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黄志鹏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一课”的深刻意义,使学生懂得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3、学习通过语言、神情、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最后一课”的深刻意义,分析“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之处,并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中多处含义深刻的句子,探讨不易为学生所理解的情节。
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什么是爱国主义?具体有哪些表现?
(二)默读课文
(三)揭示写作背景
(四)学生漫谈阅读感受。
(五)老师归纳整理:
1、整体把握课文:都德笔下的普法战争,没有战火纷飞的画面,没有刀光剑影的残酷,他只撷取了一个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无比悲愤与痛苦,深刻的反思与醒悟。这里照样有另一种战争的残酷:一个国家的人民不能说自己的本国语言;这里照样有战争带来心中的波澜与战争。爱国主义不是空的,热爱祖国的语言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行动和内容。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本文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因为全文是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不展开情节的。中心是定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通过其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及深化的心理描写逐层推动情节的发展。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重要人物,他是从“我”——小弗朗士眼中所见、所闻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是促进“我”转变的重要内因,因而是个陪衬人生。
第二课时
(一) 内容分析:
1、小弗朗士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列表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或概括出)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
2、“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欢乐与悲戚的对比
②安静与喧闹的对比
③漂亮与朴素的对比
④温和与来历的对比
⑤幼稚与懂事的对比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2、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话什么意思?
4、“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5、第四段“又出什么事啦?”如何理解?
6、阅读“下课”部分,理解其中的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二)课后作业:
以《回家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