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岁岁年年
广东一考生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抱石坠汨罗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像孔繁森,像任长霞,像袁隆平,还有像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像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像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名师点评
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议论文写作功力。
作者行文时能紧扣话题进行高远的立意。文章从生命的生生不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文章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出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再次,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做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据充实。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
◇点评名师:黄蔼北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分小标题“传递是一种责任”“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紧扣传递,逻辑严密切合题意。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楚,论说严密,议论文结构极为严谨。
发展等级
丰富
论据充实
文章论据充实,如在论述“传递是一种责任”这个分论点时,就用到了李密《陈情表》、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公益广告、田世国、林秀贞等素材,从多角度对观点进行阐述,彰显出作者平时不菲的积累。
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59分
良知的传递
广东一考生
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我们认为,传递出来的良知,永远不会埋没在时间的尘土里,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传递忧虑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使无法寄身于官场,却也能终生为劳苦大众忧虑,为国家兴衰忧虑,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传递着深深的忧虑。
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他写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听到“哭声直上干云霄”后,他奋笔而作《兵车行》;在“剑外忽闻收蓟北”后,他又欣喜欲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他良知的体现吗?
良知所传递的忧虑,令人赞叹。
传递无私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紧张日子里。一个小村庄。日本鬼子正在扫荡,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处,通过汉奸的翻译,日本鬼子要搜捕一个八路军。面对汉奸的劝诱,人人怒目而视。“再不说就杀死你们!”日本军官发怒了。鬼子们立即持枪瞄准,就在快要按下扳机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高举起来:“我告诉你们,我知道他在哪里!”
那举手的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当日本人找到那个八路时,那个八路已经死了,日本人于是将他尸体挂在树上用火烧焦了。等日本军一走,人们立刻对那老板拳脚相加,来不及争辩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机会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啊!”这无私难道不是一种良知?
两代人所传递出的良知,挽救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传递反思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德国向世界传递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见良知而原谅了德国。
遗憾的是,随后的37年间,日本的首相们或许也会有一丁点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却固执地站在靖国神社里,对二战中“功绩显著”的将领们进行参拜。因为良知,人们看到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历史,矢口否认自己当年给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种“反思”中,我们无法发现日本有什么悔过,有什么良知。
良知所传递的反思,令人深思。
传递良知需要勇气和无私。良知永存。
名师点评
本文用片断式的描述,把良知所“传递”出的忧虑、无私、反思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抒情的笔调中,把古今中外人们对良知的认识中所存在的正确与偏斜表露在读者的思索中,字里行间将“传递”的无声力量展露得酣畅淋漓,令人深思。
杜甫的忧国忧民、中国底层民众的奋起抗敌、德国总理的真心谢罪,都向世人“传递”了良知的可贵。对比描述更使文章增加说服力度,小标题所提示的内涵,每节最后的反复式小结,时间顺序的排列,无不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本文的欠缺是,同时描述两个有关日本或者抗日的素材,显得区分度不是很鲜明。
◇点评名师:黄蔼北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中心突出
采用小标题“传递忧虑”“传递无私”“传递反思”较好地突出了“良知的传递”这一中心。符合文体要求
文章采用片段式组材方式,列举的三个片段都以记叙为主,记叙文特征鲜明,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
深刻
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开头段“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传递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这样的观点能给人以启发性。
现场评分:内容23分+表达23分+发展10分=56分
传 递
广东一考生
不管是手拿铁锄的农民,还是腰缠万贯的成功人士,他们都在人生路上为传递自己的理想而奔波。不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还是终生不回故土的老人,他们都在传递——传递心灵的远游,为的就是让心灵在传递中找到最终的归宿——理想。
传递中,有风有雨。为寻找心中的理想,他们选择了前进。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一场贵族的革命,他们不顾一切地前进,为的只是在人生路上传递真理,找回那失去的崇高的灵魂。他们以流血的方式在反抗专制的路上不顾一切地前进,为的只是除去专制的阶级。在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用自己的肌肤触摸岩石的锋利,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在路上,他们找到了一座灵魂可攀缘的山峦,脱离了那个只凭自身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的毫无意义的人生,在路上,这些贵族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名字。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在人生的路上,只有经历苦难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寻找人生的目标,把社会的友好传递到每个角落。
