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新课标与新教材实践浅探》
出处:程少堂编辑    作者:鲁 力   阅读次数:230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课标与新教材实践浅探

大目标  大语文  大举措

新课标与新教材实践浅探

深圳市翠园中学语文组   

 

一、新课标,新视角

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我国确定的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特定形势下提出来的。

新课程体系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程结构将突出综合性、弹性和多样性;新体系将改革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还将改革评价机制,避免考试中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和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性”什么?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

有人认为,“语”,是指语言;“文”,是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正是基于人们对语文认识的不同,导致了语文教学上侧重点力度的设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指明了语文的文化属性,其用意在于提示:语文不属于自然现象,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搬到语文教育中来;自然之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文化之物则不可避免地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份。

一句话,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程程的核心。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树立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的教学观念。因为将二者结合一起,相辅助成,正是各国语文教学的共同要求。比如,美国是注重“实用”的国家,但一直没有放弃文学教育;英国《牛津英语教程》也编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前苏联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文学教育,情感熏陶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主流。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像《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拓创新,采用诸如多元教学方法和多元学习方式之类的教学途径。

二、新教材,新教法

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教材在我校已使用两年多了。在实践中,我们领略到了新教材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与旧教材相比,新面孔多了(新旧教材几乎各占50%);二是古代作品(诗文)增加了(占教材的40%);三是文学作品增加了(占教材的60%);四是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其它阅读和背诵篇目;五是《读本》与必修课本相配,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其它如口语表达和写作成为独立的两大块。

这就是说,新教材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讲,都向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怎样解决“课时紧,任务重”这样的矛盾从而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呢?两年多来,我们语文组作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体会:

    1、因材施教,创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向45分钟要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是个老问题,其实质就是少、慢、差、费。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沿用老一套的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不说课堂乏味,恐怕连教学进度也无法完成。顾之川先生说得好:要解决新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就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在吃透教材(如,编排体例、重点、难点等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教法,以最佳的方式找到每篇或每单元的教学突破口(又称“切入点”或“拎动点”)牵一发而动身,从而使整个课堂活动起来,以收到以最节约的时间创造最佳效果之功效。

以单篇课文为例,在教授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一文时,只要抓住文章中的“思想家”和“精神说治者”这两个关键词,文章其它各部分就“拎动”起来了,因为其它部分正是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语来逐条分述的。

又如,教学《六国论》,可采用倒讲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理解文章结束部分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两句,就不难看出作者苏询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借悲叹六国的灭亡批评北宋统治者苟安求全的政策。到此,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首段去找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两条根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抓住了以上关键句,整篇《六国论》的脉胳全都清楚了,不用分析学生也明白了八九分,这就避免了因串讲所产生的少、慢、差、费现象。

实践中,有些文体一致或内容相似文章还可以采用单元教学法或比较阅读教学法,抓其一而反其三,触类而旁通。如教《六国论》和《过秦论》就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

同时,我们对语文界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也采取拿来主义。诸如,读读议议法、三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单元反法、自学导读法、点拨法等等。

课堂上,我们尽可能教出语文味儿,以使语文课更有人文性、更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课程改革举措的关键就是要抓课堂教学的改革,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才有余力去全面出击,采取与之相应的其它种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意置疑解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实践中,我们牢记“学生是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像导游那样引导学生去遨游知识深邃的海洋。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指导(如,速读,精读、跳读,挑读等等),训练语感,让学生在对语言的感知中去把握全文。

在设问置疑,讨论探究中,我们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比如,在教授《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我们抓住文章扣住“杜鹃”这个文学话题而“东拉西扯”的写法,先让学生评论,看作者是怎样“东拉西扯”的,然后以“月”这个永恒的文学题材为话题,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从古代诗文中去搜集关于“月”的名言警句,然后采用散文“东拉西扯”而“形散神聚”的方法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竟在搜集了一百多句名句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地写出了文质兼美的赋月散文。

3、   阅读→积累→感悟→写作。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会读,会写,乃语文之本也。

我们常常抱怨,大多学生对自己的母语不会读,不会写。正如俞平伯所说:现在有一种情形,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错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其实也难怪,试想,巧妇怎能为无米之炊?学生不会读,不会写,除了方法之外,最根本的就是阅读量太小,积累贫乏。

