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余军奇:地震与语文课程开发》
     阅读次数:172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军奇:地震与语文课程开发

巧借社会热点 开发课程资源

――以汶川地震为例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余军奇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5月30日

 

一、利用社会热点开发课程资源往往事半功倍

 

汶川大地震带来惊天浩劫。在全国支援灾区,学生爱心涌动之时,肩负着人文教育重任的语文课堂还能够死守教材无动于衷吗?

新课程改革呼唤课程内容更加开放。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这是新课程的新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既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世界上每年总要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它既是新闻,也是社会热点和焦点,各种传媒报道的多,各类专家指导的多,社会群体关注的多,由此产生的资源极为丰富。关注时事,把握热点,紧扣热点事件开发课程资源,它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学生需要,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象汶川地震这类事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它,可以使地理教学更为生动,使生物学习更贴近生活;可以使科学问题更为人性,使语文课堂动人心弦。可以说,在其它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哪个教师更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哪个教师的课堂就会更加丰富生动,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应突出语文特性

 

学科不同,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注点与开发方式也不尽相同。语文学科是情感学科,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上要得到重视;语文学科是思维学科,思维训练在语文课堂中要得到体现;但是,语文学科更是语言学科,更是文学学科,它肩负着学用语言工具,提高文学修养的任务。因此,无论是知识传授、情感熏陶或是思维训练,都必须以语言文学为载体,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图画欣赏课、实物考证课、政治思想课。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听说读写思”,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从这个根本任务出发,应该突出语文特性,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汶川大地震这样的事件,它的资源呈现方式是全方位的,有社会上口传的一个个故事,有网络上传播的一张张图片,有报刊上登载的一篇篇文章,有亲朋带来的一件件实物。这些资源虽然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但是我们在选择和利用时,却也要有所讲究。

图片、音乐、实物虽然可以作为语文资源,但一般应是辅助性资源。课堂上亮一亮实物,播放一些受灾的图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思考。但是如果这些图片、音乐的开发利用不能与“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那就是喧宾夺主,不能说是很成功的。资源利用的重点应该是由此激发学生多说,多读,多思,多写,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写善思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述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可以开展辩论引发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看完图片后表达观感,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之后要拿起笔来,将见闻感想变成文章:这些才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出发点、侧重点和归宿。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最好呈现形式是文本形式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精选精美的文章,因为它可以读,可以思,可以仿,最符合语文的特性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我给学生印发了这样一首小诗: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

这首诗感动了所有学生。我让学生深情朗读,品味它平实的语言里蕴藏的悲伤情感,品味它的对话结构中的艺术想象。同学们在品味中感受了心灵的激荡,也见证到了语言的力量。

 

四、精选、剪裁、组合、加工:文本资源开发的法宝

 

网络、报刊上有关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的文章数不胜数。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海量的资源里面开发出精彩的适宜课堂的文本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呢?这就需要精选、剪裁、组合、加工,这是语文课程文本资源开发的四件法宝。

1.     精选

如何精选?首先要眼界开阔,广泛搜索,充分占有资源,其次要有独到的眼光,也即有一套合适的标准。

什么样的文本资源才是好的语文资源?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具有语文特性的,二是最适合学生的。何谓语文特性?至少要符合三点:一是文本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二是情感表达真挚感人,三是语言表达精练优美。何谓最适合学生?也有三点参照,一是新,让学生耳目一新;二是精,不太长,简明扼要;三是突出时代特性,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们精选语文课程文本资源时,不仅要选最具有语文特性的,而且要选最适合学生的。

结合文言文复习,我精选了这样一篇文章印发给学生:

哀汶川

蜀山苍翠,蜀水融泄;工农协谐,弦歌不歇。不期天降奇灾,地维乍裂,山崩石倾,屋坍梁折。百村震平,十县荡决。千人之校顿毁,四世之家遽灭。琅琅童声,忽然而绝;哀哀母号,继泪以血。悲夫妻之骤离,益知情切;羡邻家之同死,无从伤别!白发诀英年之子,孤儿忆慈母一瞥。人逢其凶,地陷其孽。举国之殇,全民同咽。

……   

这是新快报519发表的一篇祭文,用文言形式表达今天国人的悲伤情感。老师和学生一起深情的朗诵,大家感动得几乎流泪。因为写的是新近的事,那些以前感到为难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好象一下子都活了,容易理解了。后来应学生要求,我又印发了《哀汶川赋》、《祭汶川文》等,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同学们爱不释手,感叹文言文确实魅力无穷,文言文好像并不难学。

2.     剪裁与组合

有时候我们找到的文章整体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但文章某部分却比较精彩;有时一些资源相对零散,为了增强资源的系统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就需要剪裁和组合,将亮点部分摘录出来,编成文章选萃。

