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越共亲华派政治人物结局》
出处:转贴      阅读次数:5755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越共亲华派政治人物结局

越共亲华派政治人物结局 (转) 

 

 长征

 

越共党内有亲苏、亲华派之分,亲华派头号人物是长征同志,此公真名武文渠,因为对中共领导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仰慕备至,竟然把化名也改为长征,并以此闻名,原名倒没多少人知晓了。长征是陈富牺牲后越共第二位总书记,一直在国内搞地下活动(胡志明主要在海外),是越共公认的理论家和领导核心,但由于1956年领导土改运动的左倾错误而被以黎笋为首的南方派(以后发展为亲苏派)拱到,改任政治局委员、国会常委会主席,以后曾经担任国家主席。有趣的是,年纪远大于死对头黎笋的长征居然比前者多活了近十年,而且在黎笋死后再度出任总书记,并且很快就开始纠正黎笋的错误路线,把被黎笋、黎德寿关押多年的另一亲华派大将阮文灵扶上越共一把手地位,使越南逐渐摆脱前苏联控制,走上革新开发之路。

 

 

阮志清

 

阮志清大将是越南军内亲华派二号人物,黎笋站稳脚根后,就拿阮志清大将开刀,免去其中央书记处书记、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职务,调往南方抗美前线任南方局书记兼军委书记,实际上是借刀杀人。1967年,阮志清大将阵亡,中国方面非常震惊,毛泽东、林彪均致电吊唁。其死亡原因至今有三种说法:美国方面称其死于美军对位于柬埔寨“鹦鹉嘴”地区的越共南方总部的炮击;越方非正式称其死于美军轰炸;中国方面非正式称其在从绵延于越、老边界的长山山脉“胡志明小道”中行军休息时,被反共的少数民族游击队(可能是苗族)击毙。总之是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没有其内部有人告密或泄密,上述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一切真相,也许只有待越方档案解密时才能大白了,当然也有可能成为永远的谜。

 

 

黄文欢

 

黄文欢原名陈春风,早在1925年就到广州参加以鲍罗庭秘书身份来华的胡志明(当时叫阮爱国)开办的越南青年培训班学习,回国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先后在泰、缅、柬等国及欧洲工作,也多次来华,说得一口流利广味中国话,写得一手好汉文诗词。1950年初随胡志明访华,被任命为首任驻华大使。后任政治局委员、国会常委会副主席。在1976年越共四大上,因被黎笋视为眼中钉而派往古巴访问,并赶出政治局。1979年他利用出访原民主德国之便,在友人及中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利用巴基斯坦管道逃亡北京,成为中越决裂后中方掌握的一张王牌,令黎笋、黎德寿亲苏反华集团大失颜面。长征、阮文灵掌权后,为表示与中国修好的诚意,把黄老的家属送往中国,使之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全家团聚。1990年代,黄文欢逝世,中国按照其遗嘱将其骨灰撒入云南省的元江(下游就是越南的红河),让这位毕生追随胡志明的共产主义老人魂归故国。

 

 

关于武元甲因过度亲苏犯错误被胡志明撤销军权的说法的解释

 

早在1957年长征倒台,黎笋由南方局书记调到中央主持工作,并于1960年升任第一书记后,来自南方尤其是黎笋的政治基地第四联区(即以广治----承天----顺华为主体的南部东区老根据地)的干部逐渐进入中央,进而与原留苏人物相结合,形成以黎笋、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文进勇(留学前苏联总参军事学院后回国任总参谋长)为首的亲苏派。至此,胡志明因年高体弱实际上已经不管事,党内由黎笋说了算。因此,整治越军内头号亲华派武元甲实际上是黎笋一伙所为,至于理由,还不是“莫须有”。而且,武元甲仍然是越共中央军委书记、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直到1976年其军委书记职务才被黎笋自兼,1978年其国防部长职务才被因指挥攻克西贡的“胡志明战役”而蜚声国内外的文进勇所取代,1981年其政治局委员职务才因公开反对黎笋集团亲苏侵柬而被开销。因此,武元甲大将实际上是挨整的,他一直被我党视为真诚的好朋友,以至于能够在中越恢复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朱文晋上将(1910-1983)华裔

 

 

越南共产党老党员、越南人民军华裔高级将领。本姓周,祖籍中国广西省龙州县,侬族(壮族的一个支系)人。1917年随父亲到越南读书、务农,后到太原省北山煤矿挖煤,因为经常在矿工中主持正义,爱打抱不平,逐渐成为以矿工为主体的知名帮会领袖。1927年在组织领导越南太原、都良和北山矿工举行以反对法国殖民政府和越南矿主压迫为目标的武装暴动,事败后,率领残存的300多人进入其位于中国广西省龙州县老家的深山密林中休整躲藏,同时也针对中越两国的土豪劣绅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一时名声大噪,成为活跃于中越边境的“巨匪”(或称绿林英豪),同时为中国广西的桂系省政府和占领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悬赏捉拿,并引起正在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斗的越南共产党(当时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的高度关注。活跃于越北山区的印度支那共产党高级干部黄国云、黎广波、陈山洪、冯志坚、梁文芝等人纷纷与朱文晋结识,尤其是冯志坚、梁文芝更是积极向朱文晋宣传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使之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并经印度支那共产党主要负责人长征批准入党,当然,其手下那些身经百战的绿林弟兄也就顺势成为越共掌握的武装力量的核心和中坚,并分成5支武工队,陆续返回越南开展游击战争。1940927日,当日军侵入谅山,法军经北山退往太原的时候,朱文晋、冯志坚、梁文芝以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名义,领导北山人民奋起夺取了溃退法军的武器,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第一个越南救国军游击中队,在武崖县一带开展活动,建立了北山------武崖革命根据地。 

