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新秀小学 马尚平
一、一则香港作文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借鉴香港自身的文学资源——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小思老师的一些精短散文,增加学生对香港文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能力,抒发热爱香港的自然和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流程
1、课堂导入
①出示小思老师的《香港故事》、《夜读闪念》、《承教小记》、《香港文学散步》等著作,适当介绍小思的生平和创作成就,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②强调小思老师亲临教学现场,是对香港语文教学的支持,对灵粮堂怡文中学的重视,对中四望班有着深厚的期待。
2、研读作品
将上述三篇散文中的《花园道口的小丘》(附后)作为研读的重点。
①请学生朗读《花园道口的小丘》,并适当点评。
学生朗读清晰、流利,但有少数字眼受到广东话的影响,咬字不准,语调也夹杂广东腔,未能很好地表现作品内蕴的情感。
②探究:本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学生充分的讨论,概括出“描写具体,注重细节”和“文中有我,抒写真情”两个特点,并明白行文的思路。(投影下表)
题 目 |
花园道口的小丘 |
描写要点 |
小土丘和大树(包括有关人和事) |
描写具体注重细节 |
小丘:特点;位置;军人操练、打球
大树:嫩绿小叶,团团如盖;绕行;拍照 |
文中有我抒发真情 |
对“变”的感慨,对少年时光的怀念 |
思路说明 |
由被拆的希尔顿酒店想起它的“前身”小土丘,由小土丘想起旁边的大树,抒发感慨。 |
3、小组讨论
①由阅读小思老师的作品自然转入写作阶段,投影“天后石宫、侯王古庙、古城炮台、新旧码头、机场一角、逸东新村、东涌艺术径”等实景。在照片所表现的东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中不时闪现老师和学生的身影,更增添了现场感和亲切感,更易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灵感。
②要求学生围绕“天后石宫、侯王古庙、古城炮台、新旧码头、机场一角、逸东新村、东涌艺术径”等景点,自由选择,自由组合,以4—5名为一组,由其中一人执笔填写下列用透明胶片制作的工作纸。这张工作纸从上表“脱胎”而来,要求点明描写点,落实“描写具体”和“抒发真情”两个训练点,并揭示思路。
4、展示、讲解小组讨论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将工作纸(胶片)加以投影,边投影,边讲解描写的重点、抒发的情感和行文的思路,重点讲解写什么和怎么写,要求抓住特征,突出细节描写,同时抒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情。
每一组讲解完毕,老师结合学生讲解的内容做适切的点评。点评时多作鼓励和引导,对明显的不足加以及时点拨。
5、课堂小结
在刚才的讨论和讲解中,大家都表现出了对东涌的景物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在观察和构思过程中,能抓住特色,关注细节,像侯王庙屋脊上人物雕塑的西洋着装,天后庙里屋顶石板的烟熏火燎;同时结合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对家乡的景物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无病呻吟,言不由衷。
大家回去以后请根据讨论所获得的启发,根据工作纸上的信息要点,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写景文章,要求体现“描写具体,注重细节”和“文中有我,抒发真情”这两个教学要求。
附:花园道口的小丘
站在行人天桥上,我遥遥看着希尔顿酒店,庞大稳重并带有弧度的身躯,夹在钢铁支架式的上海汇丰银行与棱角尖削式的中国银行中间,成了都市异色雕塑。很快这天空会出现一个缺口,至于这个天空缺口,又将会给什么样子的建筑物占领,只有某个或某组画则师,某个或某组决策人知道。
这正如,四十多年前,我并不知道花园道口,遮打球场对面的小丘,为甚么会被开山工人一锹一锹地移平,连同一棵参天大树也给倒了。后来,就有了一座希尔顿酒店的大厦。
对于这座大厦,我并没有太多记忆与怀想,鹰巢、金莲、摩罗街……也没留下深刻印象。倒是对它的前身(?)……它占有了的小丘,却念念不忘。
小丘顶是平的,是一块泥土地,向东紧贴着炮台里的红砖屋,向南连着圣约翰礼拜堂。中学时代,天天路过,看见有军人操练、打球。小丘临电车路与花园道转角,有一棵大树,一到春来,嫩绿小叶招展如玻璃片,夏天就团团如伞。
中学生并不热心打探小丘为何铲平,却十分舍不得那棵大树。后来,不知道谁发现政府合署门前空地上,还有一棵同样的大树,就改变回家路线,天天绕过大树走向炮台里。我还用了家里仅存的古老照相机——风琴折叠式的那一种,为同学拍照留念,照片里清清楚楚看得见大树枝桠上许多小叶,大概,是五十年代末的某一个春夏之交。
还有多少人记起那个小丘,那棵树呢?原来我也忘记了,如果不是希尔顿要拆掉,它不会蓦然清晰地呈现。
都市在不断修改面貌,一切改变,竟是不可抗拒的归宿。
我步下天桥,朝着回家的路走。
(选自小思《香港故事》)
二、香港语文新课程的特色
1、以学生为主体
香港语文新课程明确要求:“中国语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环境”,主张提供机会让学生透过探索和发现建构新知识。“学生中心”是当代教育的大思潮,在中国语文教育课程中提倡“全人角度”,便能自然地使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不断得到拓宽与延伸。
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善于创造情景,有效地指导学生从熟悉的学习情景迁移知识和技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判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采用适当的鼓励方法,激励学生,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学习,体验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感。通过放手让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投影讲解,让学生考察、学习、讨论、构思,提高学生探求、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考积极,活动充分,发言踊跃。
2、适应社会需求
课程反映社会、结合生活。社会在运动,生活在变化,尤其是身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富有特区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同仁呼吁:建议掌握课程的特质:实用性,生活化,趣味性,主动性,灵活性;强调运用机灵应变的研习策略——融入生活,扩阔视野,建立自信;提醒巩固语文基本功,扣紧学与思的关系;呼吁走出课堂,延伸学习时间,开拓学习空间。
新课程是一个强调思维发展的课程。新课程提倡以能力导向的“单元教学”,强调每个单元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兼顾读、写、听、说四个范畴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聆听和学会说话,以致有独立能力透过阅读和写作,聆听和说话,建构和创造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期达到“学会学习”的教育理想。语文是思维的载体。新课程所强调的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项目,其中强调“知识内容”与“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技能和策略,创意与批判思维,后设认知的能力,沟通技巧等)的融合,以培育新一代成为富于知识、自决、策略性及具有同理心的学习者。
