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和若干年前的我们一样,扁平,空虚而无所依恃
严格来说,我的语文不是我的中学教学给予的。一个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黄金年龄,却不得不进行枯燥的工具性语言训练,以及,在这种训练下越来越狭隘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狭隘的视野。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的作用。在整个封闭的语文教学中,我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当初不过是其中一个多么规矩而尽职的工具啊。
我现在还在进行语文的学习,在努力地纠正,努力地吞与吐。作为枯燥的语文教学的代价,我的语文学习将是一场漫长的斗争。而现在的孩子,该很幸福了吧,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时代应该是在进步的吧。
我看了今年的高考题,却感到愈发地悲哀和痛恨。实事求是地说,孩子们的阅读资料和学习任务更重了,他们需要读的东西更多,但也仅限于量的增加。而语文教学应试性,甚至思维的扼杀本质,并无丝毫改观。和十几年前的那个高中生的我比起来,他们灵魂的苍白、被动、木讷,并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只不过是他们在读动漫、追求不合时宜地消费耐克与彪马、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更加顺意而多变。中学的语文教学,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方法和视角,去应对去思考越来越纷杂的身边世界。他们和若干年前的我们一样,扁平,空虚而无所依恃。
高考是被日复一日的工具性语文教学所挟持的
在中学时,我对语文教师的印象是刻板和教条的。永远是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生词造句,我们只需要买一册《教学参考》就基本上不需要一个工具似的成人站在讲台上唠叨了。语文的乐趣与丰富、母语的积淀和精髓、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渗透,对不起,我不得不忘恩负义地说,中学语文根本没给我点滴,反而在思维方法上扼杀了一个十几岁孩子开阔外部空间、丰富内心、独立思考的可能性。
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有这样的高考语文。高考是被日复一日的工具性语文教学所挟持的。我认识的一位忧心忡忡的语文老师说,看看吧,那些能得满分和高分的高考作文,哪一个不是观点城府、神情世故的?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哪里?我还认识一个高中生的家长,她给孩子买来名人名言的手册,作为孩子晨读的素材,作为孩子日后在高考作文中点缀使用的晶晶亮片,据说,这样的作文比较容易得高分。作为囫囵吞枣的结果,孩子们无从得知这些经典名言的真正意义,也无法举一反三地思考。连老师都在高考前的辅导中特地叮嘱说,只能从正面引用这些经典,不许进行其他延展。
心生惭愧啊,我们眼下的语文教学,能给孩子们什么呢?
我特地查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似乎比十几年前没什么大的思路上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学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则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为了对比,我们可以和同文同种的祖国台湾地区的国文教学要求做一比较:台湾地区1995年颁布的国民中学(初中)国文课程目标:壹、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养伦理、民主、科学观念,激发爱乡爱国思想。贰、培养积极创造之思考能力及开阔胸襟。叁、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加强听、说及讨论之能力,养成负责之观念及良好风度。肆、明了我国语文之特质,增进阅读、写作之能力,及欣赏文学作品之兴趣。伍、明了国字之结构,正确使用毛笔字及硬笔书写楷书或行书,并培养欣赏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而在台湾高中课程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第三、四条:叁、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爱国淑世之精神。肆、阅读优美、纯正、励志之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展坚毅恢弘之胸襟。
做一横向比较,我们不妨和美国的语文教学做比较: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出台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报告中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真是心生惭愧啊。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上、在对传统认知上、在对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的体认上,我们眼下的语文教学,能给孩子们什么呢?考试是对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人们总希望考试能作为一种指导,发挥作为指挥棒的意义,能将语文教学的轨道引入到能与孩子们的未来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中来。但高考本来就是被冰冷而僵硬的语文教学所绑架的。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置孩子们于华丽的语言迷宫里、在冰冷而毫无活力的工具语文里,你怎么指望语文能成为启发孩子们心灵、建构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他们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成长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的这样一个源头呢?
语文的任务,由此比较来看,在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外,不过有二: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自信,以其独特的文化密码培养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且,由此培养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和情怀志趣;一是,培养一种社会责任和思考方法,健全公民品格,养成对社会事务发言的能力。
我的同龄人许多已经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我很难想像,曾经作为工具的我们,如何能把孩子们教育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走在城市的街道上,见到傍晚骑着自行车匆匆放学的孩子们,男孩已经长出毛茸茸的胡须,女孩声音已经变得银铃一般,但我看不出他们有任何气宇胸襟,这样美好的青春,我们却任由他们被僵硬枯燥的语文教学扼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