 

 

 

--------------------------------------------------------------------------------

 

2 越共亲华派政治人物结局 (转) 

 1943年,北山------武崖革命根据地与胡志明、长征、范文同、武元甲、黄文欢、武英等人领导创建的高平革命根据地(也就是越共中央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后来的解放区诞生创造了条件。19441222日,印度支那共产党集中自己所掌握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成立了由游击队骨干组成的越南解放军宣传队,为将来组建主力部队奠定了基础。因为武元甲来自于云南讲武堂,系当时印度支那共产党内首屈一指的军事人才,因此由他担任队长,朱文晋为副队长,黄文泰任政委,以后,这一天就成为威振世界的越南人民军的建军节。194564日,越南救国军与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合并为越南解放军。同年8月,印度支那共产党抓住日本投降的大好时机,在全国掀起“八月革命”浪潮,武元甲、朱文晋、黄文泰等人指挥高平和北山的越南解放军进军首都河内。19459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朱文晋被任命国防部长(武元甲为内务部长),但时间不到一月,就由于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胡志明为组织壮大统一战线的需要而让位给资产阶级政党-----越南革命同盟会的武鸿卿,重回军中任职。在抗法战争中,朱文晋一直在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平原坚持打游击,曾与文进勇搭挡,分别任第二联区司令员和政委, 1948年,越军(当时叫救国军)首次授予军衔,武元甲为大将,朱文晋与文进勇、阮山(洪水)、黄文泰、阮志清、黎德英、黎仲迅等高级将领或战区指挥员均为少将。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人民军于1958年仿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重新授衔,朱文晋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历任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党中央委员、党中央军委委员和模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的两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越北自治区(另一个为西原自治区,但在位于北纬17度线以南的越南南方,故实际上未建立起来)的党委书记、行政委员会主席,国会常委会副主席兼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越南劳动党中央华侨事务负责人,投身于抗美斗争和争取越南统一事业,成为越共重要领导人之一。

 

19754月底越南人民军攻占南方首府西贡后,历经三十年战乱的越南实现统一。但执掌党政军大权的黎笋、黎德寿集团随即实行亲苏反华路线,由于该路线遭到朱文晋上将和长征、武元甲、范文同、黄文欢、阮文灵等越共元老的抵制,黎笋、黎德寿就把作为华裔的朱文晋当成理所当然的首要打击目标,先是撤销了越北自治区和西原自治区,消除了朱文晋的政治基地,其后在越共四大上把朱文晋赶出中央委员会,明为退休,实际是打入冷宫软禁。可怜朱文晋上将英雄一生,竟为宵小所制,只能凄风苦雨中损害身体,消磨时光,终于在1983年病逝于河内,没有看到黎笋、黎德寿集团退出历史舞台,中越关系正常化的那一天。

 

4 回复:越共亲华派政治人物结局 (转) 

 亲苏派以黎笋为代表,势力在越南解放全国时最盛,黎笋一死,越南中央马上被亲华派取代,杜梅同志是南方最有名的亲华人士,其实没有他,可能现在越南还落入内战的旋涡.是他主导了越南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越南经济摆脱困境. 

 

这里介绍越南人民军中五个亲华的元老级将领:武元甲、阮志清、洪水、朱文晋、黄文泰。其中武元甲、阮志清、黄文泰三人都是越军中的元老级“大将”,其他两人,虽然资历也足以授予大将军衔,但洪水(阮山)死时还没有实施新军衔,朱文晋离开军队太早,两人最终没有授予大将军衔。

 

这五个人是各有特色的:武元甲大将是越军中的头号人物,威望最高;阮志清大将是最亲华的一个,也是毛主席最喜爱的越军将领。洪水既是越军将领,也是我军唯一的外籍将领,是一个两国授军衔的将军;朱文晋被认为是华裔,并一直管理华侨事务。黄文泰和武元甲一样,算是比较圆滑的,并不像其他几个那么明显的亲华。

 

武元甲(大将,1948授予)

 

要说国人能叫得出名字的越南领导人,武元甲就算仅有的几个中的一个了。他被中国人视为是越军的朱德,武元甲担任越军总司令和军委书记长达30年。

 

武大将生于1911,年青时曾经在中国的云南讲武堂学习。早年追随“阮爱国”(胡志明的化名),深受胡的赏识,被视为绝对心腹。

 

1945年日军投降后,和胡志明主席一起建立了高平革命区,并成为越军的最高军事领导人。1948年,被授予了唯一的一个大将军衔(剩下的将领都是少将)

 

1954年,他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指挥和中国军队的直接参与下,取得了“奠边府大捷”,法国在日内瓦和谈中同意撤离,北越得到解放,武元甲也获得了“奠边府之虎”的美名,其个人威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武元甲到底算亲华的还是算亲苏的呢,说他亲苏和亲华似乎都有理,我个人觉得这有一个过程。

 

1960s年代,武元甲两次访问苏联,看到了苏军的现代化机械部队,很受震动。回到越南后就说什么:中国的经验过时,以后主要要搞机械化之类的话,让胡志明主席很生气,一怒之下安排武元甲“修养”了两年多,直到武元甲向胡主席承认错误并表示忠心后才复出。后来人们说武元甲过度亲苏主要就在与此。说句题外话,胡志明本人是对苏联是不怎么鸟的,当年赫鲁晓夫给了越南6000支老式步枪,胡看后很生气,说:“把它们丢到博物馆里去!”

