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制作运用电脑课件的三个原则》
出处:责编程绍棠    作者:舒吉武   阅读次数:227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制作运用电脑课件的三个原则

制作运用电脑课件的三个原则

 

深圳上步中学    舒吉武

 

  运用电脑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所传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具有较好的呈现效果,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对事物的认识。此外,它还具有密集性,大量的语文素材信息可以轻松快捷地呈现于课堂,大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无疑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匹骏马,让他们更好地显出身手,驰骋于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之中。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注意到有一些教师在运用电脑课件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发挥电脑课件应该发挥的作用,不是电脑课件“为我所用”,而是被电脑课件所“累”,拖着走,甚至有滥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很好地驾驭电脑课件,在制作和运用电脑课件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三个原则,即“适时、适度、适用”。

一、            适时原则。所谓“适时”,就是指课件的图像、声音、文字、

画面等的呈现要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要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天衣无缝。我在听一位老师讲《最后的一课》时,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小佛朗士这个人物,当同学们正讨论得趋于热烈的时候,他却切换转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分析去了,真是大煞风景,结果同学们思路还没有转换过来,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一段冷场局面。这就是没有把握好“适时”原则的结果。“适时原则”在创设课堂情景与总结课堂内容时尤其要很好的把握。有些教师做得很好。比如,一位教师上余光中的《乡愁》时,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配上选自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中的一段如泣如诉的哀怨音乐,再闪现儿子思念母亲、妻子、祖国的悲伤画面,为学生理解课文创设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情景,提供了适宜教学的氛围。再如,一位教师讲《荔枝蜜》,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课文从蜂蜜到参观养蜂场,再从蜂蜜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材料浑然融为一体的。在同学们理清了课文脉络头绪之后,再通过课件把本文的精炼板书投放出来,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            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指课件的制作要围绕教学目标

来进行,而且教学目标必须集中,不能面面俱到,千万不能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一位教师在讲茅盾的《白杨礼赞》时,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白杨树背景的设置、白杨树外形的描写、白杨树内在精神的赞美到学生作文描写刻画不细致的通病,一一详细列举。图中文字切换速度快,画面信息大量堆砌,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喘不过气来。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和思考、讨论的时间,这样的课件只是把学习材料堆砌在一起。仅仅起了展示学习资料与内容的作用。实际上是在课件的掩盖下的新形式的“满堂灌”,是“新瓶装旧酒”,自己也被堆砌的材料搞得迷迷糊糊,不知所以,这就是没有把握“适度”原则。反之,有不少教师在运用课件时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原则。如一位老师上《斑羚飞渡》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展示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斑羚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斑羚的外形、习性等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着重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感悟课文。让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思考、讨论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二是品味课文。让学生说一说本文哪个地方写得好,写得成功,各抒己见。分小组讨论,再推选出代表发言。整个教学过程有张有弛,松弛有度,调控有方,教学目标集中,重点得到突破,难点得到解决,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品读、思考、讨论,他们在热烈、兴奋而有序的气氛中上完了这堂课。这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适度”原则。

三、            适用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中,“适用”原则当然最为重要。

不能“适时”,不能“适度”,肯定不能“适用”。教学课件的不适用随处可见。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心理不够稳定,好奇心强,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因为图中背景过分追求花里胡哨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音响效果的悦耳动听而损害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如讲古诗词却配现代流行音乐),因为追求文字呈现效果的新奇(如百叶窗式,上下翻飞式等)使学生眼花缭乱而影响了对信息的接收等等。以上现象,还只是偏离了“适用”的一般意义,“适用”的最主要的含义应该是指课件要摈弃旧的教学模式,要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观念。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前一种含义是“适用”原则的基本要求,后一种含义才是“适用”原则的高要求。要达到后一种要求,制作课件必须预留“三个空间”:其一,电脑课件一定要预留学生文本阅读的空间。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学生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电脑课件要注意在运用声音、色彩、图片、动画等刺激学生感官时,不应削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要运用调控手段,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进行文本阅读。这样,才能防止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

其二,电脑课件一定要预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不要因为过于直观而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有一个《爱莲说》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展示了许多荷花形态的图片。殊不知,正是因为展示的过多过细。使得原本课文中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浏览那些直观的图片。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能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才能从中体验各种情感,体会语言的精彩。

其三,电脑课件一定要预留师生情感互动的空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再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教师在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如泣如诉的音乐背景中范读,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乡愁”是一种怎样的独特情感。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古典诗歌的阅读积累,让学生感悟体验到“乡愁”是一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是一种“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更是一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尽忧伤。如果这位教师仅仅是展示几幅隔海相望的图片,而不是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话,学生对“乡愁”的理解肯定不能这样深透。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当然两种要求都不能忽略,但孜孜以求的应该是后一种。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精心的思考,反复推敲才能达到。去年我观摩了区语文优质课竞赛,参加竞赛的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都能兼顾“适用”原则的两个方面,而且在后一个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可喜可贺的,也为其他语文教师提供了范例,可供借鉴。

总之,电脑课件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和提升。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电脑课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才能为我所用,真正起到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作用。本文提出的课件的制作要预留“三个空间”和使用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有助于”的观点,是在反复学习“新课标”之后引出的一些思考,也许对于克服在运用课件教学时的迷失能有所帮助。


最后更新[2004-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