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注释商榷
深圳市教苑中学 董希旺
在使用粤教版教材《唐宋散文选读》(2006年7月第二版)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注释需要商榷,有的存在明显硬伤,显然是校对错误;有的注释不确或不清;有的因学生之前并没学过本应注释,而没注;有的注释我们认为是多余的,不必注。以下按课本出现的顺序分条说明,以就教方家。
1.P3《小石城山记》注释(5)【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注为:“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傥,倘,或者。宜,应该。”
就这个句子本身看,是对“果”字的理解有问题,其实问题还出在对前后文的理解不够准确上。从思路上看,是这样一路来的:“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但是,“又怪其……劳而无用”——于是,就说神者大概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那么,神果真是没有的吧?这里的“果真”是照应前面“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课本注释把“果”理解为“结果”显然是讲不通的。
2.P7《黄州快哉亭记》“乌睹其为快也哉”
“乌”字学生在之前的课文没有接触过,应注,而且后面的课文还有两次出现“恶”,应注明“乌”与“恶”在此是相同的用法。
3.P20 《张中丞传后叙》注(1)【南八】南霁云行第八,故云 “南八”。
“行第八”的说法生硬,表述为“排行第八”或“行八”才更符合通常的语言习惯。如:你行几?我行二。或我排行老二。
4.P23《六一居士传》“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彊之筋骨贪过分之荣禄……”
“彊”是“强”的繁体,此处应注,或直接用“ 强”。
5.P25《陆文学自传》注释(2)【鸿渐】陆羽的名与字,出自《周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于磐,九三于陆,六四于木,九五于陵,皆以次而进,渐至于高位。至上九鸿渐与逵,其羽可用为仪,则最居上极。”意思是渐渐升上高位。
注释繁琐,陆羽名字出处不必详注。学生课本的注释,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远未达到研究的层次,此处注释,于研究尚可,对于中学生则实属多余,更何况陆羽不是中学学习的重点作家,更何况本课课文只是“扩展阅读”。
6.P26【楚】木命,即木荆,茎杆带刺。
课本注释似乎并没有错,但是所注的意思,并不是“楚”在这个语境的意义。“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这个语境中,应该注释为“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才妥帖。
7.P27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
“乌犎牛”的“犎”(fēng),是个很生僻的字,《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常用辞书都没有收录,课本应该注音。
8.P27课文有“洎至德初,泰人过江,子亦过江”的句子,文下注释有【泰人】一条,但是没注清何为“泰人”,本条注释对于理解课文似乎也意义不大。
9.P27 【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注为“与吴兴诗僧皎然为忘年交。释皎然,盛唐诗僧,是南朝诗人谢灵运之后,出家为僧,号释皎然,著有《诗式》。谢灵运,生前定居浙江吴兴,遂为吴兴籍。缁素,僧人服缁,俗人服素,僧指释皎然,素指自己。
第一、此条注释中“缁素,僧人服缁,俗人服素,僧指释皎然,素指自己”一句,第二个“僧”字显然应该是“缁”字,“缁”和“素”对举,解释“缁素”的含义。注释原文中“僧”字疑为“缁”字之误,系排版校对错误。
第二、“出家为僧,号释皎然”一句,注为“出家为僧,法号皎然”为妥。“释”是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称某僧人“释某某”意即“某某和尚”如少林住持“释永信”。号,即法号,也称“法名”、“戒名”,是佛教徒皈依佛门或受戒后由师父特取的名字,说某和尚法号某某,不应说“号释某某”。
第三、“谢灵运,生前定居浙江吴兴,遂为吴兴籍”一句,“谢灵运”之后的“,”多余,应该删去。
10.P36 注释(2)【腊月】农历十二月。
不必注
11.P36 注释(9)【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的一处胜景。
“别业”即别墅,意思并不错,唐"高适《淇上别业》有“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的诗句。但是用“别业”这样生僻的说法,注释之后学生仍然不懂,有违注释的原本意图。
12.P42注释(5)【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胶漆,如胶似漆。
“胶漆”,在此是比喻,意思是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在此是形容元白感情的。用“如胶似漆”解释,从字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是要注意的是“如胶似漆”是成语,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有特定的含义和应用语境,“如胶似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夫妻恩爱,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限定性,用在这里解释白居易和元稹的感情,难免别扭。
13.P42 【封题】写信封。
“封题”的一般解释是1.物品封装妥善后﹐在封口处题签。2.特指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3.引申为书札的代称。4.犹封奏。课本注释显然是采用上述第二个义项。问题是,“封题”一词出现在下面这样的语境中:“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帙”从巾失声,《说文》注曰“帙,书衣也”。是书、画用布帛制成的封套,用作量词时,用于装套的线装书,一帙即一册书或一套书。课本【数帙】一条也注释为“几包”,这是正确的。那么,“封题其上”就应当是在包书的包裹上题写了后面的两句话。课本中“写信封”的解释就有驴头不对马尾之嫌了。
倒是文章结尾处“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一句中,“封题”一词,应当解释为“写信封”。
14.P46 注释(18)【追睎】追慕,仰慕。
“睎”即追慕意,意义不错,只是这个字很生僻,应该注音。
15.P47 注释(2)【所谕世族之次……】(您)所谕示我家族不确切之处……
单看这句注释本身,表述就不清楚,意思就很难看明白,而且,对原句中的“次”字在整条注释中并没解释,学生会误以为“次”是“不确切之处”的意思。其实,“次”是次序的意思,曾巩在叙述自己家世时,辈分排行等次序有误,欧阳修为他指了出来。课本注释语焉不详表意不确。
16.P55注释(6)【今晨兹捧,喜托龙门】
《滕王阁叙》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有作“豫章故郡”的,有作“南昌故郡”的,下文还有多处不同不一一列举,“今兹捧袂”句,也有作“今晨捧袂”的,课本选用的是“今兹捧袂”。但是注释(6)居然是【今晨兹捧,喜托龙门】也许是我们不知道的第三种版本?但是就在“今晨兹捧”的解释中,出现“捧袂,举起双袖,向长者表示恭敬”的解说。大为不解,只能猜测“今晨兹捧”大概是把两种版本混杂“嫁接”了,是校对错误。
17.P61 注释(13)【环合而棼纚】盘绕重叠。棼纚,繁盛的样子。
“棼纚 ”二字,实在生僻,应该注音。(课本中“纚”字之偏旁“麗”作“丽”)
18.P63 注释(13)【琼筵】丰盛美好的宴席。琼,丰美。
琼,是美玉,也喻美好的东西。如:琼姿、琼章(美好的诗文)玉液琼浆。但是,“琼筵”解释为“丰盛美好的宴席”没错,“琼”却不能直接解释为“丰美”,应该是“比喻丰美”才更妥帖。
19.P70注释(3)【求其所以为舜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即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这句话很简单,直译出来应该是:“探求舜所以能够成为舜的道理。” 课本注释“即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是对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是对这句话本身的注释。
20.P80注释(13)【涂】同“途”,指治世的境界。
“涂”同“途”,是没问题的,“涂”或“途”就是“道路”的意思,“践……之涂”直译出来是“踏上……的道路”,“五帝三皇之涂”可解为“指治世的境界”,但是“涂”或“途”是不能直接就解释为“指治世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