3、方向广阔而均衡
在课程发展文件中,以往所提的“学科”已被“学习领域”所替代,这并非是设计者在文字运用上的独具匠心,而是反映了香港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观得到时代性的拓展。
新课程以科学的理念,打破了分科的界限,将语文的能力培养及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统整为“听说读写为主导,各学习范畴有机组合”并渗透九种共通能力和价值观态度的中国语文学习领域。从此,使中国语文教育从狭窄单调的学科走上广阔而均衡的新型学习领域。为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学习范畴和学习经验 包括科学、科技、传意技能、群性和德性、个人和身体发展及美感;学生须掌握的学习要素包括“知识与概念”、“技能”和“价值”。学校可以根据既定的政策和设施,按学生的需要和志趣,制定灵活而多元化的课程。
4、开放式与多元化
新课程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它不再是指定教学内容与材料,而是让各个学校中文科的教师自行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选定教材。教材也不仅是文字材料,可以是音像材料,或其他文物数据,或实地观察数据。即使文字材料也显得多姿多彩:古今经典、实用文字、科普读物、报章杂志均在其中,且强调学生多阅读以积累知识和语言材料,这种开放、多元的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拓展视野与胸襟,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新课程的组织更是呈现开放式多元化。教师可以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文化、环境、活动以至大语文环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选择有利的学习方法:或以读写为主,带动其他范畴的学习;或以文体组织学习材料进行教学,强化写作和文体知识的学习;或以生活内容作为组织重心,以加强人际交往的教育;或以文化为主,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的教育;或以情意为主,重点进行心理人格的教育。
正是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新课程理念,才能真正为教师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艺术的心思与技巧的领域,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意、训练思维的空间。
5、突出能力导向
中国语文教育课程宗旨明确指出,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以实现: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体现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香港旧的课程体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口授舌耕,将现成的知识灌给学生,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记。教与学双方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这样一来,学生便难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更谈不上举一反三等效果。
本节作文教学课的主旨就是提高学生感受和表现香港独特景物和文化的能力,主线就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写出特色,写出精彩”,整节课都围绕这一点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写作活动。学生的活动一环扣一环,前后环节之间有承续、引证、应用的关系。精心设计,主线分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及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提高语文能力为最终目的;同时配合学习材料的内容,进行文化及品德情意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6、课程评价科学化
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系统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三大重要因素构成,三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教学评估和教学活动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而评估的作用是通过多角度检查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活动以增进教学效果。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有效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结构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中国语文新课程指出:“评估具有诊断、测量、甄别、筛选、回馈的功能。有效的评估,除了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检讨教学成效,从而提高教学质素外,也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不断改进;同时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表现,作出适时的跟进和辅导。”
以上观点表明,这种基于新型教学信念的评估理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再也不是“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单一评核年代,它基于“诊断学习上的困难,提供有效的反馈”;基于培养具有多元才能和能够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个性潜能的创新性人才观。它将社会的评定、家长的期望、教师的检视、学生的知悉紧密地结合于过程中,并要求教师自觉地渗透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评估提供实时的反馈,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重点。同时强调,评估的重心应放在找出学生学得不好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作出改善,而不是只以评估检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内容。
香港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地表现在“开放式架构”及“能力导向”,其评估策略也突出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珍视过程”的全面评估模式。由于新课程的语文学与教包括“读、写、听、说”外的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多个学习范畴,因而这部分的评估还仍待开发及研究,这既体现课程的动态发展观,又是新课程给语文同仁们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