 

1968年,随着阮志清大将的死,武元甲开始策划“春节攻势”,这个方案最初由我们中国来指定,但越军总参把这个方案改的面目全非才通知我们,我们最后不得不勉强同意。其实这个修改并不好,最后结果也如此,越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只拿下了一些次要的战略据点,虽然南越军队和美国也受到了重创。舆论一般认为越军获得了胜利,但顺化城中的6万北越士兵尸体和不到200具美军尸体则告诉世人,就算是胜利也只能算是惨胜。

 

武元甲在越军属于比较跋扈的一个,人缘并不怎么好,他比较喜欢一意孤行,很少听其他人的正确建议。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就是例证,越军遭受了惨败,阵亡超过10万人,武元甲也因此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只负责军事训练和后勤工作,军事指挥权则由文进勇取代。

 

事实上,从1969年胡志明逝世后,武元甲大将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开始下滑。胡志明生前对黎笋的亲苏态度已经相当不满,但他没有换掉黎笋,而是安排了黎笋、长征(武文渠)、范文同组成党的“三人小组”,其中黎笋是亲苏的、长征和范文同都是亲华的,胡志明打算用他们来节制黎笋不要走的太远。但资历和这三人相当的武元甲却没有入选,这就是武大将失势的开始。

 

武元甲大将在遭到胡志明的批评后,对苏联一直很警觉,对黎笋完全倒向苏联一直颇有微词。原来武元甲和黎笋两人的个人关系很好,但从1974年前后,两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后来1975年两越统一后,华侨开始受到不公平待遇,武元甲对此很不平,公开指责黎笋“太霸道”。1978年前后,中越两国分歧越来越大,一场危机就在眼前,武元甲提出要“和中国同志缓和矛盾”,再次遭到黎笋的批评,武元甲大将因此也被暂停行使国防部长职务,由文进勇大将代理。1980年,中越两国刚打完仗,关系达到了冰点。黎笋也对武元甲再下狠手,解除了其已经担任了30年的军委书记的职务,由自己亲自担任,并正式任命文进勇为国防部长、兼军委第一副书记,第二年,任命黎仲迅为总参谋长(1981年)、军委常委,取代了武元甲大将的政治盟友黄文泰大将。

 

1981年,武元甲大将在政治局公开反对黎笋入侵柬埔寨的政策,这在政治局里是唯一一个公开反对黎笋的,也只有武元甲大将有和黎笋较量的胆量,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此后,武大将又在一个很公开的场合说越军在柬埔寨“前途不光明”,这对黎笋反华集团的威望打击是很大的,但武元甲付出的代价更大,1982年,他被踢出了政治局,只保留了副总理的空头衔,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退休,从此开始了政治上的休眠。

 

1986年,黎笋死,长征、阮文灵上台,中越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武元甲找到当时的总书记阮文灵,告诉他自己愿意为中越关系的恢复发挥作用。1990年,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在开幕式上,武元甲身着大将军衔的军礼服,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武元甲在北京期间,会见我们国家很多高层,第二年,中越关系就恢复了正常。

 

现在,武元甲大将已经年满95岁,据说身体尚好,是越共历次中央全会“特别代表”,是健在的越南党内资历最老的元老,仍然为中越的友好发挥着作用。

 

 

.阮志清(大将,1959年晋升)

 

要说起越军中的亲华派,无论如何也要提到阮志清大将。1967年,阮志清大将逝世后,毛主席亲自以个人名义发去了唁电。(享受此规格待遇越南人只有两个,另一个人就是胡志明)。

 

和其他大多数亲华派不同,阮志清是由南方局上到中央的,而南方局大部分人,如黎笋、黎德寿、范雄都是相当反华的代表。1951年,在越共三大上,阮志清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排名仅在胡志明(党主席)、长征(总书记)、黎笋(副总书记、南方局书记)、范文同(总理)、武元甲(总司令、军委书记、国防部长)五人之后,排在第六位。当时他的职务是军委第一副书记、军委政治局主任。

 

1954年,阮志清和武元甲一起指挥了奠边府战役。此战后,法国承认了军事上的失败,并签定了《日内瓦协议》,这个协议把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当时越共中大部分人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要求由越共出兵统一南方,但周恩来总理给越南方面做了工作,越共方面最后很不情愿勉强答应了,但心里很是埋怨中国,尤其那些陷入敌后的南方越共人,这也就是后来越南南方局那么多的人仇恨中国的起因。阮志清曾力劝黎笋接受这一结果,他说:三哥(指黎笋),中国人是对的,我们应该这么做。1960年前,我们国家是反对越共在南方发起对南越的进攻的,并要求北越方面必须遵守《日内瓦协议》,不许进攻南越,越南党内更是有很多人对此不满,这又给两国后来的交恶埋下了伏笔。

 

1948年,阮志清被授予少将军衔。1959年,被晋升为大将军衔,这也是越军第二个大将。这并不例外,因为阮志清一直军内仅次于武元甲的二号人物。

 

阮志清的政治主张是相当左的,他组织北越的部队看歌剧《白毛女》,让军队开会忆阶级苦,来强化战士们的斗志。阮志清大将对中国的游击战十分推崇,对毛泽东更是崇拜已极,他曾经仔细研究过中国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的战略战术,对“农村包围城市”十分推崇,他认为,越南和中国在人文和地理上相通的地方很多,中国经验越南必须借鉴。阮大将说过,南越的解放,必须是建立在“持久战”,长期的对敌人的消耗上,阮大将的观点,很让毛主席十分受用,因为毛本人对自己搞的游击战是十分得意的,阮志清能来取经推广,毛主席就十分高兴,还当着胡志明的面夸赞阮人才难得,所以可以说阮志清是毛主席最欣赏的一个越军将领。从1954年开始,阮志清就在越军开始推广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强化对越军的政治教育,整顿越军官兵关系,枪毙了拿农民粮食的干部,严肃了纪律,这些对提高越军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越共总书记长征(本名武文渠,因仰慕长征而改名)搞土改,比较激进,还杀了不少地主。胡志明知道后很生气,说:杀了这么多人,我有罪。还流了眼泪,长征因此而下台,黎笋开始上台,阮志清因为支持长征的土改政策也遭到了胡志明的批评。黎笋对阮志清的土改和崇拜毛的态度是恨之入骨的,这就是后来他一直排挤阮志清的原因。说句题外话,当时刘少奇曾经对胡志明对土改的态度很不满,还说了胡几句,胡可能跟随孙中山时间太长了,土改政策我们党有些不同。