《新课标》专门提到了阅读→积累→感悟→写作。这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也符会合人的正常思维规律。

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打下读写的坚实基础。如果说作文是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么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文化等等)则是在奠定基石。

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陶冶学生情操,近几年来,我们在积累方面做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

①树立大语文观,实践“生活语文”的教学思想,将书本内容的触角延伸到火热

的社会生活中去,将语文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立体知识整合,扩大学生知识面。

②采取相应措施,将《读本》阅读落到实处。新教材配发的《读本》中,有经典名作,有时尚文章,有诗词歌赋,涉及内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而且大多紧扣现实生活,短小精悍,称得上是眨炙人口的文化快餐。

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一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主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有意识地将《讲本》和《读本》相关的内容内引外联,穿插渗透,进行延伸教学,以收到相得益彰的实效;二是设置《读本》阅读评价赏析栏目《美文美读》,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出两篇《读本》选文阅读赏析文章,周一交语文老师查阅,然后将佳作推荐(朗读)给全班同学;三是以班为单位每周定期组织一次《读书》美文讨论主题会,让学生在发言讨论中共同提高,得到升华;四是语文组规定期中、期末出题必须从《读本》中选取一篇现代文或古代诗文作为考题,其目的的是引导、促使师生将对《读本》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③建立“读写积累”制度,扩大学生读写视野;改革写作方式,留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能否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积累,关系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更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此,我们从大语文的角度出发,在全校学生中建立了“读书积累”制度,并设立了“名作赏析”“诗词鉴赏”“心有灵犀”“实话实说”“环球博览”“今古奇观”“街头见闻”“校园即景”“名人风采”“美文推介”“科技动态”等近二十个栏目,硬性规定每人每周必须从中选作三个项目,谓之曰“三项积累”,每周一交回语文老师查阅。

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年级从学生的“读写积累”中选出佳作,编辑成级刊,让学生有成就感,以将此项活动推而广之。

在写作指导中,我们打破了传统固有的一些做法,每次总是提供2—3个题目让学生选写。这此题目从形式上看,有全命题的,有半命题的,有话题式的,有提供材料的;从内容上看,大多以培养爱国和传统美德以及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为主。这样,学生就有了发挥写作水平的空间,他们中大多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从而为评讲提供了较好的第一手材料。从面上讲,这些风格各异的作文很有推广价值,从高考角度看,也符合百花齐放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大语文之读写积累活动的开展,才使得我校的《青青翠园》文学社有了稿源之 “活水”。几年来,得益于读写积累的《青青翠园》已获得市、省、全国三级“十佳文学社称号”,称号,并成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实验基地”。作家出版社还受《中国校园》杂志社的委托,专为我校出版了一本40余万字的《青青翠园》专集(新华书店发行)。

在市读书月现场作文比赛,广东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创新作文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这些读写积累的佼佼者屡屡获得多项大奖。

④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新教材将口语训练独立出来,这相对旧教材说话训练的无序状态是个很大的进步。从某个角度上讲,语言就是言语,就是交际(这里指口语交际),听谓“言为心声”。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把话说得准确、连贯、得体,通过口语交际,表现其独特的睿智和个性。

在口语训练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尝试,诸如课前三分种口语说话训练,朗读指导,朗诵指导,问题讨论,专题讲座,论题辩论,演讲比赛,社会专访等等。    

这样,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了,比如,李非男同学取得了“广东省迎澳门回归演讲”特等奖(第一名),2001年,我校代表队还获得了深圳市读书月辩论赛亚军。

口语训练,持之以恒,定会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综上所述,几年来,在实施《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作了艰苦而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教训之中更多的是启迪:那就是,首先要明确课改的大目标,然后采取大举措,关键要牵住教材处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个牛鼻子,并运用其它之相应的教学手段,全方位立体地扎扎实实搞课改,语文教学才会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语文改革才会大见成效,前景光明。

三、新形势  新思路

新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语文教学更是一门需要创新的学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除旧布新,与时俱进。在废除“注入式”“填鸭式”“一言堂”“串讲式”等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意识,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

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要处理好语、修、逻、文等知识点的训练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关系,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教社顾之川先生在诠释《新课标》与新教材时说过,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让我们随着新形势,开阔新视野,树立新观念,领会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放大眼光,实施大语文教育,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最后更新[2004-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