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出题人:谢海华 审题人:张宏)
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给加点字注音(7分)
归省( ) 欺侮( ) 絮叨( ) 撺掇( ) 行辈( )
踱步( ) 蓦然( ) 冗杂( ) 叱咤( ) 惬意( )
绚丽( ) 粲然( ) 参差不齐( ) ( )
二、按拼音写汉字(6分)
wěi fú piāo miǎo kàng huì mù
( )实 ( )水 ( )( ) ( )奋 ( )暗 静( )
xiè chēn chè jiá yán
( )数 ( )视 大( )大悟 ( )然而止 尽态极( )
三、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依稀:隐隐约约。
B. 絮叨:反反复复地说。 委实:确实。
C. 撺掇:来来回回地走。 粲然:笑得很诡异。
D. 惬意:心满意足。 叱咤风云:声势威力大。
四、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发展不平衡,班上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
B. 蓦然看去,这块石头像是一头老虎。
C. 他的《海燕》朗诵肆无忌惮,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D. 民间艺术包罗甚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完的。
五、按课文默写(8分)
1.微闻有鼠作作索索,______________,妇梦中咳嗽,___________________,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______________,奋臂出袖,两股战战,______________。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文阅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5.解释加点字词(4分)
会宾客大宴 满坐寂然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6.翻译下列句子(8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众宾团坐。
(3)无敢哗者。
(4)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第二段中描摹声音的写作顺序有:由_____到______;由_____到______;由_____到______等多种。(3分)
8.为什么要写到观众的反应?(2分)
9.为何口技艺人一拍抚尺,就“无敢哗者”?(2分)
10.中国民间技艺丰富多彩。除了口技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三例。(3分)
七、现代文阅读
(一)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④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⑤“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⑥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⑦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⑧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惹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疏朗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6分)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3.“近台没有什么空了”和“简直可以算白地”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4.以“屹立”来形容戏台是否不准确?为什么?(3分)
15.第③段文字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
(二)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6.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9分)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1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3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___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___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___了。 (亢奋、燥热、飞溅)
18.文段可分为两部分,请在原文用“||”表明,并概括大意。(3分)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句造句。(3分)
【例】后生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