 

必须说说阮志清大将和武元甲大将的关系,两人关系很恶劣,原因是两人对越南的军事前途看法根本不同,阮大将的基本主张就是在农村打持久战,消耗敌人,而武大将在参观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后,对苏军是推崇备至,武的观点就是最大程度利用外国援助,积极发展重武器,学习苏联搞机械化部队,而阮大将则认为越南没有经济实力高大兵团作战。

 

在两人的争斗中,胡志明是显然支持武元甲的,主要是他太欣赏这个爱将了。但他同时也认为学中国的经验是必须的,还写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的文章,这一时期,越军中两种的观点基本是并存的。当然最后的事实证明了阮志清大将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越战一直打到1975年两越才统一。

 

1960年以后,由于美国插手南越,中国态度发生变化,开始支持北越对南越的解放,当时越军没有选择,只有搞游击战,而且我们中国也支持这么做。所以1960年,阮志清被任命为南方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面主持了南越政治和军事。1961, 阮志清率领4万多北越人民军正规军来到南方。阮志清大将到了南方局,实际上在南方推广的就是中国持久游击战,并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同年,他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南方游击队合编为统一指挥的越南南方解放军。南越解放军和党组织在南越的农村牢牢的扎下了根,南越政府军和美军无论怎么清剿,也不能奈何之。但此时,中央的武元甲却不满意这种的军事进度,他认为应该搞一系列正规战役,把美军赶走,消灭南越政权,但由于阮大将的抵制,无论是中央的武元甲还是文进勇,甚至是黎笋,他们的命令都对南越解放军基本无效,阮是很有主见的一位将领,南越还是以游击战为主。

 

于是,1967年,一件至今都众说纷云的事件发生了,阮志清突然死于心脏病,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民间的说法是阮大将死于美军的空袭,也有说是南越特工刺杀的,也有人说是黎笋等人故意把阮志清大将的行踪泄露给敌人的,才导致阮的牺牲。这个说法就很多了。

 

1968年,北越方面为阮志清大将举行了国葬。此后,越军中武元甲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大兵团战役,因为越军中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了。越军的思路也开始游击转变到了大规模正规战役上来了。

 

 

.阮山(少将,1948年授予)

 

洪水,原名武元伯,早年就开始追随胡志明,此时胡志明在孙中山麾下当给苏联顾问鲍罗廷当翻译,化名李瑞,洪水为了表示对胡志明的追随,也把名字改成了李英嗣。

 

洪水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为第四期学员,和林彪是同学,国共决裂后,洪水义无返顾的倒向共产党一边。他参加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逃入香港。后来参加了长征,上过抗大。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胡志明点名要他回到越南,并由胡志明将其名字给改成了阮山,现在越南方面的正式叫法就是阮山。

 

1946年,洪水被任命为越南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一年后,又担任第四联区司令员兼政委,洪水比其他将领更有战争经验,所以他指挥越军取得一系列胜利,在越军中威望很高。

 

1948年时,洪水被授与少将军衔,而武元甲却被授予大将军衔,对于这个军衔,洪水是比较有意见的。他给胡志明发了封电报,说把少将军衔给其他同志吧,我自己还年轻呢。胡主席接到电报后,知道洪水对武元甲有意见,而洪水和武元甲都是已经追随自己数十年的心腹爱将,便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一行汉字送给洪水,洪水一看,写的是:“赠山弟: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洪水此后就再没对军衔的事说过什么。

 

其实,洪水有想法并不意外。首先,洪水有着在中国参加红军长征的历史,这在越南军内是相当神圣的经历,越共的第二任总书记武文渠就是因为仰慕长征的神圣而改名“长征”的;其次,洪水在越军推广中共的游击战争经验,使越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在越南基层的战士中,洪水的威望特别高;另外,洪水毕业于中国的黄埔军校,受过正规的教育,指挥打仗有板有眼,确实也高于武元甲,所以洪水就很瞧不起武元甲,两人一直搞不来。但另一方面,武元甲是创建高平革命区的主要领导人,也是越军的主要缔造者,更兼他是胡志明特别欣赏的将领,两人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才被授予了唯一的大将军衔。

 

在洪水和武元甲冲突的过程中,胡志明显然是支持武元甲的,军队中文进勇、黎仲迅、黎德英等人也对洪水那盛气凌人的态度不满,洪水和他们的关系很艰苦。1950年,洪水被迫离开了越南,回到了中国,但武元甲还算明智,洪水虽然走了,但他的游击理论和战术在越军中还是被保留下来。

 

1955年,洪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少将军衔,有个波折,洪水开始只被定级为正师级,此事惊动了周总理,在他亲自的干涉下,洪水最终被定级为正军级。

 

1956年,洪水已经感到自己的在身体不行了,经申请回到了越南,在病榻上,武元甲、阮志清、黄文泰先后来探望洪水,两人回忆往事,感叹人生,洪水和武元甲心中的芥蒂终于除去。不久,洪水就病故了,武元甲亲自主持了洪水的追悼会。

 

胡志明对洪水一直心里是有愧欠的。1958年,越南进行了军衔改革,改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等,据说胡志明说过“山弟如果还活着也要当大将的”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胡志明心中的阮山和武元甲的地位是接近的,可见洪水在越军中的地位其实还是很高的。

