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钱冰山频道
文章标题: 《少堂先生印象(二)》
出处:qbs001 编辑      阅读次数:211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先生印象(二)

为伊消得人憔悴

 

——少堂先生印象(二)

 

钱冰山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过滤掉室外的喧嚣,温暖地环抱着有些凌乱的书桌,袅袅的茶的清香氤氲着,与书中缥缈的墨香一起曼舞,手持一卷,斜靠在躺椅里,微闭双目,精骛八极,追思那秋水长天的意境,或冥然兀坐,啸歌徐行,品味那窈窕之章的情韵。这是读书人一幅怎样曼妙的剪影呢。

遗憾的是,身处繁华都市的我们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读书生活渐行渐远。而能够守望这精神家园的,在我的师长和朋友中,当首推少堂先生了。

先生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工作于他而言是真正的事业。且不说那日益侵蚀他生活空间的书籍,也不说他那妙启智慧的论谈,单是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模拟考试命题生活,就足够让人叹服的,唯其痴迷,唯其情钟。  

记得有一次在模拟考试命题时,研讨语言表达题该用什么题型,参与命题的老师的意见是遵循考纲,走常规路线。虽不乏中庸,却很稳妥。先生默坐床头,一册在手,双眉紧锁。样题出好之后,先生依旧蹙额,气氛颇为凝重。后来先生语出惊人:“多年来,高考没有考过对联,何不考一次呢?”大家并没有附和,即使口头并不反对,但心中各有盘算。当年模拟考试后,就对联一题,哗然一片。嘲弄、腹诽自不必说,争辩尤为激烈。后高考题揭晓,叵测者竟然或以此攻讦,或以为笑柄,或放出狂言。一年下来,不知先生心里是何滋味。第二年模拟考试命题时,先生依然要求在语言表达题中考对联。参与命题的老师或公然反对,或愤然争辩,或哑然面对。反对者和争辩者的理由是:有高三语文老师在学校教研会上扬言:“不要听程少堂的!高考绝对不会出对联题!”率性的先生听后直拍桌子,坚持要命对联题。高考揭晓后,当年广东省高考题果然就首次出了对联题,而且全国有好几套高考试题都首次出现了对联题。早先那些骑墙者、激愤者、嘲弄者、攻讦者皆哑口无言。

我不知道先生是否郁闷冰释,但我想,在他主持模拟考试命题这样特大的事情中敢于如此另辟蹊径,在全市强手如林的中语界敢于如此亮出自己的旗帜,我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句来形容他。我只知道先生并没有因此而跋扈,而是照样工作、读书,读书、工作。只是在合适的场合才告诫我们:“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能甘于平庸,要有胆识,要读书,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中国语文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

还记得今年第二次模拟考试命题时,先生有一整天都不怎么说话,只是在读书。任我们怎么讨论、争辩,他都充耳不闻。我们知道这是先生的思维陷入了困境,为没有好的出题思路和好的题目而苦恼,真正的食不甘味。但凡先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他都是静静的读书。我们也不知如何来安慰、劝解,因为我们提出的思路都不合先生的心意。我们知道,由于深圳市的语文高考成绩总是独领南粤风骚,模拟考试题目也是同行关注的焦点,先生深感责任重,压力大。在先生看来,一年二度的模拟考试命题,只求平稳实际上是平庸,求创新又不能脱离考纲,实在是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照样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待试卷雏形出来后,先生依然是闷闷不乐,失去了以往命题工作初步完成后的顽童样,仿佛身上有某个痒处没有搔到一样难受。先前命题时,每晚都要绕银湖漫步神聊,而今虽则依旧,但兴致阑珊。大家心知肚明,很快就回房各自继续完善自己的工作。夜色中大家凝神思考,意图打通任、督二脉,驱除思维短路的“体毒”。可是无论怎么苦思、冥想、激辩,还是莫衷一是,无法炼成“乾坤大挪移”的功夫。思之再三,只能整套试卷空缺一题,各自带着任务遗憾而归。

