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余映潮:退休周年纪念》
     阅读次数:145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映潮:退休周年纪念

踏遍青山人未老

――纪念我退休一周年

 

余映潮 200853

 

2007456日,在我六十岁的时候,荆州市教科院隆重地举办了“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市局,市人大,市政协都有领导出席。省教研室史绍典先生和蒋红森先生为此事都来到了荆州。

这是荆州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热烈、庄重、喜庆的研究本地名师的大会。

我的500荆州弟子出席会议。

深圳弟子们的礼物在会议开幕前来到了会场。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语文》、《中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语文周报》等报刊的总编、主编亲自到会祝贺。

开幕式上,贺信、贺电朗读了近半个小时;会场上到处是鲜花与花篮。

 

只过了若干天,我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院里有人通知我退休,不再任荆州市教科院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我举荐了我的接班人,提出了关于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的建议。

我把我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一切资料留在了我的办公室,没有带走一草一木。

我不再上班。

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美好世界在我的面前突然沉寂下来,一切仿佛真空一样。

2007525,在我给朋友的一封邮件真实地记录了它:

今天。

极安静的一日。

没有电话。

没有短信。

没有邮件。

世界,好像凝固了。

只有我的键盘的嗒嗒的声音。

陪伴着我。

一整天。

 

我知道了,从今以后:

类似于“各位教研员,市直中学各教研组长”的公文式称呼将永远离开我的口头和笔头。

我将再也不会发出经过反复推敲的“红头文件”。

我不会带着教学视导的任务走进荆州市各个学校的语文课堂。

也不再被人们簇拥着行走在他们美丽的校园中。

我不再组织我的延续了近二十年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

不用在每一次学术会议的进行之中、在深夜里浏览大量的参会论文。

也不会再让百十人在那里静静地听我的有着充分学术含量的会议总结。

我不会再在寒暑假来临之时组织几十人的写作班子抗严寒、战酷暑。

不再给一位又一位的弟子评改他们的作品。

我永远也不可能再走进中考命题时省考试中心那黑色的大铁门,在失去自由的时候想念我的小外孙女。

我永远地离开了每年中考命题时千百人的研究与猜想,以及那遥望远方的神秘。

我再也不会参加职评的工作,每年按20%的比例硬着心肠淘汰那些大多数生活在一线的教师。

也不再会因为在外面讲学而在星期日的半夜赶回,以求明天的准点上班。

再也不会坐在单位的会议室里长时间地听主持者那愚笨的唠叨。

风雨兼程不再存在,波澜壮阔成为过去。

我回到我的家中,继续静静地写我的文章。
好像是一时的失落,带来的却是一种解脱之后的美丽。

我对我的朋友们说:

我的心像平静的大湖。风平浪静,轻波微澜,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多好啊。

我在荆州没有工作了。

我的工作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其实我喜欢心灵中这样的安静。

因为:我的教研工作,是在个人成就达到巅峰状态时戛然而止的。

2006年到2007年,我的学术生活迸发出了极其灿烂的火花:

继《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出版之后,《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紧跟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我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写的《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20讲》的20篇文章中,竟有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个数量,足以让一个以上的个人评上正教授。

2007年元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了我的又一个大型专栏:《映潮说课》。

2007228,我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文摘周报》的封面人物,文章的标题是:《余映潮为语文教学上下求索》。

2007315,《中国教育报》发表同理先生撰写的长篇论文《把阅读教学讲到教师教学的痒处.》,评价我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说它“可能是国内第一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全面阐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人专著”,还说它“由于其案例丰富,被教师们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艺术辞典”。

20073月,我的专著《初中生就这样写满分作文》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73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吴法源先生发来邮件,告诉我,《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被评为2007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藏书。

20073月,我的高中课例《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实录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2005《语文教育大系——中学教学卷》。这册书,从27年的历史长河中,只选入了34篇教学实录。

20074月,荆州市隆重召开“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可谓盛况空前。

20074月,我主编的《初中语文创新实用教案》全套共三册洋洋百万字,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075月,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以大量篇幅刊载了荆州弟子们研究我的文章。

20077月,《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用封面人物的方式祝贺我的“从教四十周年”。

20078月,全国中语会“全国中语泰斗长白行”活动在吉林通化举行,此活动登台讲课的六位老师中,我是一位。

这一切,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像春风吹过,山坡上到处浸润着生机盎然的茸茸绿草。

在这样丰硕的喜悦之中,对于这样的退休,我并不感到失落与孤独,烦闷与无奈,惆怅与不安。在荆州市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个职业上,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奋力前行,对自己进行超越。

荆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历史,会让我几十年工作中的宏伟与美丽长久地存在,存在于人们的心中――那是怎样的意气风发而又充满创意的工作啊。

就像君老师所说的一样:“过去,在我的心中,荆州是一个比较寂寞的城市。荆州的名气属于历史。但现在,荆州在我的心中是极可爱的城市。因为,荆州出了余映潮老师。”

超越我,成了别人的事。

 

从我的现职卸任下来,虽然没有那种失落与惆怅,但心中还是有着非常深切的眷念。这份工作,曾经是我的教研工作的摇篮,我的学术研究的沃野,我的成长奋进的阶梯,我的纵横驰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从年轻走向年老的万里疆场。

2007525,星期五下午,我写了我的最后一封公文式的邮件,发给荆州市八个县市区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和四所市直初中的语文教研大组长,以作告别,并以“共享”的名义发给了一批教师朋友。

邮件内容如下:

各位教研员,市直各中学教研组长:

我已经开始了我的自由人的生活,不再任荆州市教科院的初中语文教研员。

目前院里已经决定由副院长王佑军同志暂时兼任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工作。

请大家支持王老师。

今年的中考语文命题工作不会因我的卸任而受到任何影响,请大家一定放心。

今后我有什么有求于各位的,还请多多关照。

谢谢!