 

 

.朱文晋(上将,1958年晋升)

 

国内基本对朱文晋知道的很少,因为其指挥过的著名战役并不多,但一般军事爱好者都知道他是越军320师的缔造者,搭档是后来风光无限的文进勇,后来这支部队成为越军中的所谓“王牌部队”。

 

朱文晋在越军中相当老资格,当时越军只有45个战略区,他就是第二联区的司令员兼政委,一方的诸侯。朱文晋祖籍广西,是个侬族人,和我们的壮族是同一个民族,因此有朋友说他是“华裔”,就是这个原因吧。这个民族汉字一般写做“人字边+龙”字,我们一般写做侬族,侬人姓氏都是汉族姓氏,因此越南的京族和侬族在古代都被视为“华胄”。也许是因为民族的原因,朱是一个很亲华的将领,还当过越南华侨事务委员会的书记。

 

1945年,越军攻克河内,朱文晋被任命为越南的首任国防部长,不久就被武元甲接替。1948年,朱文晋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被晋升为上将军衔,当时的职务是国防部副部长、党中央军委委员,此时的正部长是武元甲,军委书记也是武,武元甲一直担任朱文晋的上司,武元甲为人是十分狂妄和跋扈的,但两人关系却还算融洽。此后朱文晋离开军队,一直担任越南国会常委会副主席、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政治局委员。

朱文晋此时已经离开军队,如果不是其不离开军队太早,以其老资历而言,授给大将军衔是几乎是百分只百的。 

 

1973年后,黎笋开始展示出反华的苗头,污蔑说长征就是逃跑,三十万人只活下三万,我们越南不用长征,我们创造了我们的方式等等的话,武元甲、文进勇等人对黎的这种提法处处附和,也对他们所谓的战术自吹自擂,引起了越军中包括朱文晋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满意。由于黎笋是总书记,掌握着越南的大权,朱文晋的日子就很艰苦了,1976年,越共召开了四大,时年只有65岁的朱文晋被告知年龄太大必须退休了,荒唐的是年龄比他大的多的黎笋却连任总书记,而且一直干到86年病死。朱文晋退休后,在越华人华侨开始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压迫。

 

1983年,时武元甲、黄文泰等老资历都已经离开军队,军队由文进勇、朱辉珉、黎德英、黎仲迅等黎笋系统亲苏派把持,朱文晋作为越军的主要缔造者,却在寂寞中离开了人世,朱文晋在当时尚健在的越军领导人中,资历仅次于武元甲和文进勇,但其追悼会却相当低调,只相当一般中央委员的规模,就是因为黎笋一直看他不顺眼的原因吧。

 

 

.黄文泰(大将,1980年晋升)
 

黄文泰也是越军中的老资历,1948年最初授衔时,在少将中排在阮志清、文进勇、洪水、朱文泰等人之后。胡志明去世后,他和范文同、武元甲、黎清毅等人的是一个山头的,这些人都是原来和胡志明关系密切的,被认为是一派的继承了胡志明真实遗志的政治力量,他们政治上都不主张和中国翻脸。

 

1967年,阮志清大将牺牲,深受胡志明信任的黄文泰被任命为南越解放军司令,接替逝世的阮大将,一干就是七年,这期间其实也是黄文泰在军事上的顶峰,黄在南越期间是比较坚决执行武元甲的命令的。1969年,胡志明主席逝世后,武元甲和黄文泰都感到失去后台的危机感,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了。

 

1974年,北越已经开始准备对南越进行最后一击,而此时武元甲和黎笋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问题,军委实际工作已经被文进勇主持(同年被晋升为大将),文进勇为了指挥方便,向黎笋提出由陈文茶和黎德英(南方的副司令)共同主持南方军事工作,而调黄文泰来国防部当副部长,军委常委。实际上使黄文泰失去了兵权。文进勇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是黄文泰此时和武元甲走的很近,文进勇不希望武的人继续掌南方的军权

1980,黄文泰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军委副书记,并被晋升为大将。但一年后马上又被换掉,并彻底离开军队。可以说,黄文泰大将此时在政治上和武元甲一样,已经属于“靠边站”的人了。 FD}rT_\Y` 

&vt{]z= 

1978年时,黄文泰在入侵柬埔寨的问题上自己是有看法的,认为“不明智”,但其为人是比较圆滑的,又不敢公开站出来反对黎笋、文进勇等人,所以此人总是表示支持以讨好黎笋,这也是黎笋暂时没有把他拿掉的原因,这个人听话“识时务”。1978年时,这时中越两过曾经一度计划展开过边境谈判,当时黎笋反华集团的态度很模糊,黄文泰则表示自己愿意去“和中国同志谈一谈”,尤其是指和当时的总参谋长邓小平谈一下,被黎笋骂为“愚蠢”。从这点看,黄文泰是不主张和中国方面彻底翻脸的。 ^>>bk,\~[ 

PI _\


$2‑ 

1986年,年迈体弱的黄文泰大将病逝,时年80岁,他没有能看到黎笋死后越南高层翻天覆地的人事变动。

 

 

