦奇指出,生活上的困顿没有令奈保尔倒伏,反而让他内心的高傲愈加强烈。他在特立尼达的奶奶,一族之长,曾坚称奈家是高种姓的婆罗门。不论此说真假,反正奈保尔心中自认高人一等。越处困境,他的头昂得越高。要想在这吃人的世界上活下去,就得先变得不可一世。心比天高的奈保尔,从此在文学大路上急速前冲——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0年获英女王封爵,成为维迪亚爵士(Sir Vidia),与此同时,他又在残暴的肉欲中行尽荒唐。


1972年,奈保尔邂逅古丁太太,她成了他关系长达24年的情妇。

  他向世界索要婆罗门的特权,要吃特别的食物,要床上被褥笔笔挺挺,甚至他讲的那些关于“黑鬼”的“恶毒笑话”,也可追溯至特立尼达的童年,当时的印度移民总是把人口居多数的黑人视作威胁,对黑人的不屑和嘲笑因而成了印度移民的传统,连这种嘲笑行为本身,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特立尼达词汇:“屁坑”(picong)。

奈保尔的自傲,同样使他将“屁坑”矛头转向印度人自身。卡利在文章中指出,在奈保尔看来,本族人的生活远在他自己的标准之下,他不断抱怨他们的卫生习惯,说他们随地便溺:火车道、海滩、公园。他关于印度的最早的两本书便被指为极大的冒犯。“但这又像是一种自我憎恨。”卡利说,奈保尔小时候,看到特立尼达的七大
姑八大姨,有不少搬进了郊外大宅,但他们铲掉柑橘和芒果树,将四周还原至寸草不生的蛮荒状态,再以印度方式从事农耕。依据传统的洁净观念,室内卫生间亦被拆除,改以户外林中新挖的公厕。传统毁掉文明,就此成为他日后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

  对这样一个奈保尔,我们该说什么好呢?他在小说和随笔中展现的才华,足可令人给予三倍的赞美。他的首部小说《灵异推拿师》刚刚于2008年1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吴正的中译本,我读到一半,仍旧十分喜欢。但他的个人生活又是如此不堪。也许除了文学之外,奈保尔的美德只剩下一点:诚实,唐·乔万尼式的诚实。

  “弗伦奇的书成就辉煌。”卡利评价说,“他只在奈保尔不设方向,不加限制的前提下,才接受了这一任务,而且自始至终,恰到好处地将他对人的评价与对作家的评价分开,对后者他赞誉有加。但奈保尔亦有功于此。因为他本来可以不同意这些条件,也因为他对弗伦奇如此开诚布公。”奈保尔后来看到书稿,一字未改便同意付印。他接受了书中的说法,即,他与穆女士的婚外情“毁了帕特的生活”,而他前几年公开对外承认自己一度是个“大嫖客”(great prostituteman)的举动,更将帕特逼上了绝路,令她癌症复发,终在1996年命归黄泉。

  帕特垂死时,他将第二任太太、肯尼亚出生的巴基斯坦裔女记者娜迪拉·卡努·阿尔维(Nadira Khannum Alvi)追求到手。帕特死后两个月,奈保尔做了女记者的新郎。

  此番新出的正传,或许也是奈保尔对帕特做出的一种忏悔之举。“可以说是我害死了她。”他说。有一个镜头留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画面中的老奈斜倚着汽车,脸上泪如泉涌,看着新妻正在将苦命发妻的骨灰抛撒至小树林中。


1996年,帕特死后两个月,奈保尔续弦女记者娜迪拉·卡努·阿尔维。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4月9日   

VS•奈保尔与保罗•瑟鲁:师徒、朋友、仇敌

  瑟鲁是否得到了天赐良机,意欲借此向看不起他的奈保尔复仇呢?不知道。但他笔下坏脾气的奈老师,和弗伦奇所著“官方”传记中爱打人的维迪亚爵士,并无不同。

  放眼茫茫文坛,冤家无数,但奈保尔和瑟鲁这一对,仍然显得十分古怪。两人的“友谊”始于1966年的非洲,瑟鲁是晚辈,尊奈保尔为师。奈老师回英国后,瑟鲁
随即到伦敦投奔,获引见给当地的文学圈,但奈保尔很快埋怨瑟鲁逗留太久,给他写了逐客信,可惜美国徒弟不解其意。他走了以后,奈保尔说他实在讨人嫌,“我写了一封指桑骂槐的信给他,以为他会就此不再来信……可信还是源源不断。”

  不过,奈保尔并不拒绝时不时地跟瑟鲁吃顿饭——徒弟埋单,但瑟鲁成名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糟。1996年,奈保尔和瑟鲁一同受邀参加Hay文学节的讨论会,两人坐在台上,据报奈保尔一直扭着头,拒绝与瑟鲁的眼光相碰,现场的气氛令人窒息。