传递中,有种种诱惑,需要坚定。伫立于灯红酒绿的喧闹的城市,你或许会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诱惑。这时,你需要坚定,坚定地向前走,谨记前方高山大川才是自己的目的地,停留只会使渴望腾飞的心灵窒息。扬起坚定的风帆,勇于向前,任凭那污流浊水在船下暴涨翻滚,任凭那枯枝败叶在水中沉浮。李白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黑暗的宫廷踏上寻访名山大川的路途。柳宗元在喧闹的尘世中,在人生路上守住“独钓寒江雪”的高洁情操。他们,传递出一串串生活的坚毅和刚强。
传递中,需要勇气来实现理想。在路上,荆轲看到了士兵抢掠后放火的浓烟,看到了骨瘦如柴的农民在田间挣扎着劳动,看到了寒风吹进贫苦人家,吹到体无完衣的贫苦老人的身上,看到了嬴政所带来的灾难。对于这么一个自小以造福人民为理想的英雄来说,那是一种刺心的痛。于是他从风萧萧的燕国,踏上苍茫茫的秦国险途,走在刺杀秦王的不归路,他从没有过畏惧,因为在他人生路上勇气永远是不灭的火炬。勇气是成功路上的火炬,照亮前方,传递胜利的喜讯。
在人生路上,我们只要传递所有的信念,心灵就会以雄鹰搏击长空的决心去不断地寻找远方的梦。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将“传递”具体地理解为“传递”理想和勇气,并且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不管是手拿铁锄的农民,还是腰缠万贯的成功人士,他们都在人生路上为传递自己的理想而奔波。”然后,采用首句提要的行文方式,在每段的首句表明了本段所论述的要点,以抒情和阐述的文笔,把俄国十二月党人传递革命真理的历史和李白、柳宗元的刚强融合为一体,以此为论据,十分恰当地阐述清楚了自己所要论述的核心观点,这样使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许多考场作文制胜的诀窍。
此外,文章语言流畅,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语言清新灵动,颇具吸引力。
◇点评名师:黄蔼北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不管是手拿铁锄的农民,还是腰缠万贯的成功人士,他们都在人生路上为传递自己的理想而奔波”,这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文句,它向读者表明其中心和主旨所在。
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先分析了“传递中,有风有雨”,然后从“需要坚定”“需要勇气”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论述,议论文结构极为严谨。
发展等级
丰富
论据充实
文章先后引用了俄国十二月党人、李白、柳宗元、荆轲等人的事例,有详有略,显示出作者用材的匠心。
有文采
句式灵活
文句有表现力
“用自己的肌肤触摸岩石的锋利”“停留只会使渴望腾飞的心灵窒息”等句子,用词新颖贴切,极富表现力。
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10分=58分
坚持·追求·创造
海南一考生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一颗善于洞察生活的头脑,他们不会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异常的元素,他们会将这作为难得的机遇,深入研究,从而有所开拓、有所创造。
总是有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去探究未知世界里的谜团。别涅迪克由一只裂而不碎的烧瓶研制出裂而不碎的安全玻璃,主要得益于他对科学的敏感。达尔文由美洲和欧洲两地生物的异同而提出生物进化论,更得益于他不舍的探索。
总有一个方向促使人们向它发出挑战。奥斯特始终坚信电与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闭合切断电源,最终发现了电磁互相转换的原理,也正是借着这个原理才使人们对电磁波有了新的认识和利用。敢于坚守一个方向努力拼搏的人们往往成为创造的宠儿,因为创造的成果也要感激他们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
总是坚信凤凰涅槃之后一切会更加美好。居里夫人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生活赐予她的灵感,让她从沥青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虽然她为此付出了美好而宝贵的时光,但她无怨无悔。为了科学,为了创造,纵使红颜变成了白发,但只要有创造性的成果来回报殚精竭虑的付出,也可以无悔矣。
总是陶醉于深秋里片片灼热的红叶能在风霜中快乐地吟唱。达·芬奇为了画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鸡蛋,也能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由画鸡蛋而开创了全新的绘画生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考验,他采撷到的红叶是永不褪色的。
总是坚信有追求就有快乐,有追求就有创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助手先后用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不曾得到满意的杂交品种。为了找到远源的雄性不育稻,他与助手征程万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日复一日地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凭借着这份执著与追求,一块沼泽地里的希望找到了他,既而开创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可以说袁隆平就是那位飞上天空摘到星星的伟人,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执著追求的激情与行动,就会有创造的果实。
总是坚守理想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达到创造的高峰。爱迪生说创造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为了发明电灯做了1600多次实验,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因为站在执著追求的至高点上,他成功了,他为世界创造出的光明划破了黑暗的笼罩。他不在意追求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他坚信机遇就藏在执著的身后,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会有成功的创造。
其实,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是缺少那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著追求的恒心。要是两项兼得,幸运女神就会眷顾垂青,还怕创造不出成果?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主题鲜明、材料丰富、思想深厚的佳作。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炼的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这一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大量典型事例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大为增强。总体来看,这篇文章的写法暗含了典型议论文的要求,实用、有效,值得借鉴。
◇点评名师:任维东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练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
结构严谨
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
发展
等级
善于运用
修辞手法
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本文的语言很值得品味,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让我们读来感觉文采飞扬。尤其是每一段的首句形成排比,相互之间应成呼应,既加强了主题的表达,又增添了文采。
丰富
材料丰富
为了论证主题,作者精心选择了中外科学、艺术领域有关“坚持与创新”的大量素材。这些素材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