在将汶川救灾事迹编成作文素材时,我们找到一些典型人物,可那大多是新闻报道,内容不够集中,需要剪裁概括后才能用于课程;很多报纸发了社论,文笔相对生动一些,有一些精彩的评论,但是常有雷同的地方,也需要剪裁。我们希望根据一个主题或话题编写作文素材,这样难度就更大,需要剪接很多文章,然后按不同主题进行归类组合。

其实每一个公共事件总会有正面和反面的典型,社会上也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评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但也有令人不快的事件,都江堰就有几位干部被撤职。进行语文资源开发时,精选一些对立的事实或观点,造成对比组合,往往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增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3.     加工与创造

对资源进行思想挖掘或艺术加工,难度较大,意义也大。它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来做。

我在将汶川抗震救灾的资料发给学生时,另外布置了几个任务:(1)选取材料中最感动你的事迹,用150字左右加以概括;(2)同桌交流,对概括的事件进行语言加工,让它有点文采;(3)同桌讨论你们概括的材料,思考它的主旨,挖掘人物或事件体现的精神,并从中提炼出一到两个观点;(4)给它加一个或有点诗意,或有哲理的标题。

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下列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泪飞顿作倾盆雨/春风不畏蜀道难/自古英雄多磨难/化作春泥更护花。我问同学们,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什么感情?大家先后回答说表现担心、伤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等。我鼓励学生: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多这样的诗句,把它们放到相应的材料里去,如表现地震来临时的惊恐,消息不通时的担心,灾难面前的镇定、坚强,救难时的团结、勇敢,战胜灾难的必胜信念和决心等等?我们能不能也拿起笔,化用一下古人的诗句,或者写下我们自己心中的诗句?

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课上虽然没能完成,但下课后,同学们依然兴趣盎然,他们把复习资料中要背诵的名句拿出来,一条条重新审视,真还找到了不少诗句,能表达出地震中哀伤、勇敢、信心、乐观、团结、灾难中成长等感情。比如: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千岩万壑不辞劳/乌蒙磅走泥丸/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另外,同学们还修改化用了一些诗句:如爱心一片磁针石,不救生民不肯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恨无彩凤双飞翼,大难关头救学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危见民节,大灾识英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不自惭力微,爱心款款飞(不自惭微照,款款飞)/度尽劫波凝斗志,埋却苦难辟新天(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发了一组有感人细节,有思想深度,有文采诗意的语文课程资源,既可以作为课堂阅读文本,又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并且,师生还创作了一些有关抗震救灾的诗歌、楹联、评论和议论性文章,如:“大灾熔成钢意志/多难铸就铁脊梁/风高应助鹏飞远/雪寒更催山花香。”如“度尽劫波不羡仙/虚名浮利淡如烟/埋却苦难凝斗志/重为幸福辟新天。”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几点体会:

1.   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语文教师只要想做,就都能做。

2.   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还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建设意识,要有敏锐的思维,有开阔的视野。语文教师发展兴趣,博览群书要观察事物,多做思考。要增强和养成随时收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3.   教师要提高遴选、鉴别的能力;要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要努力寻找课本资源与课外资源、社会热点与学生特点、新闻事件与语言文学的结合点,善于发现、学会取舍。

4.   课程资源的开发虽然以教师为主,但学生也有参与开发的能力。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参加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中来。学生不仅可以做些收集整理的工作,还可以参与到概括与加工的环节中。其实学生参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利用和消化资源的过程,必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附一:汶川大地震师生创作诗歌选录:

灾难中重生,悲伤中成长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 余军奇

 

  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学府崩摧,栋梁齑粉,忍见明眸秀质的祖国花朵顷刻摧折,临危不惧佑护学生的老师身遭不测,悲极而泣;又闻伤痕累累的初一女生邓清清在瓦砾中看书,半身血迹的5岁小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唱《两只老虎》,顿感逝者壮烈,生者顽强,遂作此诗,以敬先逝,以励后生。

一 罹难

川地裂降灾,

学府崩摧动地哀。

稚子童声不见,

嚎啕谁寄锦书来。

二 揪心

怨无巨臂除顽石,

恨有震魔夺教魂。

三军临扶社稷,

亿民倾泪救苍生。

 

三 涌爱

触目惊心巴蜀地,

感天动地同胞心。

神州爱涌潮如海,

军民力协志成城。

 

四 砺志

 身陷瓦砾血流多,

 犹翻书本唱儿歌。

 信念如山伏地虎,

  胆气盈天灾魔。

 

五 成长

大灾熔成钢意志,

多难铸就铁脊梁。

风高应助鹏飞远,

雪寒更催山花香。

 

 

六 新生

度尽劫波不羡仙,

虚名浮利淡如烟。

埋却苦难凝斗志,

重为幸福辟新天。

 

附二:汶川大地震语文课程资源范例:(略)

 

 

通讯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余军奇

邮编:518172

电子信箱:yjqyyy@sina.com

 


最后更新[2008-6-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