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
您好!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这里我想说说作文题。
今年的作文题的确让不少高三老师和考生“大跌眼镜”。叫嚷了两年的新材料作文曾被他们奉若焦点乃至成为经典,因而反反复复地训练,好像个个都有十足的把握会“撞”上高考试题似的。不过我想,要是今年真的出一个新材料作文,恐怕还是会难倒一大片考生,尽管他们已身经百练。
据我有限的“眼界”来看,一则好的作文材料,应该具备多个话语角度,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前提下,可以站在其中任何一个点上畅所欲言。这里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点,我以为都可成为一个很好的辩题、命题,其开放性、延伸性是一个足够大的场,它能够容纳活跃的思维,能够驰骋飞扬的思绪。
当然,新材料作文不好写,特别是那种价值取向并不单一或者并不明朗的材料,更是考验学生选角度之新、定立意之高的能力,稍不留神,就可能偏离轨道,把握不住。我随意地设想了一下,假如把汶川大地震中的“王石”、“范美忠”们当作材料,引入多方说法,让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知考生们会讲些什么话,作些什么文。现实中,我听到更多的声音在抨击、在鞭挞、在唾弃,可我也分明听到一些声音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于是双方唇枪舌剑、刀来剑往、面红耳赤。我们的学生面对之,到底会站在哪一边?我敢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还有人性、道德、良心等种种沉重的字眼,会让绝大多数考生非常自觉地融入前者的声音,使其声更疾更烈;即使有学生本心想融入后者,在高考无形的高压下,也会很聪明地收起自己的声音。那么,有没有学生会站在两者之间理性地、批判地思考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象呢?是不是应该仔细深入地看清问题的方方面面,谨慎负责地说话行文呢?过于激进就会走向极端,而极端就可能意味着错误。前几天,凤凰卫视之“一虎一席谈”敢把范美忠本人拉到现场,何其大胆!能让社会各界人士说真话诉真情,何其难得!更还能让不同的声音交织一堂以至好几次群情激愤,何其尖锐!我觉得观众从这些混杂的声音里,自然会有自己的新见解——这样的节目是有分量、有价值的。
还是回到今年作文题目本身吧。当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揭晓的一刻,我心头忽然飘过了一个字——“忍”,似曾相识啊;相信您的第一反应也会是“一见如故”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不期而遇是对厚积薄发的馈赠;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说的就是您这样不动声色、暗藏锋芒、成竹在胸的命题者吧?!
应该说,这两个题目“神似”又有区别。如您所言,它们的方向性一致,相通性很强。我的理解是:它们都是一种坚持。高考题中的“轻易”二字则是条件上的限制,言要经过曲折有致的三思,思辨性强,这个限制再加上双重否定,给审题带来了一定难度,当然难度也是有限的;深一模虽只一个字,但窃以为这个“忍”字本身除了带有思辨性外,还富有相当的感情色彩,它是隐性的思考,感性的表达,而且它只是作为一个话题,那么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也就更广阔了。
您说广东高考作文题具有“精神性”、“教育性”、“主体性”,依我看,其“主体性”并不强,它不是在向深圳一模致敬吗?我觉得“忍”这个话题更具“文化性”。单看“忍”这个字,里面就渗透着丰富的内涵,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可以是性格,是气节,是精神,是文化。难怪书法家、文化人对它情有独钟呢?书房里挂上一幅字,举头端详这字中筋骨,褶皱的心就会被平复得熨熨帖帖,眼前立刻会幻化出一片空天阔海,顿时令人心旷神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忍”字赋予我们民族的精神厚礼和文化财富。
顺便也比较了一下其他省份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应该说广东题还并不令人生厌,题目言简意赅,也不至无话可说,但的确,下笔容易高分难,区分度应该不错。您认为哪些题目比较好?可以跟我说说吗?谢谢!
顺颂夏安!
“语文味”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