余映潮   2007525日 下午

晚上就有君的邮件过来:

再次看了下午你写给各教研员的信,总得感觉到丝丝留恋、点点心酸溢于字里行间。

好好工作,更要好好休息!

接着又是君的一封:

先生:您好!

我刚从县里回来,收到了先生的告全体教研员书。

您太了不起了!您太高尚了!没有人像您那样伟大!

第二天清早,是君的来信:

看到您看似平静实则近于悲壮的道别,我不知该说些什么。虽知离别迟早会来,真正来时却让人手足无措。我希望看到的,是永远矍铄的老师!

第二天中午,君的邮件:

荆州市竟然舍得你走?!

不过现在我感觉对你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什么都比不了身心的自由。从此以后,天马行空,你有无限的创造空间。

接着是君的邮件:

想到你的美满退休,想说一句祝贺的话给你:祝贺你成为一个自由人,迈入人生最佳境界。

26日晚上,世发先生的邮件传过来了:

老师:

读了您发给我和各位教研员的信,不禁情感涌动,热泪盈眶,心静久久不能平静!

这么多年,您真的辛苦了!

您劳苦功高!

荆州市的教研,您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辉煌!

老师,您值得!因为全国无数的中学语文教师拥戴着您,都是发自内心的。

您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明灯指路,奋然前行!

您保重身体。

祝您

健康、平安!

           世发 26

接着是吴芬的信:

祝贺您,老师!

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崭新的起点。

您的人生会因这自由而更加丰富多彩!

江陵县教研员先生的邮件28日发过来了,是用红色的大字写的:

闻余先生“自由”而草就

数莅江陵记犹新,如坐春风听君音。

班经道故前贤事,如琢如磨后人心。

陈蔡道上孔门帜,语文潮头余氏旌。

千古风流今在此,云霄万里志士情!

29日,监利县教研员禹南先生来邮件了:

余伯好。

听到你要“离开”,很伤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而言之,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史上,小而言之,在荆州的教育史上,你都当之无愧而且很真实地开创了一个时代,我想,这个时代不会随着你的离开而结束。

我们的联系可还得要一如既往啊。

后来又陆续来了一批情真意切的邮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几乎没有任何的思想停顿与时间间隔,我就沉浸在了我的又一种境界的教学研究之中。

退休后的日子好像愈加忙碌。

我迁居到了武汉,那里是我的家乡,现在则是我的航船驶向远方的港口。

我更加紧张地学习与工作。

学术朋友之中,湖南省教育厅的资深教育专家晶李老师读懂了我:

她在我退休一段时间后的邮件中这样说道:

我知道什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经常开邮箱,实际上是想看看您又在生生不息地做什么,但是我又很害怕,您的奔忙总让我深深惭愧。

现在突然看到您给我的淡淡文字。我的心真的很震动。轻描淡写之中意味着一件比较大的事:奔忙的余映潮,也许真的要躺在沙滩,映着海潮,浅吟低唱了。

我们大家其实在生命中对那一天很是期待: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好日子。但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我们大家都得互相惦记着,互相支持与问候:千万别让自己太闲着!要研究一下,什么是很好的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然后尽量将自己的衰老推后。我觉得我很是有这种期待:如果您能办一所余映潮工作室,我愿意追随。

老师知道我不会闲下来,所以才有这样的信件。

是的,退休不可能停止我的步伐。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我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工作,对于荣誉,从艰难跋涉中过来的我有着我基本的看法。

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

别以为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别以为别人很看重你。

别去想象你的领导会因你的成就而有那么一点自豪。

几十年来,我生活、工作中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苦自己吃。

于是我把时间留给了自己,把平淡留给了自己,把自信留给了自己,把自尊留给自己。

我在荆州智慧地健康地全力以赴地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四十年。

我用永远平静的奋斗,塑造了我乐观淡然的内心世界,我没有张扬的爱好。我用永远安静的步伐,塑造了我柔和朴素的学术形态,我没有专家的姿势。我用永远恬静的自信,塑造了我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我没有懈怠的习惯。

就像我的弟子章登享在“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的发言中所讲的一样:

你用几十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耕耘心中的绿洲——那是学者的执着;你用数以万计的资料构筑教学教研的长堤——那是勤者的积淀;你用一节节生动的课例走遍大江南北——那是跋涉者的足迹;你的一次次讲座激起一次次风暴——那是思想者的结晶;你的“板块式思路”引起强烈反响——无论赞美者还是质疑者都不能不承认那是开拓者的勇气;你的1200多篇文章和一本本专著编织成生命的云锦——那是成功者的花环……

 

走过了田野,

趟过了大河。

攀越过高山,

搏击过风浪。

今天,我还在幸福地劳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

踏遍青山人未老。

回首一年来我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深足迹,我感叹:

我的退休,显得很是辉煌。

 


最后更新[2008-5-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