196210月中印边界之战,其实印度早就趁着中国出兵朝鲜时就出兵西藏山南地区,朝鲜战争结束印度也完成了对麦克马洪线的占领;以后印度就一直不断地蚕食边境地区,中国一直连外交照会都没发一个。直至西藏叛乱,达赖跑到印度,中国这才开始抗议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19621月下旬,七千人大会召开,毛作了检讨,并“退居二线”,刘少奇全面主持中央工作,全面开展“三自一包”。6月,彭德怀递交“翻案书”。并开展了平反、甄别“反右”等冤案工作。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毛大发牢骚,说,你压了我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了两年多了,我也可以压你一下么。指责刘等“不讲一片光明了,只讲一片黑暗,或者大部分黑暗,思想混乱”。924日至27日,毛利用八届十中全会反击,狠批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对彭德怀、习仲勋立专案审查;增补康生等进入书记处;大谈阶级斗争,决议巩固人民公社等等。实际上是对刘少奇的清算。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20日发动了自卫反击战。其实,这年中苏边界更厉害,45月,伊犁地区三个县暴动,攻打州政府机关,6万人逃往苏联。然而却秘而不宣。中印边界打完就撤,回到没打前的阵地,部分地区更后撤20公里,还不如不打。其实,这一仗大张旗鼓,一方面安抚国内情绪,给点刺激;二方面敲掉刘少奇的威风,为老毛亲自掌舵造势。边境冲突几乎每天都有,升级哪次不升级哪次取决于对内需要。

 

 

 

 

 

1968年,当中国的文革到了无法收拾地步之时,国家经济指标全面大幅下降,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213亿元,比文革开始前的1965年净减2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361.25亿元,比1965年净减112.05亿元;基本建设投资113.06亿元,比1965年净减66.55亿元。尤其是工业总产值,净减117亿元。如此,一方面把数百万积淀三年的就业人口以“上山下乡”之政治名义驱赶到农村去,那里是文革期间经济指标惟一上升了的地方,1968年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净增长89亿元。另一个方面,要召开九大,体面地使文革“胜利结束”,毛便主动地挑起珍宝岛战斗,以外患压倒内忧。却不料适得其反,这一仗惹来苏联激烈报复,1969813日,苏军在新疆铁列克提全歼我军一个边防巡逻队30余人,甚至试探要主动打击中国的核能力。于是老毛张皇失措,亲自下令开展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撤退,结果非但出了大洋相,还引发了他用九大扶上台的林彪的“第一号令”风波,毛产生疑心,最终导致“九一三”。

 

1979年对越作战,则是改革开放的必要手段。名义上有援助红色高棉的理由,“两个凡是”派必然积极拥戴。可是这年17日,越军已占领金边,打击是在217日,马后放炮。

 

 

阻拦的根本原因在于1978113日越苏签署的《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第六条规定:“一旦双方中之一方成为进攻目标或受到威胁的目标时,缔约双方立即进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有了这个保障,越南方面有恃无恐。我们在河内的翻译叶叔,原为越军“解放西贡第一师”师长,1978年在越南总参谋部任职,因其为留华派,后退役。我询问他时,知道当年越军主力部队全部在河内以南布防,仅第一军处于北越,其余三个野战军全部处于南越。与中国军队作战的越军全部为地方守备部队,参战的部队仅第一、二两个军区,316A师、345师、346师为主力,其余皆民兵。所谓“河内慌乱成一团”并不成立,叶叔说,当年苏联已经承诺,一旦中国军队进抵河内防区,苏联即从北方打击中国。所以,越南连自己的野战第一军都呆在北纬20度线河山平省海宁省一带,越方不相信中国军队会深入50公里以上。果然,我军最远进抵40公里处便收兵了。事实上,在此战之后中越边境战事比以前更激烈,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其战斗之激烈远不是以前的边境冲突可以相提并论的,所谓“教训越南”只是自我安慰,教训过后越南反而更嚣张了。

 

 

那么这一仗究竟因何而打?这一仗打垮了“凡是派”,这才是最大的胜利。中越矛盾早在1973年便已经日益尖锐,缘起于越美巴黎和谈。毛泽东坚决反对越南与美国和谈,认为写在纸上的东西不可靠。周恩来便积极劝阻越方参加和谈,不惜以大量增加援助来拉拢越方。黎笋为首的亲苏派认定苏联才是越南的真正朋友,中国只是利用越南与美国恶斗,自己坐山观虎斗谋求渔翁之利。结果黎德寿-基辛格签署巴黎协定,美国并没有如毛所预料的“撕毁协议”,反而严守规定按时撤军。从而使北越迅速夺取南方。于是越南高层亲华派彻底失利,黄文欢最终流亡中国。而越共中央负责外交的黄松,19767月就公开在瑞典举行记者招待会谴责中国,是利用越南人民的鲜血为其火中取栗,颂扬苏联才是越南人民的真正朋友。还公开宣布要与苏联合作,为粉碎中国称霸印度支那乃至东南亚的图谋而努力。毛泽东只好吞下这枚苦果,表面上维持友好关系,暗地里减少对越南的慷慨援助。中越分裂实际上还在毛时代就已经定局了。

 

 

我们再来看看时间表。197731022日中央工作会议,陈云、王震正式提出恢复邓公工作(注意,仅仅是工作而不是职务),遭“凡是派”否决。610日李先念、范文同会谈,不欢而散。经不断协调,71621日,十届三中全会以追认华的中央主席、军委主席为筹码,换得邓公恢复职务。接下去邓公以抓教育、科学为工作内容。81218日的十一大,确立华为主席、军委主席,邓公任职副主席。但大会仍坚持党内存在“走资派”,文革还要继续进行多次。1212-31日,中央军委全体会议,华主持,叶、邓参加,决定加强部队教育训练、办好军事院校、加强军队组织纪律性。邓公正式介入军委工作。19782月,华国锋继续兼任总理职务,4月,越南大批驱赶华人华侨,中国表态强烈抗议。427日一直开到66日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邓公恢复在军队中的权威。69日中国立即开始强硬抗议越南反华排华,拿外部矛盾做文章。73日,中国继续强烈抗议越南反华,并正式宣布停止所有对越经济技术援助,撤回全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具体日期尚不清楚,但在此时军队已经进入战备,北方四大军区戒备防范苏联,南方两大军区备战越南。实际上邓公已在军队组织上进入掌控状态。在不断升温的中越冲突之时,军队奉命全力准备对付越南的挑衅,各大军区各部队陆续调兵遣将,无暇旁顾,邓公通过叶帅转入人大委员长逐步把军队指挥权接掌。有此条件,1110日至1215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改革派得以向凡是派发难,汪东兴等“凡是派”被迫作检查;紧接着于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增补为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委员;邓颖超、胡耀邦、王震增补政治局委员,胡还兼任中央秘书长、中宣部长,汪东兴各项兼职全部被免除。彻底否定了凡是派的主张,确立了以邓公为核心的改革派事实上的领导地位。

