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熏陶与语感培养
——教学《心中的鹰》有得
深圳市龙岗区建文中学 吴东华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感悟熏陶与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师实施“语文味”理念的方法之一。而读是实现“感悟熏陶与语感培养”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方能感知作者的思想。学生从读中了解文本,从读中发现问题,从读中产生想法——从读中感悟了,才急切的想说。作为新课程下的老师,应给时间让学生说一说,给机会让学生议一议。并引导他们用饱含感情的语调用优美得体的语言向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做公正的点评(从答题思路、组织语言、参与学习的态度等给予评价)及补充。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也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心中的鹰》就应该让学生反复的读。只有读,学生才能感悟到作者对鹰的深情。从而品味出“心中的鹰”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到作者所写的是记忆中的鹰。还知道鹰飞翔的姿态,老鹰带小鹰学飞的乐趣,鹰的死、生;还有一只鹰被打死了。作者心中的鹰消失了。我再也没有看到过飞翔的鹰了。
学生初读能知道这些,自然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再读、精读。
品读片段(5-16)自然段:
我用小手遮住阳光,久久眺望着鹰,鹰张开翅膀在蓝天上摆成个“一”字。许久,身子一斜,听任气流托着它回旋。
在我们心理,鹰是空中的音乐。
学生只有通过再读,才能感悟到:作者是爱鹰的那种生机与活力;那蓬勃的生命给人带来的美感如音乐一般。
最难忘的是老鹰带小鹰学飞。鹰爸爸、鹰妈妈,中间是很小的鹰。逆风飞,迸拢翅膀直线坠下,在鼓励双冀直线上升。
爸爸妈妈并排齐飞,后面是儿子。品字上升,品字形下坠,品字形斜过蓝天。(读这一片要求语调轻快、流畅)
不管多么绝望、悲伤、只要看到鹰从天上飞过,心就会不死。(让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感)
大自然允许鹰活得庄严并且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鹰是少数能够预知生死的动物。(让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感)
自知死亡将至的鹰,悄悄离开巢穴、飞向人迹不到的深山。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向高高的蓝天冲击,知道耗尽全力。它收拢巨大的翅膀,箭一样瀑布冲泻的深潭。
潭水深,深得羽毛也无法浮起来。(引导学生用缓慢的语调,读出沉重的心情)
通过再读学生能从老鹰带小鹰学飞的行为中,感悟带生命得以延续的责任与使命。在责任与使命面前,绝望与悲伤又算得了什么?生命在、希望就在、责任就在、心就在。
13自然段,每一次见到雪浪万丈的瀑布,便听到鹰的歌声从九泉之下直达蓝天!(语调是悲壮的,读完略作停顿)
14自然段,鹰的生存艰难,一对老鹰要两年才声一个蛋,平均两个蛋中只能孵出一只小鹰,全靠充足的食物它方能侥幸长大。
15自然段,活到现在,我只抚摸过一只鹰。
16自然段,我抚摸它时,它已经死了。
这三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三句话。通过品读,学生们感受到了鹰的死是庄严的、它的生是艰难的。
鹰是作者儿时的伙伴,同时在它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神圣与可贵。学生通过读而感悟,有感悟了,再去读,语感会更好。
以上为课文前半部,通过学生自己品读老师指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了文中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空中的音乐。而后半部,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亲眼目睹一只鹰被打死的过程。
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鹰被打死的经过,让学生们去感悟。老师要从学生读的语感中,听出学生已经品味出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深情。
25自然段,“你们,要打老鹰吗?”(用一种关切的语气读。因为我得知战士既不打麻雀,也不打飞机。)
29自然段,“老鹰啊!不要来!”(无奈地对着苍天呼唤,希望鹰逃过这一劫难。关心、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31自然段,“啊老鹰!老鹰啊!”(用绝望的语调读,知道他绝难逃过,从内心发出深切的呼唤,以平息自己那种难忍的痛,令听者动容。)
35自然段,“我从草地上爬进那只鹰。他竟是那样年轻,像十六岁的少年。一只翅膀张开,保持着飞翔的姿态。一只眼睛看着蓝天,睁的圆圆的。这是一颗淡紫色的玛瑙,布满细小的蜂窝状棱面,太阳在里面反映出无数亮点,最清澈,最明亮的。”
这是对鹰的静态描写,也有作者内心的独白。学生通过读,能真切的感受到鹰的死,给作者带来的痛苦以及心灵的震撼。应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进而感悟出美好的生命如此被摧残,尊严如此遭践踏,作者的心碎了。读者的泪也流出来了。
读到这里时,任何人都会感到愤愤难平。此时让学生再听老师读。
听也是一种读。
42自然段,我突然追过去说:“让我摸一下,叔叔!让我摸摸他!”
作者对鹰的感情在此处达到最高峰,也许是含着泪说的。面对心爱的鹰被打死了,作者无能为力,只想摸摸。表面上是在摸受伤的鹰,希望唤醒他,安慰他。实际是在安慰自己流血的心,和万般的无奈。
这些段落,只有多读精读,才能感悟出作者心中的鹰是如何的神圣、美好。感受到鹰的庄严代表了生命的尊严,明了作者为什么说:鹰是空中的音乐,鹰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希望,奏响了人们生命的乐章。然而天空没有了鹰,变得灰暗了。正如生命中没有快乐,我们还
能去欣赏体会生命的神圣与庄严吗?
(44—47)自然段精读。
从那以后,我心目中的鹰都被击中了。他们纷纷坠入雪浪腾空的瀑布,一去不复返。没有鹰的天空,没有庄严,没有音乐。
只有长风呼啸、蓝天清澈时,还能听到鼓动羽翼的声音。巨大的、透明的鹰张开翅膀,它的羽毛,他的骨骼、它的爪和嘴,还有他犀利的眼睛!
我再也没有见过飞翔的鹰了。
读这一片段,语调要平淡,却能再次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遗憾。甚至绝望的心情。
整篇文章段落比较短小,语句含蓄、携永,象诗句般凝练,包含无限深情,给人深长的回味。只有通过反复读精读,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及全文的主旨。
读→感悟→语感
语感→感悟→读
通过读,让学生得到感悟熏陶,从而达到培养语感。只有感悟了才能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只有读,语感才能得到提高,进而从语感中知道学生感悟了作品的真情。而达到这一大循环,读是关键点。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读还能达到写作的目的。
读→感悟→语感;语感→感悟→读,读是关键。
“感悟熏陶与语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说会写。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