  瑟鲁随后发现,他当年请奈老师雅正的一本自己的首版书,赫然出现在某书商的珍本书售卖目录上,要价1500美元。他生气地给奈老师发去传真,随后收到奈保尔新妻娜迪拉转述的复信,“(告诉)他离我远点,别再说我的事。”

  自Hay文学节后,两人只见过一面,那是在南肯辛顿的大街上。“他想跟我说说那事。”奈保尔回忆说,“我正要到什么地方去,停不下来。谈的非常短。”他又一次大大地恶待了瑟鲁,还留下一句典型的奈式刻薄忠告:“夹起尾巴,您就凑合着过吧。”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4月9日   

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
康慨

 
VS·奈保尔                   保罗·瑟鲁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上周我们就帕特里克·弗伦奇(Patrick French)所著的VS·奈保尔新传刊出了长篇述评,报道了这位大作家作为背德者的一生,恐怕不仅许多中国读者为此感到眼前一黑,英国人亦然。但对他的德行多有了解的昔日好友、美国作家保罗·瑟鲁(Paul Theroux)并不觉得太过意外。

  4月6日,瑟鲁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称该书暴露了奈保尔心中的真魔。

  作为迄今唯一一本得到奈保尔本人授权的传记,刚刚出版的《如此人世间:奈保尔正传》(The World Is What It I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of VS Naipaul)以大量采访、书信和文档,展现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大、不忠,寻花问柳,辣手摧花。

  “现在,弗伦奇的传记充分证明了我说过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东西。”瑟鲁说。

  1966年,毛头青年瑟鲁在乌干达初遇年长于己的当红作家奈保尔,从此开始长达30年的友情。但1997年两人突然分手,其原因,据瑟鲁所说,是奈老师过于牛哄哄了。1998年,瑟鲁为此出书——《维迪亚爵士的阴影:友谊跨越五大洲》(Sir Vidia's Shadow: A Friendship Across Five Continents),指出前一年他大街上偶遇奈老师,但老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

  “他对我的拒斥,意味着我回复了自己。他解放了我,他让我睁开双眼,他给了我一个(写作的)题目。”他说。

  瑟鲁现在旧事重提,说他当年在《维迪亚爵士的阴影》中,将奈保尔写成一个坏脾气的吝啬鬼,但是出版社和律师拉了单子,让他删这儿删那儿,还有不绝于耳的忠告:“他要是告你,你可吃不了兜着走,知道吗你?”

  瑟鲁没办法,只好在书中对奈老师的暴脾气遮遮掩掩。“我曾想写他对自己太太的残忍,他对情妇持续了25年的癫狂统治,他抽风似的狂吼乱叫,他的沮丧,他关于自己是最伟大英语作家的可笑争辩(他头一次这么说,是34岁时在蒙巴萨)。”

  奈保尔曾对瑟鲁宣布:“我是个新人类,像蒙田那样的新人类。”昔日的小弟这一回在文章里毫不留情地反问:“可蒙田频繁嫖妓,侮辱店小二,痛打自己的情妇吗?”

  他控诉当年评论界对自己的不公,意思是,我那本书都被删成那样了,可他们还是骂我“忘恩负义”,要不就是得了红眼病。

  但是,“我所知的,似乎不及他全部恶行的一半。”瑟鲁扬眉吐气地写道,“这故事可不怎么漂亮,它或许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他继而快意十足地罗列大哥的种种恶行:称此书是一份编年史,写的是“他自负,他嫖妓,他如何对待伤心病妻和死心塌地的情妇,他逃避责任,他卑鄙吝啬,他是个残忍的性虐狂,他种族主义的侮辱性言行。还有那‘令人恶心的性’,总是反咬一口,偏执狂,不忠,那些黄段子,怨妇般的诉苦,忘恩负义,喜怒无常,冷酷和毁人不倦的性格”。

  瑟鲁说,弗伦奇的传记如此全面,使得本书更像是一份自恋症研究报告,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记。“奈保尔的病症成了中心,他的写作则成了点缀。”

  大凡作家的传记,总会有份心仪作家、作品的名录,但是,“奈保尔最喜欢的作家是他爸爸西婆萨德,康拉德有些东西还凑合,福楼拜只有一本书令人眼前一亮,别的作家全得给他靠边站,要不就受他的贬损——乔伊斯、狄更斯、EM·福斯特、毛姆、凯恩斯、简·奥斯丁、安东尼·鲍威尔、德雷克·瓦尔科特,还有好多别的人,也包括我。”瑟鲁写道,“我是个‘相当一般的家伙’,‘给低俗人等写些个旅游书而已’。我还是个无聊、‘在非洲给黑鬼们上课’的教员。”

  这一回,瑟鲁勇气倍增,在文章中大量揭发奈保尔的种族主义言论,尤其是他对“黑鬼”一词的偏爱,比如,1988年,奈保尔如此评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当然得不着——他们会把它给一个黑鬼什么的。”后来那一年得奖的,是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


最后更新[2008-4-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