后几日,我们邮传最新思考结果,先生皆不中意。先生发来校对稿,已知先生将此题设定为景物描写,意在表现“温馨”的主旨。不知道先生是如何将此从繁复的思维中过滤出来的。怀胎十月,虽茹苦含辛,但新颖可见。不知一线教师和学生反映如何,虽说自己的孩子视同宝贝,但还得要大家都认可、接受,方能成为“大众情人”。今年高考时,我正在监考语文,试卷上的语言表达题竟然有一道题目是根据一幅图画从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并要求表现“情深”的主旨。两套试卷新颖的题目竟然如此接近,我不禁暗自惊喜,为先生的智慧喝彩。先生闭关修炼,终修得正果。后电话告知先生,先生惊诧之后又复平静。我揣想,先生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的,恁多情,却没有枉断肠。

每次命题之前,我们几个人都要按照要求分别准备两至三套样题。就是这样的样题都让我们有江郎才尽之感,恨平时书读得太少。而先生则除了带一大堆书之外,必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装的是先生平时积累的命题素材,见之如同见诸葛锦囊一般,心中自然踏实了很多。

先生每次命题都承包诗歌阅读、语言表达和作文题的出题任务。除语言表达题多次与高考题“碰撞”之外,作文命题更是“碰撞”得激烈。记得当初,还是全国统一高考命题时,深圳的模拟考试作文命题是“以‘做人的底线’为话题”,而当年的高考题作文则是“以‘诚信’为话题”。广东省自主命题后,深圳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以‘学会怀念’为话题”,而当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则是“以‘纪念’为话题”,今年模拟考试作文题坚决摒弃热门的新材料作文,果断地出命题作文,并辅以话题作文,题目是“以‘忍’为话题”,意在创新与稳定结合。高考题竟然真的是命题作文,题目是“不要轻易说‘不’”,命题形式上是温柔一撞,审题范围也是轻柔地撞了腰。至于说到诗歌鉴赏首次采用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又与高考题型相同也就不算什么了。还有一次,深圳有老师被征调参加高考命题工作,后来这个老师说命题组准备用的一个材料竟然与深圳的模拟考试的材料相同。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不期而遇呢?能频现如此高招,则应是阅尽天下之招数,苦练内功乃成的。

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用自己的博学演绎江湖上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令人如痴如醉,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用自己的智慧演绎纹枰上的兵不血刃、快意人生,叫人顶礼膜拜,而先生同样用智慧在模拟考试的战场上引领众师生与高考角力,屡战屡胜,叫人欣羡、嫉妒、佩服,这都是智慧的魅力。难怪先生说每次命题工作完成后,都像大病一场一样虚脱。仿佛高手过招,看不见飞沙走石,看不见腾挪闪展,消耗的却是深厚的内功、真气。

先生对模拟考试命题工作执着、痴狂,不仅充分显示自己的智慧,更善于否定自己。记得一次命题时,最后定稿后,我们都带着胜战后的喜悦、轻松踏上归程。因为有一道语言表达题是几经斟酌、争辩,最后决定还是采用幽默的语言来写一句警示语。虽然题目有难度,但新颖、深刻,且符合中国语文的要义。在校对时,先生却又更换了此题。先生在题目的设计上往往站得高,把文化语文的思想贯穿其中。我们常争辩,或直言、或迂回、或沉默,在最后定稿时,先生往往能主动放弃自己的想法,接纳众议。通常在大家看来并不是众口一词的模拟试卷,而我们一般要经历十稿以上的修订,有时到付印的最后时刻,甚至可以就某部分材料和题目推倒重来,其艰辛可见一斑,其执着有谁堪忍。

先生不仅对命题如此痴狂,对校对亦是锱铢必较,不要说文字错漏,表意不准之类的硬伤不许出现,就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不仅要求每个命题人员认真校对,而且还请一线老师校对。与其说这是认真和责任心,不如说是“痴狂”,不如说是精心“怀胎”。正是这种痴狂,方能引领学界风骚。

先生书房里有一匾额,是他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朋友手书的“语文滋味长”。那满屋重重叠叠的各类书籍,那凝结着他心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专著,那一次次在模拟考试试卷上与当年高考题碰撞的故事,正是这几个字的含意的最好诠释了。

我想先生是真正明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蕴了。人生倘能如此,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2008-6-19

 


最后更新[2008-6-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