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程少堂:中国教育家为何太少?》
出处:08年6月24日南方都市报学习时代C19版      阅读次数:235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中国教育家为何太少?

2.专栏名称:堂兮兮语

 

中国教育家为何太少?

程少堂

(本文发表在2008624日《南方都市报》“学习时代”C19版。)

经常听人抱怨:“自陶行知以来,中国教育家太少。”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教育家太少,原因很多,但是与我们把“教育家”这个称呼搞得太过神秘化有关。

看电视采访时,经常能看到一些中老年演员自称“艺术家”, 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自称“科学家”,如此等等。他们这样自称的时候,看不出心理上有什么“不能承受之重”,听众也没觉得有何不妥。但是面对这样的情景,我总是浮想联翩,想到教育界。去年有一次学生辩论赛,我忝列评委,一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教授在应邀对选手的表现作现场点评时,有一句话极大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我认为……”。尽管这位教授学问大,很有名,但是他自称“一位历史学家”时的从容和自信,仍然让我颇受震动,思绪万千。

在教育界,无论你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多大贡献,被称为“教育家”的很少见,自称是“教育家”的现象更是见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一个例外,他就是刘道玉先生。刘道玉先生1980年代曾任我国著名大学武汉大学的校长,他领导的武汉大学的很多教育改革,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大学也不能超越。刘道玉先生因此被称为“武大的蔡元培”。就是这位“武大的蔡元培”,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给教育部的一封信中写下“面对当前的局势,作为一个教育家,我忧心如焚”的句子。任何人都会明白,他在这里自称“教育家”,为的只是强调自己对青年学生的殷殷关切之意和眷眷爱护之情。事态平息之后,教育部一位领导在武汉大学的一次特别会议上,竟不指名地面斥刘道玉先生:“教育家不是自封的!”我想,这句话不仅会对刘道玉先生造成伤害,而且,我敢断言,自此以后,中国再不会有人在任何场合(哪怕是非常特殊的场合)、用任何方式自称“教育家”了。道理很简单:“武大的蔡元培”刘道玉都不配自称“教育家”,谁配呢?

演员有了较大成就和影响可以自称“艺术家”;科研工作者有了发明创造可以自称“科学家”;历史教授在某一研究领域有了开拓性贡献,就可以自称“历史学家”;出版了几本书的人可以自称“作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很正常,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其成就多么卓越,也不能自称“教育家”。也许,这说明了“教育家”这个称呼的独特性和神圣性。由于独特,所以难得;由于神圣,所以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正由于“教育家”这个称呼极其崇高而庄严,“中国教育家太少”(岂止中国?)就应该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吧?

但是,我们的时代需要“教育家”;我们的时代能够造就“教育家”;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批自己的“教育家”。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他神秘化,妄自菲薄,看成高不可攀。

 


最后更新[2008-6-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