 

 

如果没有对越作战准备,邓公直接执掌军队指挥权,全军进入紧急对外作战状态,凡是派是不可能如此顺从地缴械投降的。如果不是11月苏越军事条约的签订,这一仗肯定不必拖到下一年才开打。1979130日至28日,邓公访美,与美国取得默契,获得抗衡苏联的筹码。“教训越南”与对欧美开放同时在此次访美中确定,并非偶然

 

 

 

 

 

附原帖:永远不应该遗忘的一场战争 1979217日-1979316

 

中越战争是于1979217日-1979316日爆发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在北部边界打败侵略战争。在短暂侵入越南北部之后,中国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使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并使大量华裔越南人继续逃亡。

 

战争起因

在与法国开战的第一次越南战争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双方都反对在越南的统治者法国殖民政权。在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者。

 

进入七十年代,冷战后期中国与苏联处于敌对状态,而中美关系则开始正常化。19786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11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印度***半岛的扩张。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为了阻止红色高棉对越南侨民的大屠杀入侵了中国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并推翻了毛泽东主义的红色高棉政权。同时中国认为越南在国内大规模「排华」;越南方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南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中国政府方面声称「上述种种举动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了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为了捍卫主权,惩治侵略者」而发动了「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

 

中国的战前准备

1978128日上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作战命令,称「无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和谅山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另外一种观点是,中共本来打算占领河内严惩越共以后再撤回。同时,与苏联、蒙古接壤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均进入临战状态,这四大军区的乙种步兵师补充人员装备扩编为战时甲种师,各野战军离开营区进入野战地域(参见63军大事记、16军大事记)。

 

广州军区于197918日上午完成战术准备:4个野战军、3个地面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师、铁道兵3个团、1个通信团、1个防化团、航空兵13个团另6个大队全部进入待命地点。(另空军高炮和地空飞弹部队也同时完成战术部署;海军南海舰队在川岛以西各港口集结各型舰艇一百二十余艘和作战飞机一百七十余架。)

 

昆明军区临阵易帅,杨得志司令员197917日中午抵昆明上任,810日军区扩大会议研究作战部署预案。12日总参、军区、军、师各级领导赴边境调研。同时参战的11军、第13军、第14军和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以公铁输送紧急开进,至110日凌晨完成战役展开,29日深夜完成了作战准备。

 

战争过程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当时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例如,战前准备中各个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都扩编为12000人以上的临战编制),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攻击。战争中一度攻占了越南约20多个城镇和军事据点。越军以6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十六个地方团及四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0,000人应战。由于当时的越南经过南北战争又有经验、武器装备也比中国部队强。虽然基层指战员骁勇善战,但参战部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越军用以退为攻的战术、当中国部队撤退时越军进行反击战、这使中国部队伤亡人数增加。

 

第一阶段:1979217日-1979226日。中国政府称:中国云南、广西边防部队发动了对越南军队的自卫还击战;歼灭了以越南境内的高平、老街两地区为据点的越南侵略军预备队。

第二阶段:1979227日-197935日。中国政府称:中国军队攻克了越南境内的军事要塞谅山市;歼灭了沙巴地区的越南军队。

第三阶段:197936日-1979316日。中国政府称:该阶段中国军队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于1979316日全部军队撤回中国境内。

据不明来源的统计:中国军队死2万人,伤4万多人;歼灭、击溃越南人民军的第3师、345师、356师,越军死伤约5.2万人。中国官方没有发表伤亡人数。越南官方也没有正式发表伤亡人数,只在官方的人民报上罗列了中国军队在撤退时对攻占过的城镇做出的大规模破坏项目。包括基建设施、厂矿等。

 

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217日至3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217日至2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28日至3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

 

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 (1944-1994)》(军事谊文出版社有中译本),217日,中国出动6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数千门大炮,在广宁至莱州的整个北部边界全线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经过30个昼夜(2.17-3.18)的战斗,消灭和重创了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炮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

 

战争评述

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由于边境纠纷而引发的局部战争。但从其发动背景来看,应该是一场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巩固其政权;对外展示军事实力和政治决心的战争。

 

对内: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新一届领导集体开始执政。由于文化大革命对国内人民造成的对共产党统治阶层的信任危机,中国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发动一场「打击侵略者」的战争,以重新凝聚其国民的民族向心力。

对外:由于当时还处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的利益冲突,而中国由于与苏联交恶和以往输出革命的策略,导致了其在东亚地区处于相对孤立的局面。为了显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能力和对军队的指挥能力,拓展外部空间并援助其盟友红色高棉政权,在越南的盟友苏联忙于阿富汗战争无暇对中国施加压力,而美国由于刚刚与中国改善了关系也乐于让中国教训越南以遏制苏联时,发动了此次战争。

 

后果

战争的后果仍在持续,特别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维持着世界上最大的陆军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于对中国的担忧。1980年代,在双方的边界上仍有小的冲突,并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双方的关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这场战争还造成在越的华裔继续受到歧视并被迫移民。他们重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亚、欧洲或北美的其它亚裔小区,也有部分华裔回到中国境内定居。

 

在中国,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遗忘。在官方的文本中很少有提及,而在绝大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也很少记述。

