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情”——语文教学的根》
出处:责编程绍棠    作者:舒吉武   阅读次数:214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情”——语文教学的根

 

 

“情”——语文教学的根

上步中学  舒吉武

 

          我在听公开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讲课的老师无论是教材的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确认与落实,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讲练结合等等方面,都没有纰漏,无可挑剔,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缺少点什么,总觉得课上得不带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思索良久,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范文,多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家生命的绝唱,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正因为文字是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扣击学生的心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也应该充满感情,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感而感。教师要把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精彩的语言,通过自己的情感的注入,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他们才能感情饱满、有滋有味的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如果教师情感内敛,音调平板,表情缺乏,课堂气氛就会沉闷,整个教学进程就会平平淡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微。可见情感的投入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我们常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其实教师情感的投入就是“语文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情”就是教学的根。教师上课缺少情感的投入,就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养料,不但教学会因缺少“语文味”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会因为得不到心田的滋润,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现代教学论来看,它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的情感领域。简言之,语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二是情感教育。这两个方面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正是借助教材通过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激励,引发他们的兴趣,来加强这种心理认同。我们施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材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子。他们有丰富的情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由于体验了丰富的情感而感到满足。在这种情形之下,心理认同才有了依托。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教育的渗透。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情感必须贯穿其过程当中。如果缺少教师情感的投入,情感教育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就像是“情感场”        ,语文教材这片沃土,只有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学才能扎下根来。学生在受到感染、熏陶、激励的过程中得到吸引,就能构筑一种富有向心力的“召唤结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乐于学习,从而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应该是一门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激动的课程,“情”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去自身必须先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健康高尚的情感,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时,感情就会发生井喷,势不可遏,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前迈进。”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传情。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包括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蹙,一个顿歇,都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入自己充沛的情感方法有三: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情不精不诚,就不能感人。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才能得到情感投入的切入点;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了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而且这种情是真挚的,贴切的,与课文内容浑然天成的,这样才能把握好动情点;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感情教”,抓住动情点,找到喷发点,满怀感情的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读。教师的情感要像喷薄而出的的旭日,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朝气蓬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召唤学生主动学习,召唤学生的心理认同与教师的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不会枯燥无味,教学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体现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学生才会热爱语文。同时,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最终成为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其中包括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等。


最后更新[2004-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