 

 

 

 

越南将军:中越之战越军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前越南人民军武阮甲大将参谋官阮建同,在其退役以后发表了他自己对于中越战争的一些经历与看法。虽然这些问题遭到了越南政府的禁止。但是,他的言论在其他地区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美国军事作战研究机构就此收纳了他的评述。[  

 

2 回复:越南将军:中越之战越军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阮建同:作为人民军,我们的职责就是打击那些敢于与我们对抗的敌对武装势力。我们曾经一度占据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他们的抵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在与中国的交战中,我们最终还是领教了来自我们的以前的老师的真实的力量。

 

 

阮建同:武将军与国防部在开始判断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失误。我们认为中国当时在处理国内毛死亡以后的政治内部争夺,并没有那么多的经历来关注我们这里的举动。而即便是中国能够腾出手来与我们对打,但是,作为曾经的盟友,我们觉得中国还是会采取一定限制武力措施的。但是,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料的相反。我们最终领教了中国老师的厉害手段。也为此我们明白了美国鬼子为什么会失去占据绝对优势的朝鲜战争。

 

 

阮建同:1978年,中国派遣两名上将负责云南与广西军事事务。这本当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两位是毛时代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许世友将军。在朝鲜痛杀美国鬼子的杨得志将军。他们分别负责云南、广西事务。而我们与中国交界的边境地带正处于这两个省份的钳型包围之下。因此,我认为中国将在1979年前后,发动对于这里的军事进攻。武将军则并没有那么去认为。

 

 

他认为10年的文化革命,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势力已经是无比的衰弱中国不可能再有能力来维护他的边境。剩下的中国只能是坐下来接受我们的谈判协议。武将军因此并没有把驻扎在柬埔寨的主力师全部派遣回国。我们只能依靠目前过于分散的2个师与地方独立团实施对于中国的抗击。

 

 

在战前军事准备上。武将军没有把全部火力配属部队调集到一线作战。而是依旧采取对待美国鬼子办法分散部署。但是这样我们丧失了集中火力。而我们的地面炮兵部队担心在中国首批航空打击下的全部损失。因此,我们采用了毛教导的方针。深挖洞。我们把大多数重型SU30火炮部署在山洞里面。

 

 

在适当机会出来给予中国军队重创。1979年,中国果然以4个野战集团军(中国成为:野战军)分兵5路从云南、广西两地对老街、大小凉山。等地发动了进攻。中国在老街以北519高地上,集中了约有4个营的火箭炮部队。我们预料的大规模空中轰炸并没有开始。中国火箭炮是当时印支那半岛最闻名的武器。他有107122130等不同口径(有个XX说那是中共军队没有装备107火箭炮,不知现在他是否认为,这个越军将领也与他一样在胡说八道?---was一个兵)。而我们获得当时中国的援助主要是107mm火箭炮。这是77式与60式两种。而中国军队采用的是122130mm火箭炮。 

 

在约有90门火箭炮的猛烈轰击下。519高地情况十分恶劣。中国军队在10分钟炮火准备以后,发动了猛烈攻击。2139营整个上午就损失了391名战斗员。其余部队剩余人员只能躲进“战洞”实施分散抵抗。

 

 

丛林战、游击战。是我们用来打击美国鬼子的最佳手段。但是在这些地区,中国军队曾经3次部署在这里,对于这里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而这次前来已经是他们第四次了。而中国目前使用的攻击部队主要是广西与云南两地部队的掉换部署。他们熟悉丛林绝对不低于我们的能力。

 

 

中国两翼钳型攻势很难抵挡。中国不断象我内地攻击。我们被合围的结局是不可能被修改了,但是,我们在大凉山地段击退了三次中国军队进攻。使得我们至少获得了一些舞动战斗士气的机会。中国部署有更加制式化坦克部队。这些坦克是以往援助我们的那些改进产品。他们是中国62式为主。这些是按照南方中国水网交错与松软泥土地制造的坦克。他们与美国鬼子的M4148绝对不同。他们没有那么容易陷入我们的松软泥土。

 

 

他们的火炮俯仰角度更低,而且大多数配属了先进的激光测距机(是吗?是被吓昏了吧?---was一个兵)。实施对于静止目标直瞄射击,十分精确。而我们在前期部署在山洞里面的部队与重型装备,此时就成为了毫无疑问的靶车。中国进入我国腹地。这里距离我国首都河内仅有不到10公里的平原地带。而我们剩余的最大阻击部队编制,就是三个并不满员的战斗营。

 

 

范主席主席团与武将军的国防部同时认为,我们应该提出停战谈判,以获得调整部队的时间。但是,中国据绝了我们的要求,他们认为什么时候停止战争,需要由他们说。在中国先头装甲部队的坦克接近我国首都距离8公里距离范围,中国停止了进攻。可以这样说我们那个时候,整个河内使用防御部队都是来自人民赤卫队与民兵。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与我们正规部队对比。更不可能对抗凶猛的中国解放军。

 

 

阮建同:两个“人民”开头的军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较著。战争从开始就意味着我们的结局就是失败。苏联并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出兵中国内蒙古。没有二线对进,我们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而实际中国打的并不是我们一个,而是连苏军也包含在内。这一次我们失利了。但是并不是说我们永远都会失利(贼心不死呀!---我曾是一个兵)。 

 

4 回复:越南将军:中越之战越军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但是,武将军与范主席的军事主观错误是不能被否认的我们的早期判断出现了全面的策略性错误。因此导致我们在基本没有战前准备时期去慌忙对抗武力强悍的中国军队。因此我们这支曾经被誉为“亚洲印度支那半岛最强大军队”与亚洲最强大的陆军军队交锋中,我们论为了失败者。丧失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 


最后更新[2008-8-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